社会志愿服务视角下的“包容性发展”①

2012-11-13 01:02龚万达
党政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包容性志愿服务

龚万达

社会志愿服务视角下的“包容性发展”①

龚万达

以单纯经济增长为发展导向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生态污染与环境破坏突出等问题。包容性发展观是兼顾所有人尤其是“最不利者”、倡导“人人具有发展机会”、环境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是对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的解构。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志愿精神深刻地体现了“包容性发展”所蕴含的一些基本内核,是社会包容度的体现。志愿服务在实现“包容性增长”中具有缓解社会矛盾、弥补社会保障不足、增加就业、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等功能。

包容性发展;志愿服务;社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2007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11.65%;2006年、2007年更是达到了12.7%和14.2%的增长。以目前的状况,中国GDP如果再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压力会空前增大,由增长不均衡导致的社会矛盾也会更加尖锐。当前,我国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面临的困境有以下一些表现。

第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量都显著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倍,农村居民实际纯收入增长了5倍,但是,不同收入居民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城乡居民总体收入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初期只有0.25,到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超过0.3,〔1〕而到2006年已经超过了0.4775。〔2〕值得我们重视的并不仅仅是基尼系数绝对水平的上升,更重要的是基尼系数上升的速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程度。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首次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总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6月底,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高收入家庭拥有的财产是低收入家庭的32倍。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不仅可能葬送已有的发展成果,而且还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冲突与矛盾。有学者研究表明:“收入差距与刑事犯罪率呈现明显的同周期走势,两者存在较高的关联度。我国刑事犯罪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快速上升通道,经历短暂回落后又从1997年的1.31‰持续上升到2007年的3.64‰,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与此同时,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短暂下降后,1990年后整体处于上升阶段,并呈现继续扩大之势。”〔3〕

第二,社会保障不足,老年社会问题凸显。我国的社会保障不足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仅仅从我国面临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就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所面临的困境。按照国际常用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达到l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意味着该国或地区进入老龄社会。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2亿人,占总人口的10.4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0.88亿人,占总人口的6.96%。如果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l0%为标准,1999年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

据多个部门的人口预测,在未来30-40年里,我国总人口将继续增加到14.5亿-15.0亿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人以上,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3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超过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进人重度老龄化的时代。〔4〕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原因,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事业发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的需求。

第三,就业压力增大,社会潜存着诸多风险。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正式转向了市场取向的改革。笔者从这一时间点开始,引用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1992-2007年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单位:千人) 和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人数(单位:万人)的数据,绘制出表1、图1,以反映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就业压力问题。

表1 1992-2007年失业与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人数

图1

可以看出,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从1992年至2007年呈急剧下降状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不断上升,实际上,这只是体现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事实上,未登记的失业人数远远多于登记失业人数。再加上我国城乡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2000万人,同时广大农村除新增劳动力外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种状态将会持续很长一个时期。以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国有部门也面临着裁撤冗员、下岗分流,不能够再容纳过多的劳动力。对此,温家宝总理曾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人数的大量增加是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

第四,生态污染与环境破坏导致了新的社会问题出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但这种高速度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投入基础之上的。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粗放型的增长不仅使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图2、表2反映的是1995年至2007年13年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能源消费总量的数据及图形变化。这两个图表直观地显示了:伴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同向增长。

值得我们警醒的是:不仅污染物的排放量持续增加,而且污染事故频发。2004年2—3月间发生的沱江干流特大水污染事故、2005年11月发生的松花江重大苯污染事件和2009年8月媒体揭露出来的湖南省浏阳市镉污染事件等等震惊全国的公害事件,充分说明了污染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且有污染范围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使我们不得不拿出巨大的成本去重新治理,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更重要的是:因污染产生的社会冲突、社会矛盾与社会风险在逐渐加大。

表2 1995-2007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情况

图2

二、包容性发展观:对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的解构

2011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在中国海南举行。此次年会把“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作为主题,旨在通过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媒体之间的广泛对话,进一步探讨包容性发展的内涵,为亚洲经济的适时转型提供前瞻性的思路和引导。笔者认为,包容性的发展观是对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观的一种解构,同时,它也试图去建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

第一,包容性发展是兼顾所有人尤其是“最不利者”的发展

马克思在阐述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时,曾这样说:新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人们可以“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恩格斯在致朱·卡内帕的信中,通过转述《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发展的理解:“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思·阿罗则认为,在经济发展中要把人放在优先的地位考虑,“我们相信,甚至极其贫穷的国家也能够提高其最贫苦人民的福利。实际上,将经济增长视为目的并无意义,因为经济发展就其本质而论,在于增进每一个人的自由。”

因此,要解决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必须坚持包容性的发展观,尤其是包容“最不利者”利益的发展。这就是罗尔斯所言的一种基于“差别原则”的真正的正义。即一种正义的制度,应该通过各种社会安排来改善那些“最不利者”的处境,增加他们的希望,缩小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分配差距。这样,如果一种社会安排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那么它只有最大限度地增加最不利者的利益,它才能是正义的。〔7〕

第二,包容性发展是倡导“人人具有发展机会”的发展方式

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指出:“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2011年,我国城市发展中牵涉到社会公平方面的问题有:(1)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农民工的工资和城镇职工工资比例差距越来越大,2005年比例是1.73,到2008年1.8,2009年是1.9,城乡差距逐步拉大;(2)城市住房价格上涨过快,2006—2009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住房价格都过快上涨;(3)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低保人口比重,从1996—2009年逐渐攀升。〔8〕城市发展尚且如此,更何况乡村呢?

以往,我们解决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主要采用的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经济手段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弱势群体不能参与决策过程,他们的利益诉求很难能真正地体现到政策之中去。因此,“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正是要消除弱势群体权利的贫困和所面临的社会排斥,实现机会平等和公平参与,使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所有群体均能参与经济增长、为之做出贡献,并由此合理分享增长的成果。”〔9〕

第三,包容性发展是基于环境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发展

当我们的社会发展观受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即“把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外部因素”所左右时,往往会忽视自然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长期的基础性作用,由此会造成一些生态性灾难。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10〕这些由于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生态灾难,对于我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马克思曾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1〕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更进一步延展了马克思这一经典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它是受自然生态因素作用的自然生态过程,另一方面它也受社会历史因素作用的社会历史过程,因此,它是这两个过程相统一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12〕因此,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始终存在着自然的环境基础。这一道理,理解起来并不难,而其难点就在于如何用它来指导与践行我们的社会发展观。在基于对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观反思的基础上,借助于“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倡导一种包容生态与环境的新社会发展观是时候了。

三、社会志愿服务中所内涵的价值理念——包容性

“社会包容”的反义词是“社会排斥”;提倡“社会包容”就是要消除任何形式的“社会排斥”,即将所有人包容到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以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包容性发展必须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共享”,这也是“社会包容”的基本含义。只有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和“共享”时,经济增长才具有积极意义。〔13〕无论是“参与”还是“共享”都必须以“团结”为基础。对此,哈贝马斯阐述得很深刻。他认为,要想解决矛盾、减少矛盾就“要求把重心从金钱、行政权力转移到团结上,而金钱、行政权力和团结这三种资源共同满足了现代社会的一体化要求和控制要求。”〔14〕团结作为社会一体化的力量之一,它存在于社会成员的交往活动中,对此,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15〕

在现代社会,志愿服务既是社会成员交往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以“团结”的方式而实现的社会一体化的过程之一。“团结”这一语汇,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与社会内涵,今天,当我们从哈贝马斯的著述中再次重温它时,我们应该赋予它更具现代意义的内涵。自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兴起的志愿服务活动,以致力于环保、扶贫、社会公益等事业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一活动对于增强“民众的团结”和“社会的包容”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社会志愿服务中所内涵的价值理念就是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指一种慈善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精神,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愿意志和兴趣,本着帮助他人与服务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和报酬的社会理念。〔16〕志愿精神的内涵是“奉献、友爱、互助与进步”,它是以无偿服务、助人为乐为基本特征的。笔者认为,志愿精神深刻地体现了“包容性发展”所蕴含的一些基本内核,它是社会包容度的体现,或者说,社会志愿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体现着社会包容的程度。

第一,对于志愿服务兴起的具体时间,研究者们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但研究者们对于志愿服务兴起于工业革命之后是没有疑义的。工业革命的发轫使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渐成为全球各国经济制度的主流,由此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其特征之一就是劳动力的频繁流动。无论中外,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大都是以血亲为纽带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劳动力的频繁流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经济关系,这一关系远离了血亲的温情而变得隔阂和冷漠。在志愿精神的鼓舞之下,不论是志愿者还是受助者,都可以增强对他人的信心从而使社会更和谐。因此,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的兴起超越了种族、贫富和文化的差异,使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能共享平等之爱,使不同背景的社会成员能团结起来,以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使人际间的关怀成为常态,以减少市场经济社会固有的疏离感。

第二,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志愿服务是发生在邻里和社区互助基础之上的。据徐中振1998年的调查显示,在上海居民参与志愿活动的人中,67%以上的人参与邻里互助,33%参与社区志愿活动。从意愿上来看,88%以上的人愿意参与邻里互助。尤其是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就是以邻里互助活动为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rian O’ Connell在谈到美国志愿者的起源时,曾经说过,“我们进入了一个结构一片空白的国度。我们有机会一切从头开始。对大多数人来说,破天荒第一次,家族等级制度不见了。这里没有加在人们头上几百年的法律和习俗的枷锁,我们惟有相互依赖。没有了家族和控制人们的传统。正如记者兼社会评论家马克斯·勒纳所说的,美国通过成为—个‘志愿者的国度’,解决了我们的依赖和聚居问题。这些新的组织成为我们社会化和共同生活的网络。”〔17〕

第三,志愿服务既可以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又可以通过捐赠等形式提供大量的物质资源,使一些因社会变革而产生的问题得到补救、预防及解决,为新制度的正常运行赢得时间;它还能够通过协调各阶层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缓解各种社会矛盾,避免社会震荡、促进社会进步。对于社会成员个人而言,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实践中,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人格得到了完善。而且,某些技能型的志愿服务为志愿者提供了促进知识掌握和技能扩展的实践机会;同时,志愿精神内化于社会成员的心灵之中,其结果就是使社会成员共同进步。

弗朗西斯·福山通过比较高信任度和低信任度社会之后,认为,在“高信任的社会”里,志愿组织遍布社会。人们在志愿组织中学会合作与信任,社会信任范围超越血亲关系,超越家族之外,到达社区乃至更大的社会范围内。他说:“如果缺乏起码的非正式的信任感,现代经济生活是很难设想的。……我们往往认为最低限度的信任和诚实是理所当然的,它们已渗透进日常的经济生活中,而且对经济生活的顺利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8〕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包容-信任-志愿”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与契合性。

四、弘扬志愿服务达致中国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一方面,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可能满足所有阶层的需要,而市场也因其固有的缺陷会“失灵”,因此,必须借助于社会志愿组织的力量,以更大程度地满足民众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中所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与力量也希望通过组织的力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志愿服务在中国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中,就具有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志愿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

有研究发现,越是在社会变动较大的时期,志愿服务的作用越发凸显出来;而在社会平稳发展时期,社会福利机制的作用较大,志愿服务只发挥辅助作用。志愿服务本身不能消除社会的贫富分化,但是,志愿服务可以缓解因贫富差距拉大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并可以为新体制的正常运行、新政策的成效显现赢得时间。现阶段,中国志愿服务的内容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密切关联的,即开展得较多的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志愿服务。志愿者对弱势群体的服务,让他们感觉到了生活的希望;志愿者与受助者的交流沟通,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助者能把自己的不满和苦闷倾诉出来;因此,志愿者通过合理的精神疏导减少了导致社会冲突的各种潜在因素。

对此,一些地方政府逐渐发现并重视志愿组织在社会服务各领域的积极作用,并转移了一些政府职能让志愿组织来承担。比如,深圳市委、市政府在义工联设立了“社情民意信息点”,通过志愿组织获取社会热点信息,以作为党政决策的参考。广州市番禺区政府将原来由统计部门调查和统计的贫困人口基本状况,移交给志愿组织承担。〔19〕由于政府的决策机构通过志愿组织获得了更及时、准确的信息,这对于预测社会危机事件、避免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志愿服务可以部分地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

社会保障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范畴,有硬件上的资金需求,也有软件上的其他需求。比如,社会弱势群体更多需要的是“资金”+“人性化的服务”的资助方式,像亲情慰藉、邻里照顾、心理疏导等。这些需求仅仅有充足的资金是无法直接实现的,必须借助于社会志愿服务的参与。例如,苏州市胥江社区一批上了年纪的孤寡、空巢老人,由于年老体弱不能干体力活,满屋子堆放着一件件脏衣服。社区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这个特殊情况后,利用办公楼西侧一个小内院,搭起玻璃钢棚,建成“助老洗衣房”,并将周二、周五定为“助老洗衣日”,由社区低保户志愿者和党员志愿者义务帮老人洗衣,他们已经坚持了两年多。〔20〕这一活动充分体现了志愿服务在软性社会保障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对此,国家民政部在2008年度发布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提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构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5632个,床位234.5万张,收养各类受助人员189.6万人。全国共有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873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0798个;居委会社区服务站30021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12.2万个,城市便民、利民服务网点75.9万个。〔21〕这些机构的顺利运转,30.4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功不可没。

第三,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可以增加一些社会就业

在萨拉蒙对全球36个国家公民社会部门的研究中,有这样的发现:在其他情况均等的情况下,公民社会组织的全职工作人员越多,志愿者人数也越多,反之亦然。〔22〕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在志愿组织中的就业人口只有456.85万人,分布在38.69万个组织中,仅占当年城镇劳动力人口29350万人的1.56%。根据萨拉蒙的研究,如果我们假设:我国的志愿组织就业能从目前的1.56%提升到36国平均水平的4.4%,即增长2.82倍,那么,就可以再创造出834.55万个就业岗位。发展社会志愿服务,既可以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也可以增加社会就业,这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的一个现象。

第四,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民间组织中最活跃的环保组织,已成为推动中国和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其一,截至2005年底,我国共有各类环保民间组织2768家;其二,90.8%的学生环保社团、75.7%的自发组成的环保民间组织、63.6%的国际环保组织驻大陆机构和55.2%的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在过去一年中均发起或组织过一次以上的环保志愿活动;其三,2005年,全国2768家环保民间组织共计组织动员参与各类环保活动的志愿者达857万人次。〔23〕这些数据都显示了,志愿服务活动在促进环保事业上的积极作用。

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北京主持召开《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审查会,会议通过了怒江中下游两库十三级梯级开发方案,该工程比三峡工程规模还要大。环保总局有官员以怒江是中国仅存的两条原生生态河之一为由,坚决反对,但没有效果。在“绿家园志愿者”、“云南大众流域”等多个民间环保志愿组织的积极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媒体参与到“反对怒江建坝”的呼吁中来。2004年2月,主张建坝的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的《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未获通过,温家宝总理对规划的批示是“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环保志愿组织的活动和声音影响了中央政府的决策,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24〕“怒江建坝事件”成为了中国志愿组织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也成为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事件。

总之,在中等收入的“拉美陷阱”、以权力支撑财富的“西班牙幻影”、创新乏力的“日韩困境”等世界性发展难题凸显之时,中国的“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也引起了国人的反思与忧虑,就在这时,“包容性发展”进入了我们的视界,它既强调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与其他发展机会,又强调发展机会的平等。那么,如何实现中国社会的“包容性发展”,应该具有多重的路径选择;其中,我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加以专门强调的“社会志愿服务”,可以为中国社会“包容性发展”之路的探索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1〕刘国光.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0.

〔2〕龚志民,胡志军.基尼系数计算的误差估计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J〕.统计研究,2010.(3).

〔3〕史晋川,吴兴杰.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流动人口与刑事犯罪率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4〕李本公.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7.1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924-92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89.

〔7〕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8〕201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发布会暨城市民生高层论坛〔EB/OL〕.http://www.china.com.cn/zhibo/2011-08/03/content_23113053.htm,2011-08-03.

〔9〕蔡荣鑫. 包容性增长:理论发展与政策体系〔J〕.领导科学,2010.(12).

〔10〕 〔15〕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532.

〔11〕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

〔12〕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6.

〔13〕唐钧.社会政策视阈下的“包容性增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7-06.

〔1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89.

〔16〕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

〔17〕Brian O'Connell.volunteerism inAmerica.Exchange,No.2.1999.

〔18〕〔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52.

〔19〕谭建光.志愿中国:亲历与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3-174.

〔20〕李龙兴,董玲,张晓婷.胥江社区建起“助老洗衣房”敬老志愿者帮孤寡老人洗衣服〔N〕.姑苏晚报,2009-07-25.

〔21〕民政部规划财务司. 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R〕.2009.21.

〔22〕〔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M〕. 陈一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

〔23〕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J〕.环境保护,2006.(5).

〔24〕邓瑾.中国环保新力量登场的台前幕后〔N〕.南方周末,2005-01-27.

〔责任编辑:正 惠〕

D669

A

1008-9187-(2012)02-0014-06

①通讯作者,刘祖云,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南京 21009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研究”(11amp;ZD070)

龚万达,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讲师,江苏 南京 210095。

猜你喜欢
包容性志愿服务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以志愿,致青春
发动机和APU非包容性转子爆破适航审定技术分析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