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琳
深圳经验:科技管理机构独立设置有利于科技创新
文/谈琳
尽管只是在地方两会上得到了主管官员证实,但“深圳将成立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消息还是迅速在网络上蔓延开来,其关注度甚至不亚于不久前贵州省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公开下文恢复设立全省80%的基层科技管理机构。
深圳创新委广受关注,原因之一,当然是这是一次“回归”,不管名称怎样,起码它是从“大部制”中拆分“还原”的小部门,科技重获独立。但人们关注深圳更因为其被赋予的特殊符号意义。顶着经济特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等一系列光环,深圳始终被赋予探路者的角色,其一举一动始终被围观,被分析,被效仿。
过去的30年,深圳大多数时候不负众望的把体制改革的脚步调整到了国家的领跑位置,有人做过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过5次大范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深圳进行了7次机构改革,4次行政审批改革,其目标均指向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009年,深圳推行的大部制改革被称为“深圳特区30年来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大部制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深圳市政府机构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思路,将政府机构设置为委、局、办三个层次,机构总数从46个减少到31个,精简幅度达到1/3。
在这次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科工贸信委。
一则,这个整合了原贸工局、科信局、高新办等5个部门建立的新机构因为涉及人员众多,职能庞杂,成了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在机构成立一年之后,深圳科工贸信委仍被爆出主管官员设置“一正20副”。
二则,深圳的这种调整引发了科技系统一轮不小的“震动”。在区域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西部地区基层科技管理部门被撤并,人们很多时候归结于科技发展不足,当地对科技的作用认识不到位。而高新技术聚集的深圳也有这番举措,是否意味着,在这个阶段,“合并”的方式更有利于当地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争论尚未有结论,深圳的改革已经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2010年,珠三角的佛山顺德区、广州、珠海等都相继启动了大部制改革。很多撤并了基层科技局的西部地区甚至调侃:“咱们观念并不落后啊,你瞧人家深圳都这样了。”
随后的事实却让深圳尴尬。
数部门合并组成的科工贸信委让企业“找不着北”。有科技企业人员反映,到科工贸信委办事,经常找不到对口的处室,一件工作在几个部门之间推来挡去,效率大大降低。与此同时,这个机构在与国家和省级部门的对接中也陷入了窘境,由部委、省厅下发的政策和文件常不知向何处投放。说白了,深圳“大部制”将几个管口骤然收紧为一个口,对上对下没有了交代,上下都找不到接口。
机制体制的不顺最终反映到了创新的结果上,有科技企业负责人指出,最近这两年深圳市在科技创新方面推动力度不如以往,缺少政府推动的科技创新的项目成果。
但深圳不愧是改革的先行者,很快意识到了这场改革的不足。在深圳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9名市政协委员提交长达万言提案分析指出,“原六部门合并组建的科工贸信委,经实际运行,证明弊端较多”,影响了深圳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建议及时调整。这些建议和分析得到了深圳相关领导的回应和肯定,因此落实“调整”只是时间问题。
有人认为,无论是调整还是分拆都有“翻烧饼”之嫌,甚至认为两年多以前启动的“大部制”本身就是“折腾”。
此言差矣。
先不论深圳先行先试没有范例可循,尝试必须允许失败,“证伪”的价值和勇气绝不亚于“证明”。
更重要的是,从合并前的“科信局”到现在的“创新委”,深圳这个“回归”不是简单的直线回归。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表示,新的科技创新委不仅仅是设立一个机构强化对创新发展工作的领导,还要通过这一机构的设立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的转变。
深圳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过程本身以铁的事实说明,在我国现阶段,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科技管理机构独立设置有利于科技创新。
本文来源于《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