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彦军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75)
梁 英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南区采油厂,陕西 延安 716000)
林利飞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耿传林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 延安 716100)
下寺湾油田川道区块长2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
杜彦军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75)
梁 英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南区采油厂,陕西 延安 716000)
林利飞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耿传林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 延安 716100)
长2油层组为下寺湾油田川道区块的主力产层之一。通过铸体薄片和压汞资料等对研究区长2油层组储层的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和结构特征以及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其中以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以粒间溶孔为主;储层物性具低孔、超低渗的特点;按孔隙结构类型将研究区储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4种类型(Ⅰ类储层是好储层,Ⅱ类储层是较好储层),且主要以Ⅱ类储层为主。
下寺湾油田;储层特征;长2油层组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甘泉县境内,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南部[1]。川道区块为下寺湾油田主要产油区之一,长2油层组为该区块的主力产油层。前人研究认为,该区长2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包括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间湾、河口砂坝以及远砂坝等沉积微相类型[2]。随着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和开发,目前在该区完钻各类井60余口,长2油层组均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投产初期单井产量多在0.6~1.0t/d,在储层物性较好区域也出现个别高产井,但普遍存在油水关系复杂和降产较快的现象,因而对该区块的地质情况认识不清成为目前制约该区快速、高效开发的主要问题。为此,笔者利用薄片、电镜和压汞等资料,对该区块长2油层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该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该研究区岩石薄片鉴定资料,认为研究区长2油层组储层岩石类型包括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其中以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长石砂岩。通过统计研究区30块岩石粒度分析数据,认为研究区长2油层组砂岩以细砂岩为主,含有极少量的粉砂岩、粉细砂岩、中砂岩和粗砂岩。研究区长2油层组砂岩中碎屑总量70.0%~93.0%,平均78.1%,其中石英含量29.0%~48.5%,平均38.4%,长石含量20.0%~46.0%,平均32.2%,岩屑含量5.0%~20.0%,平均8.1%,岩屑主要成分为变质岩岩屑,少量岩浆岩岩屑。
研究区长2油层组砂岩中胶结物成分主要为碳酸盐和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含量低于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硫酸盐、硅质和铁质等少见且含量较低。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包括方解石和白云石[3]。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其次为接触式和镶嵌式。粘土矿物包括高岭石和绿泥石,主要呈孔隙式充填,少量为包膜式充填。
2.1储层孔隙类型
通过岩心薄片显微镜观察和铸体薄片图像分析,认为长2油层组储层的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
1) 原生孔隙 研究区纯粹的原生孔隙少见,由于后期的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原生孔隙基本被破坏或改造,但是仍残留少量剩余原生粒间孔保存下来,多呈三角形态(见图1(a))。
2) 次生孔隙 该类型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铸模孔等,具体内容如下:①粒间溶孔。粒间溶孔是该区储层最主要的储集空间,铸体薄片中可见部分碎屑颗粒呈“漂浮状”;长石的溶解现象比较常见,大多沿长石解理溶解,部分沿长石颗粒边缘溶解,在颗粒附近可见高岭石产生(见图1(b))。②铸模孔。铸模孔大多为溶解长石颗粒所致,在孔隙的边缘还残留少量长石碎屑(见图1(c))。③晶间孔。常见有高岭石晶间孔,在孔隙总体积中的比值较小(见图1(d))。④粒内溶孔。该类型最常见的是长石粒内溶孔,岩屑粒内溶孔少见,在孔隙总体积中的比值较小(见图1(e))。
3) 裂缝 裂缝含量较少,对储层孔隙性贡献较小(见图1(f))。
图1 研究区孔隙类型图版
2.2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砂岩储层吼道类型分别为孔隙缩小型喉道、缩颈型喉道、片状喉道、弯片状喉道和管束状喉道[4]。根据薄片观察和铸体图象分析,该研究区以弯片状喉道为主,其次为缩颈型喉道,孔隙缩小型喉道和管束状喉道较少。
据压汞测试分析,该区块长2油层组储层喉道中值半径0.029~0.544μm,平均0.220μm;最大孔喉半径0.088~3.369μm,平均1.090μm,喉道属于微-细喉道类型;孔喉歪度0.935~2.483,平均1.574,表明孔喉偏粗。
研究区砂岩储层的排驱压力分布范围为0.223~8.483MPa,平均2.376MPa,中值压力分布范围为1.378~26.06MPa,平均7.999MPa,表明储层的孔渗性较差。
研究区长2油层组储层砂岩样品的压汞分析结果可得出,分选系数范围为0.0166~0.7136,平均0.228,变异系数范围为0.749~1.494,平均0.960,均值系数范围为0.1031~0.2626,平均0.2106,表明孔喉分选程度总体相对较好,分布较均匀。
研究区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资料表明,研究区储层物性变化较大,长2油层组孔隙度最小为3.4%,最大可达18.9%,主要分布在9%~15%,平均13.2%;渗透率从(0.015~48.2)×10-3μm2,平均0.54×10-3μm2,属低孔超低渗透储层。
对研究区30块岩石压汞资料及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将研究区长2油层组储层分为以下4类。
4.1Ⅰ类储层
该类储层是该区块好储层,以中孔特低渗中喉型储层为主。孔隙度13%~16%,平均14%;渗透率(0.60~3.31)×10-3μm2,平均1.62×10-3μm2;排驱压力0.22~0.5MPa,平均0.35 MPa;平均喉道半径0.39~0.87μm,平均0.58μm。
4.2Ⅱ类储层
该类储层为该区块较好储层,以中孔特低渗较细喉储层为主。孔隙度10%~16%,平均13.5%;渗透率(0.35~0.55)×10-3μm2,平均0.45×10-3μm2;排驱压力0.55~0.83MPa,平均0.68 MPa;平均喉道半径0.26~0.35μm之间,平均0.31μm。研究区储层以该类储层为主。
4.3Ⅲ类储层
该类储层为差储层,以中-低孔特低渗较细喉储层为主,孔隙度8%~13%,平均8.8%;渗透率(0.1~0.24)×10-3μm2,平均0.2×10-3μm2;排驱压力1.2~1.5MPa,平均1.35MPa;喉道半径0.17~0.24μm,平均0.2μm。
4.4Ⅳ类储层
该类储层为非储层,以低孔特低渗较细喉储层为主,孔隙度3.5%~14%,平均8%;渗透率(0.02~0.11)×10-3μm2,平均0.04×10-3μm2;排驱压力2~8.5MPa,平均5.9MPa;喉道半径0.03~0.12μm,平均0.05μm。
1) 研究区长2油层组储层岩石类型包括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其中以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长石砂岩。
2) 研究区长2油层组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溶孔为主,其次为剩余原生粒间孔、铸模孔、晶间溶孔和粒内溶孔;研究区储层喉道属于微-细喉道类型,喉道类型以弯片状喉道为主,其次为缩颈型喉道。
3) 研究区长2油层组储层属低孔超低渗透储层。按孔隙结构类型将研究区储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4种类型(Ⅰ类储层是好储层,Ⅱ类储层是较好储层),且主要以Ⅱ类储层为主。
[1]宋和平,王桂成,安小平,等.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田长6段储层沉积相及勘探方向[J].西北地质,2006,39(4):89-95.
[2]安小平,周荣萍,张风润.下寺湾油田泉54井区长2油藏储层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J]. 辽宁化工,2012,41(1):62-64.
[3]曾允孚,夏文杰.沉积岩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4]罗蛰潭,王允诚.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编辑] 李启栋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4.012
P618.130.2
A
1673-1409(2012)04-N037-03
2012-02-20
杜彦军(1983-),男,2006年大学毕业,硕士,助理工程师,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