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粘,王年明,何芬鸽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甘肃 敦煌 736202)
低渗砂岩油藏周期注水应用研究
郭华粘,王年明,何芬鸽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甘肃 敦煌 736202)
尕斯库勒油田为典型的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差异大,层间、层内非均质严重。针对该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开采现状,利用周期注水技术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现场作业表明,采用该技术可以提高最终采收率,为低渗透砂岩油藏周期注水开发提供了成功范例。
低渗砂岩油藏;周期注水;沉积相
周期注水试验区的选择应具备如下条件[1]:①区域的注水井井况良好,注水正常,日注水量在油藏的平均单井日注水平之上,纵向上层间干扰严重、层内矛盾突出。②区域的油井油层措施改造程度高, 综合含水高, 耗水率高,在目前的注水条件下挖潜难度大。③试验区的地层压力高,供液能力强,沉没度较高, 流动压力较高, 停注后油井沉没度下降, 但仍能保持一定的供液能力。④周期注水区域的注采对应关系清楚,主要水淹层及主要水淹方向相对明确。
根据以上条件,将试验区选在油藏南部跃13排到跃16排井区。区域面积5.12km2,地质储量624.55×104t,采出程度41.15%。共有注水井11口,采油井32口,平均日注水839m3,平均日产油90.82t,日产液926.0t,平均含水在90.2%。截至2009年12月底(周期注水前)累计注水592.72×104t,累积产油256.99×104t,累积产水255.26×104t。试验区平均动液面386m,平均沉没度在975m,区块供液充足,地层压力水平35MPa左右,远高于油藏平均地层压力32MPa。
2.1设计思路
试验区块目前已经处在高含水时期,注水利用率低,无效注水循环严重。井组的注水井因为与某口一线采油井间形成大孔道,导致采油井的高含水、高液量,形成注水的无效循环,而井组的其他采油井水驱不足。试验区的注入水主要沿着沉积相的河口砂坝(如Ⅰ-4、6,Ⅳ-4小层)、水下河道(如Ⅳ-5小层)、分流河道(如Ⅰ-5,Ⅱ-4,Ⅲ-4、6、7小层)推进。特别是位于河口砂坝、水下河道、分流河道上、下游的井水淹严重。根据试验区块小层沉积相的特点,同时结合目前的动态资料,分析各个井组的水驱主要方向,通过对沉积古河道方向上的油水井进行不稳定的周期注水、周期采油工作制度,达到改变液流方向和提高驱油效率的目的。
2.2最佳工作周期
周期注水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间注时间的合理性。合理的间注周期既要保证停注时油水置换所需的时间,又要保持一定的压力水平,使产油量保持相对稳定[2-4]。因此,合理间注周期要根据区块开发的实际情况而定,在不同的含水阶段和不同的压力水平下,所需的间注时间应有所不同。注水工作半周期由下式确定[5]:
(1)
式中,K为储层岩石渗透率,试验区平均约为48×10-3μm2;φ为储层岩石饱和度,试验区平均约为0.15;C为储层岩石压缩系数,试验区平均约9.2×10-51/MPa;L为注水线到采油线的距离,试验区平均约为400m;μ为为流体粘度,试验区平均为1.76mPa·s;T为注水工作半周期。
由式(1)可以看出,间注周期与储层岩石渗透率成反比,即渗透率越低,注入水传播速度越慢,注水周期越长,地层弹性越差,周期时间越短,同时随水线到采油线距离的增加,注水周期增加。根据试验区的时间生产情况,计算出试验区的最佳注水工作半周期为45~60d。
根据试验区的最佳注水工作周期并结合生产实际,该区以60d为一个注水半周期。第1个半周期对Ⅳ-4小层沉积古河道的方向上注水井跃13-5、跃126、跃16-7的主要层下死嘴,同时对主河道方向的油井跃灰105、跃15-6等井进行正常生产;对Ⅳ-4小层另一条主河道方向上的跃13-6、15-7、跃119、跃16-9井加强注水,对其水淹主要方向的跃13-26、跃13-27、跃13-28等井关井(见表1)。第2个半周期刚好与第1个半周期相反。如此周期反复,达到改变液流方向的目的。
表1 周期注水试验区油、水井具体实施表
4.1综合含水率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1年的周期注水和周期采油,试验区的综合含水率实际值低于理论预测值。周期采油的实施,减少了注水无效循环,提高了注水效率。周期注水前试验区的综合含水率由90.2%下降到78.7%,综合含水率得到有效控制。
4.2稳油控水效果明显
在油藏南区试验区主要通过不稳定注采工作制度,提高区块整体驱油效率,提高注水利用率,达到稳油控水的效果。从2010年1月开始通过周期注水和周期采油。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区块日产油量由措施前的97.26t增加到措施后的98.35t,日产水减少了559t,累计少产水82420m3(见图1)。通过试验区的不稳定注采,减少了无效注水循环,油藏试验区稳油控水效果明显。
4.3水驱效果改善
从区块的甲型水驱特征曲线(见图2),通过周期注水,试验区的水驱特征曲线明显向产油轴方向偏转,通过甲型水驱曲线预测区块最终采收率能提高1.8%,水驱效果明显改善。
图1 尕斯油藏南区提高单井产量试验区生产数据图
图2 周期注井试验区甲型水驱特征曲线图
2)找准水淹方向,将周期注水与周期采油相结合,采取“一向加强一向控制”交替注水,更容易达到改变液流方向的目的,提高驱油效率。
3)受井况条件限制,试验区水井调配成功率低,计划20井次实际只完成12井次,影响周期注水效果,建议以后在周期注水前全部动一次管柱,确保调配成功率。
[1]方凌云,万新德.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动态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2]陈军斌.周期注水地质因素分析[J].西北地质,1999,32(1):40-45.
[3]王群超,夏欣,张欣.阿北安山岩裂缝性油藏的周期注水开发[J].断块油气田,2000,7(3):36-40.
[4]田玲钰,刘亚勇,郑宇印,等.文中油田不稳定注水系统研究及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1,8(4):49-52.
[5]俞启泰,张素芳.再述周期注水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21(2):56-63.
[编辑] 李启栋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2.026
TE357.6
A
1673-1409(2012)02-N081-03
2011-11-27
郭华粘(1984-),男,2007年大学毕业,助理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气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