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2012-11-09 06:41余胜泉
中国教育网络 2012年4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化环境

文/余胜泉

呼唤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文/余胜泉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渗透,将改变重大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内涵。

六大亮点

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了,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就是要从应用整合走向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亮点体现在:(1)指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支撑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其引领性作用;(2)在中西部地区普及建设的同时,重点指向“融合”,即教育信息化要进入主流业务;(3)在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调软硬件、应用融合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度调整等学校整体能力的提升;(4)强调机制创新,要从应用整合到数据整合,再到流程革新,推动信息环境的新模式、新方法;(5)资源共建共享和学校信息化摆在信息化的重要位置,学校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6)采用双重视角,即从教育看技术,从技术看教育,阐述教育与技术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强调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改变人们过去秉持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就是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教与学的创新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信息技术不仅仅能够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渗透,将改变重大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对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核心内涵。各种信息技术设备越来越小型化、人性化,价格越来越低廉,计算设备从专业精英的工具,变成普通大众的玩具,这使得技术无处不在,与物理环境、生存环境、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融为一体,形成虚实融合的智能生态环境。这种智能环境将促使以人为中心、感知人的需求、为人服务的新型的管理、教学、服务体系的形成。

目前,大学里普遍还是满堂讲、满堂灌,教学模式僵化,教师表达偏严肃呆板、教学艺术缺乏,学校对教师管理机制导向偏重于科研,缺乏教学研究,单纯知识灌输使得学生无法获得知识的情景化、社会化应用的能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课程和专业与学生的学习生涯息息相关,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就是对教学方式的整体性变革。当然,仅仅将内容数字化只是表层应用,并不是真正的融合创新,要创新教学与学习模式。我们呼唤的是技术回归教育。现在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基本还是面向内容建设,未来,应该是转向面向学习过程设计,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设计合适的学习工具、学习环境,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使知识内容与其应用情境产生有意义的联系和连接,将学习内容或任务设计在复杂和有意义的任务情景中,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任务,学习隐含于任务背后的科学知识,训练解决任务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体现学习的“内化”与“迁移”的本质。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学生获取信息非常容易,教师不能再固守知识权威的角色,而要在教学中设计学习过程,成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转变职能

当然,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课程、专业的数字化改造,还要创新教学业务组织和流程。高校的教育技术中心等行政部门过去一直承担管理的职能,现在要从管理转向服务,在教学信息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人才队伍的组成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进专业人才,为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建立真正的教学管理体系。同时,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也要发生相应变化。比如教室环境可以尝试多样化,适应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编制专家组成员 余胜泉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化环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融合菜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