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玮,陶立武
(1.吉林省农安县人民医院放射科;2.吉林省农安县人民医院CT科)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最新投入使用的64层螺旋CT较以前的4层、16层CT诊断技术得到全面提高,不仅大大缩短了扫描和后处理时间,而且拥有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此外,64层螺旋CT可以多角度的观察血管形态及走行,较好显示病变与临近组织结构的空间关系,以此提供更为直观和全面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因而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发现、准确诊断诊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64层螺旋CT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于2008年5月-2012年4月在本院选取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符合以下条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符合以下条件:(1)入选标准:年龄≤75岁,发病时间在1个月以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无严重并发症。男28例,女32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6.25±15.21)岁。以脑出血症状发病13例,以脑缺血症状发病17例,其中6例有肢体偏瘫,同时伴有言语不利3例,视力障碍1例,有1例仅表现为一侧肢体不自主运动。
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机,使用GE 64层Light Speed VCT。先常规作全脑扫描(以枢椎下缘为基准),经肘静脉单相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370mg/ml),剂量为70ml,注射流率4ml/s。 延迟时间由Smart Prep软件确定,选取一侧颈内动脉主干作为监控血管,触发阈值120 HU,到达阈值后手动触发扫描。扫描参数为:DFOV:25cm,120kV,240mA,矩阵:512×512,准直32×0.625mm,球管旋转一圈0.4s,床移动距离为48.42cm,图像重建采用标准算法重建。
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64层螺旋CT诊断颅内动脉瘤例数的敏感性、特异性,采用秩和检验,相关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本组60例经64层螺旋CT检出65个动脉瘤,确诊颅内动脉瘤58例,阴性2例。其中大脑前、中、后动脉分别各10个,前交通动脉11个,后交通动脉9个,基底动脉5个,椎动脉2个,颈内动脉6个,眼动脉2个。
手术病理判断,65例患者确诊59例,阴性1例。为此64层螺旋CT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50.0%。具体见表1。漏诊1例位于椎动脉。
动脉瘤是动脉壁的某一部分因病变向外突出形成永久性的扩张,可由于血管壁的先天性缺陷所致,也可是获得性的。综合尸检和血管造影资料表明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1]。其中每年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死亡率可高达50%。可见动脉瘤是一种发病率虽不高,但后果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2]。
经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是DSA仍存在诸多不足,两侧大脑半球需分别造影,颈内动脉系和椎动脉系需分别造影,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时可不显影。作为一种新兴的无创性检查技术,64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应用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但64层螺旋CT对于体积小、位置深的颅内动脉瘤、相关后处理技术在对瘤颈测量、载瘤动脉及其三维关系的显示方面意见尚不统一。有研究通过对比82例SAH患者的DSA及CTA的影像学资料发现,对于瘤体直径大于3mm的动脉瘤显示,64层螺旋CT与DSA的敏感性相同;对位于前交通的动脉瘤,二者有很好的诊断准确率,但对位于后交通的动脉瘤,CTA诊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3]。还有学者的研究显示64层螺旋CT对直径小于3mm动脉瘤的敏感性仅为64%[4]。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既往4层、16层CT而言,64层CT对微小动脉瘤的检出显著提高。本文结果显示,60例经64层螺旋CT检出65个动脉瘤,确诊颅内动脉瘤58例,阴性2例。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50.0%。
表1 64层螺旋CT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n)
总之,64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对动脉瘤的空间解剖关系方面更具优势,因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首选技术。
[1]宋锦宁,刘守勋,王拓等.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影像特征及分型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9):1383-1385.
[2]樊斌,王忠,张栋华等.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3):155-156.
[3]龚洪翰,蒋海清,韩萍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临床应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8-60.
[4]张晓龙,凌锋,沈天真等.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价值的比较[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10(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