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勇成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系,河南 新乡 453002)
201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举行,中国队以75枚金牌的优异成绩再次名列金牌榜首位,中国军团的优异成绩让人振奋,但是隐藏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给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再次敲响了警钟。中国队不仅仅奖牌榜位列首位,并且夺得了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足球比赛冠军,和18年前的夺冠如出一辙,比赛对手日本队派出了纯粹的大学生队伍参赛,中国虽然也完全是由在校大学生组成,但是其中包括了多达6名现役国家队成员的加盟,球员都是由专业运动员挂靠在大学校园这种倒挂形式的学校体育模式构成。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举办至2012年已经举办了9届,每届比赛都有数10名运动员达到国家健将和国际健将标准,打破全国纪录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展开优异成绩背后的获奖名单会发现大量的奥运冠军、全国冠军和国家队成员依然在大学生运动会拼搏。《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显示,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状态,男女生在爆发力(立定跳远和50m跑)、耐力(男子1 000m、女子800m)、力量素质(男女握力、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的成绩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肥胖和近视眼的比率继续增加。大学生运动会举办的初衷是为了给全国大学生一个展示体育技能的舞台,让国人看到在获取知识过程的大学生积极锻炼的场景,更能够展现强健的体魄,为国家发展作贡献,主要是让更多的大学生养成积极参与锻炼的习惯。但是随着大运会举办次数的增多,大运会的办赛宗旨逐渐被扭曲,优异的竞技体育成绩和惊人的身体素质下降趋势对比让我们对全国大学生体育运动开展状况产生质疑,甚至更深刻地联想到全国、省市和各高校内的大学生运动会举办形式和内容是否脱离了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本质要求。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是教育部、原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联合举办,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大学生综合运动会,4年1届由全国各个城市轮流承办。大学生运动会的发展也和我国大型综合运动会发展趋势接近,规模日益庞大,参赛群体膨胀,主办城市承受了更多的经济、人力、安保等压力。
表1 我国大学生运动会举办情况一览表
2.2.1 大学生运动会规模和办赛模式逐渐膨胀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1982年开始举办,第1届比赛仅仅有29支代表队2 552名运动员进行了4个比赛项目的角逐。但是,经过3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了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参赛代表队由29支增长为34支,运动员数量增长了近3倍达到6 000多人,比赛项目也变为12个大项225个小项。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运动会仍然呈增加的趋势,甚至开始出现其他形式的大学生综合运动会,2012年5月17日,第1届全国大学生传统运动会又在山东临沂拉开帷幕,16个省市的42所高校440名运动员参加了15个竞技项目的比赛,大学生运动会发展也呈现了全国大型综合运动会向比赛多、规模大的方向发展。
2.2.2 专业运动员成为大运会的主角1982年第1届大学生运动会举行的时候就将组别分为体育学院组、体育系科组和普通高校组。到2007年第8届大学生运动会时期仅有田径、游泳和羽毛球分为甲乙组(甲组为普通大学生组,乙组为高水平运动员组),其他项目则没有分组,各个省份根据自己的生源选择运动员参赛,这也出现了部分省份完全是国家队或者省市代表队成员出战、对手却是由普通大学生组成的状况。以广州举办的第8届大学生运动会为例,参加游泳项目比赛的国内顶尖运动员就有吴鹏、欧阳鲲鹏、徐研玮、周嘉威和庞家颖等多位能够在世界泳坛为中国队争金夺银的运动员,田径赛场也有史东鹏、黄潇潇和刘虹等名将助阵,参加甲组比赛的运动员也都为体育特长生。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大学生运动会完全是由专业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来参与,普通大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到全国大学生体育盛会。大运会新设项目毽球是全国开展较不普及的项目,参赛运动员多为专业运动员和体育院系的学生,获得数次世锦赛冠军的成员与练习毽球两三年的普通运动员同场竞技。这些状况让专业水准的运动员得不到任何锻炼机会,也让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的普通大学生无法招架,我国大学学校体育的畸形和扭曲更加显露无遗。
2.2.3 各级大学生运动会参与者的负担加重 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参与群体的选拔和集中训练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需的程序,这也相应增加了各省市管理、经济等各方面的工作压力。全国运动会在宣传、广告赞助以及赛事投资等方面尚且属于亏损状态,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状况就更不用说了,各个省市的大学生运动会基本上没有任何赞助,主要是由主办方的投资和政府拨款来完成,各个学校参加大学生运动会不仅仅需要上交数额不菲的报名费、裁判员补贴费用,而且按照规定各个高校必须要为运动员准备参赛装备、运动伤害保险、交通差旅费和比赛期间住宿餐饮费用,也加大了各个参与高校和组织部门体育工作的负担。各省市大学生运动会也随着全国大学生运动的开赛周期进行安排,并且已经逐渐脱离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本质,完全以金牌论英雄。全国大运会成为了各个省市教育部门体卫艺处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专业运动员组别的比赛已经成为了各省市建队的重心,而甲组队伍的组建也都有各省份具有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的高校完成,关系到阳光体育和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普通大学生锻炼和训练状况与全国大运会完全没有关系。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办赛宗旨的逐渐偏离,让各省市大学生运动会代表队的经济、成绩和社会压力都呈现暴增的趋势。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发展轨迹基本相同,办赛规格、参与人数、比赛项目和办赛标准逐届增高,办赛投入和与会参与人员都呈直线上升趋势,短短30年时间,参与比赛人数、比赛项目和资金投入都超过了最初的3倍以上。查阅第9届中国大学生运动会官方网站的历史回顾栏目显示,从第4届大学生运动会的介绍开始都会出现“本届比赛规模、参赛人数都超过以往几届”。这充分说明了每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主办单位都以超越上届为目标。规模大、参与人数多、办赛规格高、全国影响巨大和金牌榜位次已经严重主导了东道主在全国大运会举办的投入。
3.2.1 唯金牌论充斥大学生运动会始终金牌体育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导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向的主要思想。1984年第1次奥运会出场时新中国急需要金牌来展示中国国力的强大,唯金牌论、金牌至上和提高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位置成为了中国竞技体育追求的第一目标,这种现象也逐渐侵入到学校体育比赛、行业体育比赛和青少年体育比赛中来。从我国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队员名单就可以看出,每届大学生运动会都是派遣国家队的适龄运动员参赛,第1次作为东道主在北京举办的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派出了国家队主力阵容出战,中国的每一个奥运会冠军几乎都参加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虽然在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中国的运动员身份有所改变,但是依然是由众多的职业运动员在代表大学生参赛,跳水队的梦之队阵容、游泳队的国家队主力名单、射击队的奥运会冠军领衔、女足和女排的国家队主力队员领军等都使中国队在相关项目中夺牌保证了金牌榜领先位置。
3.2.2 唯金牌论导致校园体育发展错误理念的出现 大学生运动会顾名思义是由大学生参加的运动会,但是真正的大学生却几乎少见,篮球、足球、排球、田径、游泳和羽毛球等项目中主角都是专业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都出现在大学生比赛的赛场。以广州第8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为例,因为田径、游泳和羽毛球比赛有甲乙组之分,出现在甲组赛场的多为具有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的高校学生,其他项目则出现了专业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的比赛,唯有毽球和桥牌这样的比赛才较多出现普通大学生身影,但是多位世锦赛冠军、全国锦标赛冠军球员的加盟让普通大学生的比赛失去了比赛的乐趣。
3.2.3 唯金牌论注定体教结合模式探寻的失败 我国在20多年体教结合的道路之中,一直没有寻找到体育和教育真正的对接点,希望在高校建立一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道路也变成了让专业运动员完成学历教育的捷径,特别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中国将竞技体育的重心完全转移到“金牌体育”,主导思想转变也促使了专业体制培养投入的专注度。“唯金牌论”也已影响到全国各个团体在体育比赛中的主导思想,具有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的学校在录取过程中寻找最高水平的运动员入校,国家队、省市代表队的运动员常年集训并没有时间在校读书,挂名运动员只在大型赛事代表学校参赛,因此诸多学校放弃了运动队训练而依靠挂名运动员完成比赛任务,更多的普通高校则选择放弃参加大学生运动会或者抱着重在参与的态度选择性地参加比赛。
1977年的第9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经历了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第1次派出代表团参加了6个项目的比赛,2001年之后就多次占据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金牌榜榜首,2011年的深圳大学生运动会更是夺得了75枚金牌的优异成绩。与各级大学生运动会日益增长的优秀成绩相对应的却是普通大学生体质连续下滑,2010年国民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缓慢下降趋势。国家虽然将阳光体育进校园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是依然不能将学校体育尤其是高校学校体育运动落实到实处。大学校园随着扩招幅度加大,校园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学生体育活动场地有限,独生子女的吃苦耐劳精神较差等原因导致大学校园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调,“学生安全第一”的念头导致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逐渐单一,尤其是部分高校因为在各级大学生运动会竞技成绩优异更掩盖了大学学校体育工作的缺失。
2011年11月23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表示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对地方各级体育部门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逐渐倾向于群众体育发展,并且已经在广东部分县市进行尝试。金牌体育已经让我国的大学生运动会变了味道,为了金牌不惜一切代价获得大学生招生权利,甚至出现运动员分别代表不同学校参加大运会的状况,省级大学生运动会有学生资格造假、特长生参加普通组比赛等等各种违背竞赛规则和有悖于体育道德的状况发生。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有专门设置的“校长杯”评选,更是加剧了有特长生招生资格学校的比拼,学校体育开展状况完全不受影响。大学体育运动开展的根本是发展在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基层工作的开展已经完全不能够反映该部门体育运动发展状况,因此也极大地降低了各个高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连续多年下滑。
2010年第1届青年奥运会的举办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体育的本质在这里显得更为单纯,游戏让我们在运动中得到快乐。2014年在南京举办第2届青年奥运会让我们有了更加近距离感受青年奥运会的办赛理念和体育的价值,青年奥运会完全不同于奥运会、世界杯等竞技性比赛,文化教育活动才是比赛的核心。我国的大学生运动举办模式是完全从属于奥运会和全运会的竞赛模式,竞技运动和金牌榜排名主导了运动会的走向,成为了专业运动员和高水平精英运动员的领地。大学生运动会的发展模式应该按照青奥会的思路延伸,主管部门和参与单位改变主导思想,改变精英体育、竞技体育对大学学校体育的垄断,举办普通大学生参与的“平民”运动会,运动会的开展项目应以游戏和中国传统项目为主,借鉴全国体育大会的奖励模式,以表演、娱乐和鼓励参与为主、集体竞技娱乐为辅的项目设置主导思想,取消金银铜牌设置,以一、二、三等奖作为奖励标准。在运动会举办期间,举办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强身健体知识和方法教育、个人品质和团队精神提升、环保知识和自然环境保护教育以及实现体育与人际交流结合等多方面文化教育活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各省市大学生运动会,包括各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运动会都应该杜绝竞赛主导、锦标主义等办赛思路。
阳光体育运动进校园我国目前已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体育项目普及和提高工作速度已经加快。以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校园足球活动为例,目前全国参加校园足球的中小学生已经达到40 000多人,涉及到2 000多支中小学足球队,按照校园足球10年发展规划,我国在2012年之后将有280所高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高校与中小学的4级对接机制和招生策略将会严重影响着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其他项目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且将严重影响校园体育活动的走向和持久性。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应该制定详细的学校对接计划和策略,保障具有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高校的生源质量和阳光体育运动参与群体的个人发展。主管部门应该借鉴篮球运动开展的“大超联赛”和“CUBA”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个单项大学生锦标赛和联赛机制。
韩国、日本和美国、古巴等国家是学校体育运动开展最好的国家,实现了学校体育与教育体系的完全对接,高校则成为了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形成体育运动习惯的主要场所,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也促使了高水平运动员获得更好的竞赛训练环境,美国在2008年奥运会就有22枚金牌是由在校大学生获得。改变传统的竞技体育评价体系、改革大学生运动会举办形式和计分方法将对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增加参与活动的群体数量,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
[1]金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历史回顾与展望[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52-53.
[2]黄正廪,刘英飞.我国大学生运动会的价值特征和社会影响[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13(5):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