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爱华,董 梅,孙敏霞,朱 蕾,杨昌梅,孙红宁,匡铁吉
泌尿系感染是常见的医院内感染性疾病,文献[1]报道,在我国泌尿系感染为医院感染的第2 位,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由于严重的泌尿系感染能引起菌血症和肾功能不全,最终可导致尿毒症而危及生命,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关注。随着高效广谱抗菌药物大量应用于临床,致使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细菌耐药性不断发生变化,临床诊治泌尿道感染的难度日益增大。为了解我院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给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用药依据,笔者对我院2009-01至2009-12 门诊及住院部泌尿道感染的患者中段尿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1 材料 1095 份中段尿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46 株,均系本院门诊和住院的泌尿系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
1.2 仪器与试剂 Walkaway96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其配套的鉴定药敏复合板(NC31,PC20)从西门子公司采购。血平板、中国蓝、MH 培养液及药敏纸片由天津市金章技术研究所生产。
1.3 方法 留取清洁中段尿或行膀胱穿刺留取尿标本,用5 μl 移液器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及中国蓝平板上,置35℃培养18~24 h 。观察菌落形态,进行革兰染色和菌落计数。菌落计数≥105CFU/ml的革兰阴性杆菌和≥104CFU/ml 的革兰阳性球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分析。
1.4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由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1.5 ESBLs 表型确认实验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06年推荐纸片扩散法进行,用头孢他啶(30 μg)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CAZ/CLAV,30 μg/10 μg)以及头孢噻肟(30 μg)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CTX/CLAV,30 μg/10 μg),分别测量两种纸片和加克拉维酸的抑菌圈直径,任何一种加克拉维酸抗生素的抑菌圈直径比不加克拉维酸的抑菌圈直径≥5 mm,可确认产ESBLs 菌株。
2.1 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246 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144 株,占58.5%,其中大肠埃希菌最多,检出72例,占检出革兰阴性菌的50.0%,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74 株,占30.1%,其中粪肠球菌最多,检出33 株,占检出革兰阳性菌的44.6%,其次为屎肠球菌;真菌28 株,占检出总数的11.4%,其分布见表1。
表1 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构成比
2.2 常见耐药菌的检出率 产ESBLs 的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1.4%、47.1%和16.7%。MRCON 检出率为40.0%。
2.3 病原菌的耐药率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2,表3。
表2 泌尿系感染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表3 泌尿系感染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2009年,我院共送检中段尿细菌培养标本1095份,分离出病原菌246 株,阳性率为22.5%。与文献[2]报道基本一致。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属是泌尿道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占总分离率的29.3%和19.9%;真菌成为排名第3 的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占总分离率的11.4%,与多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4],但远高于陶智等[5]报道的2.8%。说明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及长期留置导尿管等原因,真菌性尿道感染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以往认为,非致病菌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总分离率的6.1%,随着介入性治疗手段和免疫抑制药的使用,以及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功能的降低,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成为引起泌尿道感染的重要机会致病菌,须引起高度重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 发生率分别为51.4%和47.1%,在耐药性方面除对碳青酶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保持高度敏感性外,对其他抗菌药物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7 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药物表现出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高达48.5%。肠球菌属的耐药情况也相当严重,对常用抗菌药物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耐药率高达80%。肠球菌属对青霉素耐药的机制为细菌产生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后者与青霉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导致耐药。此种耐药以屎肠球菌多见。本研究显示,屎肠球菌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性均高于粪肠球菌。特别是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和感染控制带来极大的挑战[6]。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增加与抗菌药物对细菌的选择性压力和细菌耐药基因的扩散有关,也与医院的环境卫生条件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医院应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提高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用药前及时送检细菌培养,遵照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耐药菌株传播。
[1]倪建平.医院内泌尿系感染96例原因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1):1172.
[2]陈玉玉,张秋桂,颜向军.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1754-1756.
[3]邵敏伟,梁 艳,周庭银.2991 份中段尿培养病原菌种类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2044-2047.
[4]江小平,魏雪芬.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6(15):165-167.
[5]陶 智,王 艳,齐金海.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6):2203-2204.
[6]蒿 菡,周 俊.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监测[J].医药导报,2009,28(9):8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