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孟冬
卑微谏官的“回天之力”
杨孟冬
在永济市廉政警示教育基地,有一座“廉公园”,园内塑有八尊本地籍历代廉吏雕像,其中一尊就是唐代诤臣张玄素。
张玄素(公元?~664年),蒲州虞乡县(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隋时,任景城县(今河北沧州一带)户曹。隋末,河北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攻克景城后,将其抓获并要杀之。当地民众闻听此事,自发聚集数千人,哭着为其请命,争着要替他而死,说:“这是一个清明的官吏,杀了他则有失天理。你们果真要平定天下,就不该斩杀这样的好官。”众意难违,作为义军首领的窦建德便释放了张玄素,并让他代理治书侍御史一职。但是,张玄素没有接受。直到听说隋炀帝在江都被弑的确切消息后,才接受了窦建德委任给他的官职——黄门侍郎。
窦建德起义失败后,天下尽归李唐,张玄素被任命为景州录事参军。唐贞观时期,唐太宗“屈己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宽厚爱民”,君臣相宜,朝野相安,张玄素官拜侍御史,后迁给事中。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突然下了一道诏令,要征发差役,大兴土木,重修洛阳乾元宫,并说竣工后要去巡幸狩猎。皇帝一言九鼎,天下谁敢不遵?一时间,满朝文武议论纷纷,都认为这样做会重蹈隋炀帝覆辙。话虽这样说,到了关键时刻谁都不愿提着脑袋去冒犯龙颜,就连一向敢于直谏的魏征也保持了十分的冷静。
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看着皇帝一意孤行吗?难道真的就没有敢于犯上直谏的忠直诤臣了吗?这时候,一个人的奏本递到了皇帝的手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给事中张玄素。照理说,在他之上,有门下侍郎和侍中,再上有门下省和中书省,还轮不到他说话。虽说官职卑微,但给事中的职责却十分重要,具体包括“顾问应对、讨论政事、驳正政令”等。中书省没人站出说话,门下省也没人站出说话,明明知道皇帝是要犯错,给事中这时候不说话岂不失职!
他在上疏中说:
“力行俭约,薄敛赋税,慎行终始,此天下永固之基。陛下倘若营构宫宇,兴发数多,俨然孤秦之弊。其不可一也。
“初平东都,层楼广殿,陛下皆令撤毁,天下翕然,同心倾仰,初则恶其侈靡,今又袭其雕丽?其不可二也。
“事不急之务,行虚费之劳,国无兼年之积,陛下何用两都之好?劳役过度,民怨将起。其不可三也。
“初平乱离,财力凋尽,饥寒犹切,生计未安,陛下奈何营未幸之都,而夺疲人之力?其不可四也。
“……臣闻阿房宫成,秦人尽散;章华台就,楚众叛离;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甚矣。”
此“五不可”奏折虽言辞激扬,一腔爱国热情、一片赤胆忠心跃然而出,让人心灵不能不为之震动,思想不能不为之洗涤,意志不能不为之动摇,行为不能不为之收敛!
“明主爱忠臣”。看罢奏折,唐太宗立刻传来了中书令房玄龄,说“今玄素上表,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张玄素不但没有遭到责罚,反而得到了精神鼓励加物质奖励。兴修乾元宫就这样停了下来。
事后,提起此事,享有“忠谏之臣”盛名的魏征感叹说:“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作用太大了!”张玄素的“五不可”谏言,被唐代吴兢录在《贞观政要》之中,被北宋欧阳修写在《新唐书》之中。我们常说的成语“回天之力”,即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