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泽程,尚 成
(湖南警察学院警体部,湖南长沙410083)
从哲学意识视角诠释体育意识
许泽程,尚 成
(湖南警察学院警体部,湖南长沙410083)
体育意识支配和指导人的体育行为,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是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之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哲学意识角度对体育意识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论述了体育意识的本质及功能,揭示了体育意识的内在结构及特性,阐述了体育意识的判别标准,提出了体育意识的培养机制。旨在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正确把握体育意识的实质内涵提供帮助,使得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哲学意识;体育意识;功能;结构;特性;判别;培养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种生理存在,人类的自然属性是其社会本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身体状况构成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人作为自然界极其重要的一员,在不断地适应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从未放弃努力改造自身。体育之本源正源自于人类对自我的改造,这种改造是构筑在对自身和体育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体育活动作为一项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在某些意识的支配和指导下进行的。在对体育意识的探索和剖析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为了认识某些体育现象来认识体育现象,而是旨在为了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活动,促进体育实践发展。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才是建立体育意识的终极目的。
体育意识的水平层次与人们接受体育教育的层次有直接的相关性。重要的是:教育者要知道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及从事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技能的主要阶段,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主渠道。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教育目标的逐步转变,提高和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研究和剖析体育意识的内在本质和机制,有助于澄清体育教师在体育意识上的一些模糊认识,使得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对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体育意识可以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人们对于有关体育的态度、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体育所包涵内容的全部精神现象的反映。体育意识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适时地运用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去参与各项体育实践,以达到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和愉悦身心的目的。也就是说,体育意识是决定人们是否参与或以何种方式参与体育实践的主导因素。
人的体育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体育认识,一是体育实践。过去我们将认识的能动性等同于意识的能动性,认为有了体育认识就有体育实践,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我们可以说体育实践来源于体育认识,但体育认识并不能直接指导体育实践,这其中有一个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就是意识的设计活动。也就是说,在体育认识结束后会发生“能动的”飞跃的话,这飞跃首先是发生在体育认识过程与体育意识的设计过程之间,然后是发生在体育意识的创造过程与体育实际行动过程之间,从认识到实践不能直接飞跃。所以,体育意识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识体育;第二阶段是设计体育。或者说,体育意识有两种功能:一是认识体育;二是设计体育。认识体育的目的是接受、储存体育信息,设计体育的目的是加工、输出体育信息。由此,我们可以将人的体育活动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即认识体育、设计体育和实际体育行动。前二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体育意识的活动过程,可见体育意识在指导人们体育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略见一斑。
现代意识理论将人的主观世界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感性的层次,二是理性的层次,最核心的层次是需要。人与外部体育世界的接触不只是感觉,还包括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人与体育也可以看成是由需要、理性、行动三个层次构成的。综合来看,人与体育及其主客观世界的构成和活动可以用图1来表示:这是一个由外向内,又由内向外运动的过程,是从客观到主观,又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图1 人与体育三个层次构成示意图
人与体育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不能仅仅从认识与实践两方面去理解,还要加上需要的因素去理解。所以,这种关系变成了三重关系:当主体人反映客体体育时,这种关系是认识关系;当主体人改造客体体育时,这种关系是实践关系;当客体体育满足主体人时,这种关系是价值关系。如图2所示。人们的体育活动最终是为了满足其需要,所以,上述三种关系的顺序是:认识→改造→满足。
图2 主体人与客体体育三重关系示意图
体育意识的存在与三种东西相关,一方面,它与主体内在的需要相关;另一方面,它与主体外部体育现象相关(通过感觉、行动),同时,它与主体自身体育素养相关。因此,体育意识的构成也应当从与它相关的三个方面去理解,而不能只从一个或两个方面去理解。体育意识的结构是在这三方面因素“交合”作用下生成的。它主要由内在体育需要、对体育态度状态和体育素养构成。内在需要使人们从内外两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不仅向外看到体育现象,更重要的是能看清自己与体育的关系。亦即认清体育对我们自身的作用和意义,对我们生命、生存、发展的价值,由此产生内在的体育需要。体育态度状况包含了人们对体育的认知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其中,认知状态是产生体育意识的根本和先决条件,没有认知状态就形成不了体育意识;而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在体育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调节和升华的作用。它们三种状态之间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统一完整的态度状态,是在认知体育的基础上,产生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形成对体育的情感体验,培养体育精神与意志。体育素养的构成,包括了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认识水平和掌握,以及对体育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体育素养与人们反映体育的深度和广度呈正比例关系。
有了体育意识就能产生一定的体育行为,但体育意识并不能直接与体育行为划等号,体育意识是一种内在结构,表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具有内隐的特性。
体育意识是客观体育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体育现象是体育意识形成的源泉。没有体育现象的客观存在,就没有对体育客观反映的体育意识。
人是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的统一体,也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人的体育意识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不是先天的,它是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体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体育意识一经形成,就会作用于人们的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
体育意识是人们针对体育中的某一现象,它具有主体人与客体体育的对应关系。主体是个人时,就形成个体体育意识;主体是群体时,就形成群体体育意识。客体体育处于不同方式时,反映出不同的体育意识,比如科技体育意识、竞技体育意识、群众体育意识等。
事物是发展的、进步的,体育意识亦是如此。尽管体育意思形成以后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有的甚至融为人格的一部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模式的改变,以及社会环境氛围的影响,更有价值、更能满足人的需要、更合人性的体育意思逐步发展进步。可以说,体育意思的发展进步是社会与文明的发展进步。
体育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实际是一种体育心理过程。它能够调节和升华人对体育的情感和意志品质;能够左右人们的体育实践,或消约或增强;或限制或推动;并能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对自己和活动提出要求。
从系统论角度看,体育意识就是一个态度控制系统,对体育的各种态度状况形成有机联系,同时又与系统之间紧密相连,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它们彼此联系、彼此影响,从一种态度可以推知另一种态度。
体育意识活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过程中,如何判别学生的体育意识呢?要想了解学生的体育意识,只有通过学生的言语、表情和外显的体育行为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具体说来,可以根据体育意识的构成,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判别。
(1)对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与技能、体育方法的掌握程度。
(2)对体育功效和作用的认知程度,尤其看能否作出评价性认识。
(3)对体育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程度,表现在依赖感、认同感、必要感、赞同感和支持感等
(4)对体育的需要程度和体育行为意向程度。
在实际判别时,对体育的需要是前提,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基本评价是基础。同时,还应具备对体育积极的正向体验意向,如果仅仅处在对体育一定的认识水平,而没有思想情感上接应它、吸收它,在意向上为之努力,那么,这仅仅是孤立的认识,无法形成体育意识。因此,只有同时具有对体育需要、认识、情感体验和体育行为,才能称得上有真正意义的体育意识。
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过程中,尽管学生的个体境况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在不同发展层次上形成体育意识的可能性。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是有条件的,其中既有个人条件也有外部社会条件。培养体育意识的个体机制是:提供不断产生体育需要的动力源;改变对体育的态度,使之具有正向的体验和积极的态度;不断提高体育素养和文化修养。
体育需要在体育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体育需要由内、外两种因素组成。其中的内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身体健康意识,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产生体育意识的有效因素。在外在因素中,体育的环境氛围是形成体育意识的普遍因素,这种体育环境氛围对人的发展产生诱导作用,这就是环境致导力。同时,生活致导力(如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对体育行为的刺激力)、制度致导力(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考核、体质合格标准等)、良好的人际交往都能激励人的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体育教师要充分调动和挖掘人的体育需要的内、外在因素,并共同作用,促成学生把体育与工作生活和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真正把体育和体育活动视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
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体育教师发挥学校体育教育资源优势,运用宣传、教育、组织方法等手段,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体育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体育情感,有效激励和强化他们的体育行为意向,使其对体育知之愈深,达到爱之愈切的目的。具体要求我们教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正面宣传,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和舆论导向,使学生对体育的作用及其效能有良好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唤醒他们体育意识的被动接受状态,使他们的意识处于自觉活跃状态,产生积极的体育情感。那些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体育活动,就会引起学生各种正向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受下,就会产生对体育活动赞同、喜爱、支持等情感;要避免学生的负向态度和体验,以免对体育活动产生厌恶、反对等情感。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不同境况、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和心理感受,使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与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合拍。
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场所。除了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方法、技术和技能外,还应提高他们的体育综合能力。也就是说,除了知道体育是什么,还应知道怎样去从事体育。体育综合能力包括了锻炼能力、竞技能力、评价能力、体育文化修养等诸方面能力。此外,还应注重学生文化修养、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人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也是能否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的条件。个人的体育行为与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1]周农建.摹本与蓝图——意识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王永昌.实践活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戴三育.论体育观形成的规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15(2):9 -12.
[4]尚 成.对个体终身锻炼的微观审观[J].体育科研,2001,22(4)16 -18.
[5]程伟礼.灰箱,意识的结构与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李建明.体育意识剖析[EB/OL].http://www.baidu.com,2006-12-19访问.
[7]枪 花.关于理解“意识”的几个误区[EB/OL].http://www.baidu.com,2006-12-19访问.
B80-05
A
1674-5884(2012)04-0012-03
2012-02-27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课题(XJK08TMC001)
许泽程(1964-),男,湖南湘潭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研究。
(责任编校 龙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