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南,杨阳,王巍,宋建芳,赵海誉,边宝林,王宏洁*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日友好医院制剂室,北京 100029)
黄连解毒汤来源及用药剂量换算的考证
司南1,杨阳1,王巍2,宋建芳1,赵海誉1,边宝林1,王宏洁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日友好医院制剂室,北京 100029)
黄连解毒汤作为清热泻火的经典方剂,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本方立意在于清热泻火解毒,主治一切火毒至盛病证,不论表里上下,皆可加减用之。对于黄连解毒汤的研究和应用屡见不鲜,但是对于其处方来源文献报道混乱;用药品种不明确;处方用量换算基础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的查阅和整理,对于黄连解毒汤的来源、用药品种及剂量换算进行了整理和确证,阐明了黄连解毒汤方的经方用法,为临床及研究上黄连解毒汤更加合理有效的运用提供了依据。
黄连解毒汤;处方来源;用药品种;处方用量
黄连解毒汤,是由黄连、黄芩、黄柏和栀子四味中药组成的经典方剂。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常用于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1]。该方是清热解毒方中的经典方剂,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近年来,关于黄连解毒汤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对该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拆方组合,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详尽的报道。
在这些研究报道中,发现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于黄连解毒汤方的来源,有出自东晋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和唐代王焘的 《外台秘要》,以及方出《肘后》而名出 《外台》三种说法;二是就药材品种而论,黄连、黄芩、栀子古今用药没有太大的区别,而黄柏在目前的药材流通市场上却有不同的品种被运用(例如:据调研,北京市场流通的黄柏饮片药材除有特殊要求外,均为关黄柏),那么黄连解毒汤运用的黄柏品种,就有待考证;三是对于处方组成,黄连9 g、黄芩6 g、黄柏6 g、栀子9 g,被普遍认可和运用,然而得出这个结论的衡制的换算考证并没有相关文献。
以上三个问题,处方来源代表着当时的用药品种和规范,药材品种上的差异影响着整个处方的临床效果,而对于此经方衡制的换算更是直接影响用药疗效和安全。因此在研究和运用此经方之前,应该予以重视和明确。为增强科研工作者以及临床医生对黄连解毒汤的正确理解,使其能够被合理应用,得到更好的疗效。本文将着重对于黄连解毒汤的来源、药材品种以及用药剂量的衡制换算进行详细的考证及阐述。
《肘后备急方》是东晋(公元318~420年)葛洪编著的中医治疗学专著,共8卷,70篇,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原名 《肘后救卒方》,简称 《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 《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肘后备急方》,卷二 “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云:“又方黄连三两,黄檗、黄芩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擘),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温再服。治烦呕不得眠。”虽无方名,但记述了方药的组成、用法。
《外台秘要》又名 《外台秘要方》,是王焘撰成于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52)的医学著作。本书共40卷,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该书对之前的医学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使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治疗方药的运用全面系统地结合起来,是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卷1~2为伤寒;卷3~6为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为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卷21~22为五官科疾病;卷23~24为瘿瘤、痈疽等;卷25~27为痢、痔诸病;卷28~30为中恶、金疮、恶疾等;卷31~32为采药、丸散、面部诸疾;卷33~36为妇儿疾病;卷37~38为乳石;卷39~40为明堂灸法。全书共1 104门,均先论后方,载方6 000余首。
黄连解毒汤就是出自 《外台秘要》第一卷中关于 《崔氏方》的整理。其时王焘云: “前军都护刘车者,得时疾三日己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余思此黄连解毒汤。黄连三两,黄芩、黄檗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擘。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二服,一服目明,再服进粥,于此渐瘥。余以疗凡大热盛,烦呕呻吟,错语不得眠皆佳”。
《崔氏方》的作者据考证是崔知悌。隋朝生人,唐朝为官,官至户部尚书。在公务之余,崔知悌喜欢钻研医学,他的医术高超,擅长针灸,为病患者诊治,常药到病除。其著述以《骨蒸病灸方》最为著名,被收入 《外台秘要》名为 “灸骨蒸法图”,即世传崔丞相灸法。他的著述、文献可考的主要有《纂要方》十卷、《骨蒸病灸方》一卷、《产图》一卷,均已亡佚,可于 《外台秘要》中见其梗概。另有 《崔知悌集》五卷,《法例》二卷,也都是从《旧唐书·经籍志》中摘录出来。
因此,黄连解毒汤方子出自 《肘后方》,但是没有命名,在崔氏方中首次命名为黄连解毒汤。另外,《外台秘要》中记载本方的主治证候较 《肘后备急方》中仅云 “治烦呕不得眠”,要详细多,乃是后世对本方临床应用由简到繁的发展。因此,本方当以 《肘后备急方》所载为早,但名见于 《外台秘要》一书。
从1963年版《药典》到2000年版《药典》第一部,药材黄柏项下其植物来源一直有两种,分别是黄皮树和黄檗,其中黄皮树所产黄柏习称 “川黄柏”、黄檗所产黄柏习称 “关黄柏”。直到2005年《药典》第一部中将关黄柏和黄柏二者分为不同的品种入药,其中黄柏的植物来源为黄皮树,习称“川黄柏”;关黄柏的植物来源为黄檗。2005年版《药典》之所以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二者之间的确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在之前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关黄柏和黄柏除产地、性状等不同外,化学成分的种类以及含量也有很大的区别。通过实验,取关黄柏(购买于山东鲁安中药饮片厂)、川黄柏(产自四川宜宾市宜宾县,以上药材均经过本所何希荣主管技师鉴定)各个粉末0.1 g,加甲醇10 mL,加热回流30 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吸取上述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10∶6∶2∶1∶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得到关黄柏(1)和黄柏(2)的薄层色谱图(图1)。由图1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两种药材在主要化学成分上存在的区别。研究表明,黄柏的主要抑菌成分是小檗碱,然而关黄柏的小檗碱含量远远低于川黄柏(相差5倍以上)。因此,黄柏和关黄柏在药效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由上可见,黄柏和关黄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用药上应予以重视。同理,经方中的用药品种也有必要进行考证。
《名医别录》论黄檗曰: “生汉中(今陕西汉中)山谷及永昌(今云南保山)。”陶弘景云:“今出邵陵(今湖南邵阳)者,轻薄色深为胜。出东山(今福建东山岛)者,厚而色浅。”掌禹锡引 《蜀本图经》曰:“黄檗树高数丈,叶似吴茱萸,亦如紫椿,皮黄,……今所在有,本出房(房州,今湖北房县,竹山等县)、商(商州,今陕西秦岭以南各地)、合(今四川合州)等州山谷,皮紧,厚二、三分,鲜黄者上,二月五月采皮日干。”苏颂 《图经本草》载:“檗木,黄檗也。生汉中山谷及永昌。今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佳……皮外黄里深黄色。”综上所述,并比照 《证类本草》所附 “黄檗”与 “商州黄檗”图,均和黄皮树类似;就产地而言 “以蜀中者为佳”则又与“现以川黄柏质量为优”相吻合,而关黄柏在本草中未见有载。
图1 黄柏薄层色谱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主编的《中药材手册》中说:一般认为四川产者为 “川黄柏”质量最佳;东北产者为 “东黄柏”(关黄柏)产量较大。另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谢宗万研究员编著的—— 《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中阐明:“川产者为商品黄柏中之最佳品,其产量亦大。本品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等地。本品自汉魏以来,历2 000余年的药用历史,延续至今,且已公认为川产者是黄柏中的道地药材。”“关黄柏,本草无载,可认为是正品药材在北方地区的一种扩展,近据调查,除四川、陕西、广西外,全国多数地区,使用的为关黄柏。”
综上所述,结合历史沿革,可以得出——黄连解毒汤中所用黄柏应该为川黄柏。
《肘后备急方》卷二 “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云:“又方黄连三两,黄檗、黄芩各二两,栀子十四枚,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温再服。治烦呕不得眠。”如果按照中国历代度量衡——东晋时期1两=13.92 g换算,黄连解毒汤中各味中药的用量,将大大超过 《中国药典》规定的每日安全用药的剂量。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黄连解毒汤的真实用药剂量是如何呢?
经过文献的查阅和整理发现,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朝代变更频繁,导致度量衡的不断变更,加之度量衡作为一种学术争鸣,至今仍有着一部分学者的观点认识,从而导致衡量制度的不统一,造成不便和误解。
历代医家对这个问题都表示了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金-张元素认为:“仲景之世四升,乃唐宋之一升,四两为之一两。”宋-林亿等认为:“今之用药,定以三两为今一两。”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中认为:“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清-王朴庄在 《考证古方权量说》中提出:“古一两,今七分6厘也。”由此可见历代衡量制大不相同。
目前在药物用量方面仍然存在着争议。但是普遍被医者认可的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使用教材《方剂学》中 《古今药量考证》一节中所说:“汉代一两约合现代的9 g(三钱),一尺约合六寸九分,一斗约合二升,一升水约合二合(200 mL)。”又说:“古方一剂等于现在的三剂药,如直接的折算,可按1两约合3 g(一钱)计算。”
根据这种方法计算,黄连解毒汤应以黄连9 g、黄芩6 g、黄柏6 g、栀子9 g作为一日的处方量。而煎煮时的加水量则应按6×200 mL3=400 mL计算,也就是约为药材用量的13倍。
通过以上的论述,得出结论:黄连解毒汤始载于 《肘后备急方》,名见于 《外台秘要》;该方一日用药处方量应为:黄连9 g、黄芩6 g、黄柏6 g、栀子9 g;其中黄柏品种应为 “川黄柏”。
[1]巩昌镇,刘一凡,张晓杰等.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三辑),黄连解毒汤[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3.
[2]肘后备急方.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原文及全文检索版[M].上海:上海波金书店.2005:54.
[3]外台秘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原文及全文检索版[M].上海:上海波金书店.2005:130.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67.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51.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9,214.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37,286-287.
[8]林瑞超.中国药材标准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25.
[9]李丽,孙冬梅,赵艳波.黄柏与关黄柏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6,4(12):418-41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主编.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2:435.
[11]谢宗万.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18.
[12]黄郑爽,周宁.关于黄柏种类的探讨[J].中草药.1999,30(8):621-623.
[13]孙永德.古今中药衡器计量的演变[J].医学经纬.45.
[14]许国振.古今中药剂量换算的考证[J].中医文献杂志.2010,2(28):23-24.
[15]谢振波.中药古今用量异同原因探讨[J].药物分析杂志 .2010,30(1):176-178.
Exploration of Origin and Dosage Conversion of Huang Lian Jie Du Tang
SINan1,YANG Yang1,WANGWei2,SONG Jian-fang1,ZHAO Hai-yu1,BIAN Bao-lin1,WANG Hong jie1*
(1.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2.Preparation Room of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Beijing100029,China)
As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eliminating heatand purging fire,Huang Lian Jie Du Tang(HLJDT)is widely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Though investig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HLJDT were reported broadly,the originsmedicine formula,crude drug species and dosage conversion of this prescription are still not clear.In this paper,the origins of prescription,crude drug species and dosage conversion of HLJDT were examined by consulting relevant literatures.The results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rational use of HLJDT.
HLJDT;Origins of prescription;Crude drug species;Prescription dosage
2012-02-0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药有效成分群功效关联性评价,2008BAI51B02
*[通讯作者]王宏洁,副研究员。E-mail:wang66397@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