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纪兰:永远是农民的代表

2012-11-06 07:13
记者观察 2012年10期
关键词:西沟专车妇女

人物简介

申纪兰,女,80岁,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全国唯一一位第一届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1989年、1995年全国劳模。1952年,申纪兰率先在全国举起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大旗,她带领村民把一个几乎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旧西沟建成了一个农林牧贸工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了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第一个提出“男女同工同酬”

1929年,申纪兰出生于山西长治平顺县,17岁时嫁到了同县的西沟村。这个位于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小山村,当年山是石头山,河是乱石滩,零零星星的地块,不是散落在沟底,便是挂在半山梁上。由于山上没有植被,水土流失很严重。申纪兰说:“一句话就是,金、木、水、火、土什么也没有,人民吃不饱穿不好。”

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为了让全村人吃饱肚子,1951年劳动模范李顺达联合几个互助组成立了合作社。生产规模扩大了,光靠男劳力已完不成生产计划,李顺达提出让申纪兰担任副社长,“把妇女好好发动出来,参加劳动,才能解放自己”。

妇女们参加劳动以后,遇到了一个问题:干同样的活,得的工分却比男社员少。在申纪兰的提议下,女社员开始跟男社员学技术,比撒肥,比间苗,比锄苗,样样不落后。经过多次争取,妇女们终于能够干一样的活,得一样的工分。劳动不分性别,要和效益挂钩,妇女们就这样被发动起来了。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西沟村妇女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了新中国的宪法。

1953年,李顺达与申纪兰双双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毛主席在接见妇女代表时,高兴地和申纪兰握手,说:“很好,你是农村妇女的带头人,妇女是半边天,你这个头带得好。”

半个多世纪来,在西沟人的努力下,西沟村干石山上的树种了补,补了种,前后种了七八遍,终于长起了1.5万多亩的成材林,12万株经济林。

1954年深秋,25岁的申纪兰坐着驴车从平顺县出发,来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此后,连任11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她,成为了共和国民主进程中的一个传奇,并被外国友人称为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艰苦奋斗,创造奇迹

1973年至1983年间,申纪兰曾担任过山西省妇联主任,如今还是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可在西沟人看来,她还是自己村里人,因为户口就在村里,家里还有7分地。老人经常下地干活,每年都会种些玉米、谷子、山药蛋。

而正是在她当妇联主任期间,申纪兰带着乡亲们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了才回家,在332个干石山坡上植树造林,在230多条荒沟中筑坝造地,种了2万亩松树,300亩果园,还有3万株核桃。后来,她又带领大家先后建起硅铁厂、磁钢厂等10多个企业。

申纪兰说:“我文化不高水平差,一天不劳动心里就发慌,在城里呆不住。”

当年,组织上安排申纪兰进城当干部,她就想得明明白白:“我永远是一个普通农民,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配专车。我还要经常参加劳动。”组织上答应了她的“条件”。西沟人称申纪兰回村里是“裸回”。

随着年事已高,外出的确有了诸多不便,有关部门还是为申纪兰配备了专车。申纪兰最终接受了,但她这专车却成了西沟村人的“公车”,谁家有急事,这辆车就会出动。西沟村有600多户2000多人,这辆时常在山村中出没的专车上坐的却不是申纪兰。

永远是农民的代表

这位手上生满老茧、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穿衣打扮与西沟农民并无差别。申纪兰说,对她而言,在西沟干,比在城里当官更能出上力。“我是农民代表,只有生活在他们中间,才能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更好地为他们代言。”

申纪兰说,“当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么多年,内心拥护的事。我就投票,不拥护的事,(我)就不投票。”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申纪兰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申纪兰一生扎根农村,她说:“我是农民代表,我要为农民代言,我要了解他们的要求愿望,反映他们的困难和心声。”

猜你喜欢
西沟专车妇女
西沟:新中国乡村典型经验的历史缩影
见证西沟及其时代:《西沟口述史及档案史料》出版的价值和意义
见证西沟及其时代:《西沟口述史及档案史料》出版的价值和意义
检察版(十)
当代妇女的工作
坐专车最划算的攻略
妇女的脚变大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
不要小看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