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焱 张四国 陆华臻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051)
混合梁斜拉桥的结构特点为:边跨主梁既参与主体受力结构,又能起到平衡作用。增大边跨主梁重量和刚度,减小主跨内力和变形,避免边跨端支点出现负反力,从而增大了斜拉桥的跨越能力,使得桥跨结构布置和结构整体受力更趋合理。
本文阐述的河北大街立交主桥即为混合梁斜拉桥,采用独斜塔半漂浮结构体系,跨径布置为(145+48+42)m,桥宽36.8 m,桥塔高78 m,主塔向边跨侧倾斜15°。主梁采用分离式双箱双室断面形式,标准梁高2.2 m,两片箱梁通过横梁和桥面板连接形成整体,梁体底面水平,顶面采用与桥面相同的1.5%横坡,两侧设有风嘴。钢与混凝土的结合段设置在主跨侧距桥塔12.5 m处(见图1),钢梁全长135 m。
主梁钢混结合段由于结合部位两侧材料性质的不同,主梁刚度、强度在此发生突变,故结合段的设计应能流畅的传递各种荷载产生的内力(轴力,剪力和弯矩)和变形,并具有良好的抗疲劳和耐久性。
根据钢混结合梁的结构特点,预应力混凝土梁与钢梁的连接位置,宜选在弯矩及剪力较小的地方,这样其结构处理就比较简单。要选择一个合理的连接位置,一般应从结构受力性能合理、施工工艺简便和造价经济三个方面考虑。
图1 结合段立面布置图(单位:mm)
预应力混凝土梁与钢梁的连接构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这是由钢混组合式斜拉桥本身特性所决定的。为了确保连接可靠,避免使其成为全桥主梁的薄弱点,设计时考虑下列因素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1)由于主塔附近的主梁承受着很大的轴向力,为避免连接部位断面重心突变而引起的附加弯矩,要求设计连接部位的钢梁重心和混凝土梁重心尽量吻合,并要求相对应的腹板和翼板的重心尽量重合,以防止钢梁的腹板和翼板产生局部弯曲和失稳。
2)为保证钢梁和混凝土梁的连接可靠,并有效平顺地传递强大的轴向力,在钢梁上(与混凝土梁重叠部分)焊上抗剪焊钉、PBL剪力键或其他抗剪器。
3)由风荷载产生的横向弯矩及活载产生的纵向弯矩,在连接部位还会产生相当的拉应力,而这些拉应力又不可能完全由拉索的水平分力来抵消。因此还必须对连接部分施加一定的纵向预应力来提供补偿。
根据上述设计原则,本桥钢混凝土结合段位置选择在中跨距主塔12.5 m处。结合段的钢箱梁外套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之上,钢腹板插入混凝土箱梁腹板,全断面与之结合使其成为一体,钢箱梁的上下翼缘板通过抗剪焊钉与混凝土梁体牢固结合,并利用混凝土箱梁内的纵向预应力束加以锚固,形成弯矩的传递。通过端承压板紧贴在混凝土横梁的侧面上,传递轴向力。梁中的剪力则通过承压板及腹板断面的焊钉得到传递。而两种梁体在刚度上的突变,则由在钢箱梁上下翼缘板的U形加劲肋上加焊Π形肋并逐渐变高而得到缓解(见图2)。
图2 顶底板U肋∏形加劲刚度过渡
随着现代钢材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从结构可靠性和混凝土防裂及耐久性方面着眼,衍生出本桥设计方案。
结合段钢梁顶、底、腹板均伸入混凝土梁段2.5 m长度,结合段范围内在钢箱梁内灌注混凝土,钢箱梁在伸入混凝土梁段2.5 m范围内采用φ22×170圆柱头焊钉与混凝土结合,预应力混凝土主梁内钢绞线锚固在承压板上。根据计算需要在结合段配置当量的预应力钢绞线(见图1),其余位置配置57根8 m长φ25精轧螺纹钢筋,锚固在端承压钢板上。结合段钢主梁顶板设置混凝土浇筑孔以利混凝土的浇筑及振捣。
钢混结合段钢箱梁断面顶底板厚度均为28 mm,钢箱梁顶板和底板纵向加劲肋采用U形加劲肋U300×260×6 mm,在钢箱梁顶底板U形加劲肋上设置Π形加劲肋,钢箱梁腹板纵向加劲肋采用球扁钢160 mm×11 mm。钢梁和混凝土梁连接采用钢板式,钢箱梁和混凝土箱梁结合面处设置承压钢板(钢箱梁端横隔板)厚60 mm。闭合隔仓长度2.5 m,板厚20 mm,隔仓内模板按斜率1∶8设置,在顶底板、端承板、闭合隔仓内均焊接剪力钉,间距15 cm布置(见图3)。
图3 结合段构造形式
本桥结合段设计方案端承板采用60 mm厚钢板,有效保证了轴向力传递均匀及大直径钢绞线锚固要求;采用斜率1∶8的狭长闭合隔仓,使得轴力传递更为顺畅;在端承板、钢腹板及闭合隔仓内均设置剪力钉,提高了结合段的抗剪强度;强大的预应力钢束与精轧螺纹钢筋配合使用,有效地抵抗活载产生的弯矩,剪力钉与混凝土结合面增大,混凝土防裂能力得到提高,结构可靠性显著增强(见图4)。
图4 结合段锚固断面图
为了使计算结果精确可靠,对混凝土箱梁和钢箱梁细部构造建立了精细的模型。在建立空间模型的同时,为避免边界条件对所研究梁段的影响,建模时梁段长度大约取为1倍梁宽,钢混结合段位于模型梁段的中间位置。同时考虑梁段的边界条件特点和钢梁的节段划分,取模型梁段30 m,其中混凝土梁段12.5 m,结合段2.5 m,钢梁段15 m。
单元采用对称模型,钢箱梁段采用高阶板单元模拟,混凝土箱梁段采用高阶块体单元模拟,预应力钢绞线和精轧螺纹钢筋采用索单元模拟。钢混结合段有限元模型如图5所示。钢梁端和混凝土梁端加平截面边界约束,并用将索力分解后作用于斜拉索锚固区的形式来模拟斜拉索。
图5 钢混结合段混凝土梁顺桥向正应力分布
3.2.1 钢混结合段混凝土梁
钢混结合段混凝土梁顺桥向正应力大小为-17.7 MPa~2.3 MPa,见图5。最小正应力 -17.7 MPa发生在结合段预应力锚固区附近,属于局部应力集中现象,而最大正应力2.3 MPa是因为将预应力锚固点屏蔽为零应力点导致的,可以不作考虑,故钢混结合段混凝土梁顺桥向正应力大小基本在-15.5 MPa~-6.6 MPa范围内,结合段混凝土因截面较大,顺桥向正应力较小。
3.2.2 钢混结合段钢梁
钢混结合段钢梁第一主应力大小为-4.0 MPa~60 MPa,见图6。最大第一主应力60 MPa发生在结合段钢承压板预应力锚固点附近,属于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可不作考虑。结合段钢梁因为和混凝土共同作用,第一主应力水平较低为-4.0 MPa~3.1 MPa,结合段附近钢梁第一主应力水平在-4.0 MPa~24.4 MPa之间。
图6 钢混结合段钢梁第一主应力分布
3.2.3 全桥与局部应力对比
为了验证局部分析的合理性,与全桥整体分析结果进行应力范围对比,见表1。
表1 应力对比值
节段模型分析与全桥整体分析应力水平保持一致;节段模型分析中,混凝土梁的应力高于全桥整体分析得到的应力,但差值幅度不大,仍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1)通过对钢混结合段受力特性的深入分析,结合国内外已建同类型桥梁的工程经验,采用了新型变刚度预应力组合承压式结构,有效的解决了结构刚柔过渡、轴力和剪力传递方式、混凝土防裂及耐久性等问题,增强了钢混结合段的安全、可靠性。2)同时对结合段进行的有限元仿真分析,对钢混结合段的应力状态、应力变化幅度和应力集中现象展开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结合段在各种工况下局部应力处于较低水平,结构形式合理。3)整体与局部应力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局部应力状态略高于全桥整体应力,该结合段的结构设计具有较高的应力储备。4)结合段处应力集中现象较为明显,受力情况比较复杂,施工过程中应注意连接构造的工程质量,包括预应力张拉、混凝土浇筑密实度及剪力键焊接等问题。
[1]周梦波,刘自明,王邦楣.斜拉桥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林元培.斜拉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3]王治均,李三珍.混合梁斜拉桥主梁钢混结合段设计[J].公路交通技术,2010(4):1-6.
[4]张国泉,戴少雄.独塔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应力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7(3):1-6.
[5]宋 晖.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桃夭门大桥创新设计[A].2006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