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杰 刘文霞
鹤辉高速公路是河南省规划的8条横向高速公路干线之一范县至辉县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为豫、晋间穿越太行山又一东西向公路快速通道。项目建成后对完善豫、晋高速公路网布局,改善豫西北和晋东南地区东西向交通运输状况,促进区域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等有着重要的意义。2006年,项目完成了《工程可行研究报告》及项目《申请报告》,2007年通过了河南省发改委的核准。
1)对走廊带局部经济状况再研究。受自然地形条件和行政区划的分割,项目走廊带内自发形成了三个相互独立的经济板块,即淇县经济板块、林南盆地经济板块、南村盆地经济板块。以临淇镇为中心的林南盆地经济板块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发展潜力非常之大,而原《工可报告》推荐方案路线避开了林南盆地经济板块,削弱了项目对林南经济的带动作用。因而,优化路线方案,紧密衔接区域内三个经济板块,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路网功能,提高路网经济效益,成为本项目的更佳选择。
2)对自然地形条件再研究。原《工可报告》推荐方案路线后30 km横穿太行山余脉,沟壑纵横,地势起伏较大,海拔高度从110 m~893 m,为典型的山岭区地形,路线布设困难,桥隧等结构物工程规模较大。而原《工可报告》比较方案后30 km横穿太行山余脉和林南盆地,桥隧构造物相对南线有所减少,缺点是在穿越林南盆地时,占用农田较多。如果在临淇镇附近对原工可比较方案进行优化,使路线紧贴山脚前行,可妥善解决占用农田这一问题。
3)对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再研究。路线所经地区基本为太行山余脉,线形布设空间较大,只要合理避开复杂地形,设计速度采用100 km/h的标准是不难实现的,工程规模即使略微增加也是可取的,原《工可报告》82%的路段选用80 km/h设计速度标准显然偏于保守。
4)对压履矿藏再研究。穿越了庙口煤炭资源是原《工可报告》比较方案被否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原《工可报告》推荐方案避开了庙口煤炭资源。如考虑原《工可报告》两个方案结合则能解决压履矿藏问题,同时能减少大量的桥隧构造物。通过以下的再研究我们认为:原《工可报告》只分别对原推荐方案和比较方案进行了相对孤立的研究,忽视了对它们各自优势的综合权衡和优化取舍,有进一步的优化空间。
《鹤辉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报告)》在编制过程中,依据了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方案,首先批判性地继承和接受原《工可报告》的部分成果,借用初步设计勘察基础资料,拟定优化后的路线比选方案。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交通经济发展趋势重新预测交通量,并对项目的技术标准、工程规模、建设条件、社会经济效益、节能环保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提出了新的项目推荐方案。
根据项目所在的路线通道总体走向及项目起终点位置,结合沿线地形,城镇布局等情况,按照路线总体走向基本顺直、工程量小、经济合理、有利于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的原则,经现场踏勘与调查,充分考虑项目沿线各种影响因素的优劣对比,报告提出了两大走廊带方案,即北线方案(K线)—新方案、南线方案(AK线)—老方案。分述如表1所示。
表1 北线方案(K线)与南线方案(AK线)建设规模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北线方案的构造物工程规模比南线方案小,其中大桥缩短2 021.36 m,隧道缩短4 115 m。
综上所述,将本项目北线方案(K线)与南线方案(AK线)从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地形条件、工程技术难度、工程造价、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比较后得出:北线方案(K线)优于南线方案(AK线),见表2,因而报告将北线方案(K线)作为项目的推荐方案。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见表3。国民经济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将给社会带来较好的国民经济效益,并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因而项目投资在国民经济上是可行的。
表2 北线方案与南线方案综合比较表
表3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表(税后)
表4 财务评价指标(税后)
由表4可以看出,项目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
根据国民经济敏感性分析结果,项目国民经济效益良好,抗风险能力较强。根据财务敏感性分析结果,在建设费用增加10%,效益减少10%的情况下,项目内部收益率大于基准收益率6%,项目财务效益良好,具有良好的抗风险能力。
工可修改报告报河南省发改委后,河南省发改委本着科学、严谨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重新对工可修改报告进行了评审,认为新的方案更科学合理,并于2008年对鹤辉高速公路项目工可修改进行了补充批复,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