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生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学生处,福建 福清 350300)
□教育管理研究
高校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陈明生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学生处,福建 福清 350300)
宿舍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密切相关,优秀的宿舍文化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福建省部分本科院校学风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宿舍文化建设为着力点,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宿舍文化;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大学生宿舍既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思想的主要空间,也是学校各项教育管理活动的重要载体。宿舍文化长期以来对青年大学生的习惯养成、人格塑造、价值导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学分制的推行,传统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受到了较大冲击,宿舍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以,建设优秀的宿舍文化,充分发挥宿舍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阵地作用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课题组对福建省五所本科院校学生作了一次随机抽样无记名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150份,回收学生有效问卷1075份。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
为便于分析,我们对受访者的相关情况作了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受访对象主要分布
(二)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在学习成绩方面,平均成绩90分以上的占 3.48%,80-9 0分的占 23.8%,70-8 0分的占51.07%,60-7 0分的占18.54%。其中,女生学习成绩略优于男生,城乡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状况非常相似,各学校间的学习成绩分布大致相当。
学习兴趣方面,我们对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数据显示 (见表2)。学生在专业学习兴趣方面的状况令人堪忧,超过半数的学生在专业兴趣上正逐步走向衰减;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的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真正为实现自己理想而学习的学生仍是少数。
表2 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情况 (单位:%)
(三)宿舍学习氛围
表3数据显示,83.43%的学生认为宿舍学习氛围会对个人学习产生重要影响。部分宿舍学习氛围较差,学生自我约束意识不强,沉迷于电脑网络,把宿舍当成睡觉、娱乐的场所,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表3宿舍学习氛围 (单位:%)
(四)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态度
所调查的几所高校均实行宿舍熄灯制度,倡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表4数据显示,不少学生没有遵守熄灯制度,不按时就寝,熄灯后继续聊天或上网,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还影响其他同学正常休息,导致人际关系不良。
表4 遵守宿舍制度情况 (单位:%)
(一)学校管理层认识存在偏颇,对宿舍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密切合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一些学校管理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缺乏长期性、有效性的举措,影响了宿舍育人功能的发挥。有的把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宿舍设施、环境配套建设,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有的对宿舍育人功能的认识不够深入,仅注重抓好宿舍日常安全管理、卫生检查评比等,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使得宿舍精神文化建设成为一块无人管理的自由区域;有的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成果津津乐道,在平时工作中却纸上谈兵,雷声大雨点小,或者干脆只打雷不下雨,偶尔上级检查验收或组织一些宿舍文化节、文化创建月等活动也仅仅是 “一阵风”,走走过场,应付一番了事。
(二)宿舍管理者观念陈旧落后,宿舍文化育人功能未得到发挥
一些高校学生宿舍管理者仍习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重管理,轻教育,使得宿舍管理目标和宿舍文化建设目标产生矛盾冲突,抑制了宿舍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有的在工作中奉行 “以管为主”的观念,主张建立严格有序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地位,严重挫伤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积极性;有的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重门面,轻内涵,大搞形式主义,制定了各种 “条条框框”,对宿舍环境保洁、物品摆放位置等都进行统一的规定,使得宿舍文化建设任务化、表现化,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削弱了宿舍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还有的由于教育知识困乏、管理素质偏低,在工作中只注重管理而忽视教育和服务,管理松懈、互相扯皮,形成了管理与教育服务相脱钩的 “两张皮”现象。
(三)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位严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日益增多,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受到冲击。有的学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生活懒散,不按时作息,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生活上不思进取,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成绩偏差;一些宿舍学习氛围淡化,侃文化、牌文化、网文化、吃文化成为宿舍的主要话题,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有所抬头,宿舍成员相互间缺乏信任、理解。与此同时,高校扩招后辅导员工作压力大为增加,有的一名辅导员要管理300多人的年级,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他们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参与宿舍活动。对于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建成的一大批校外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鞭长莫及,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 “真空”状态。
(四)学生网络沉迷现象严重,宿舍网络文化建设比较薄弱
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从职业看接近三分之一的网民为学生[1]。近年来无线互联、手机微博等技术的发展,更实现了学生 “自由沟通、无限精彩”的梦想。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网络成瘾、学业荒废和心理异常一系列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学习原因受到学籍处理的学生中有80%以上是因为在网上耗费太多时间而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而造成的[2]。一些学生经常旷课,在宿舍通宵达旦的上网打游戏,不仅影响自身身心健康,也扰乱了宿舍正常作息规律,影响其他同学的休息和学习,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作为大学校园的一种群体文化现象,宿舍文化决定了宿舍成员群体意识的质的规定性。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正向激励作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由 “校园人”向 “社会人”过渡。
(一)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切实提高对宿舍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宿舍文化以内隐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引导。可见,宿舍文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高校各级管理者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突破原有对宿舍文化简单的、片面的认识,把宿舍文化建设放在高校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把育人理念贯穿于宿舍管理的全过程。要坚持 “全校一盘棋”的观念,把宿舍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创建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要高度重视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松散、年级淡化的新情况,把宿舍作为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通过建设优秀的宿舍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努力创造宿舍学风建设的良好外围环境
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恩格斯指出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良好的宿舍外围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基础,对于建设优良的学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管理者要坚持 “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引导学生用健康向上的标准来装饰宿舍、美化居室,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在安静、舒适的宿舍环境中进行身心调适、学习研究和思想交流。要加强宿舍制度建设,通过行为规范的实施,使宿舍成员保持端庄的仪表、健康的情趣、求知的氛围和进取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要重视学生宿舍附近的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建设,使学生在文体娱乐活动中增强体质、加强团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充分发挥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4]。大学生不仅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也是优良学风形成的最终决定因素。学生个体的理想信念、成才目标与外界因素的影响一起构成了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又是养成良好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基础,而个体心理素质则促进了学习动机的形成、强化和转化。当前,一些大学生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产生厌学情绪,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等现象在一些高校还较为普遍;还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交友、学习与娱乐的关系,沉迷于网络,影响了自身学业的发展。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激发其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从根本上扭转学风不良的局面。
(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学生宿舍学习生活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 (1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与生活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5]。当前,高校宿舍学风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宿舍建设成为真正的学习生活共同体,使宿舍全体成员在积极的交流合作中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满足个体自尊和归属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宿舍学习生活中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要实施目标激励,帮助宿舍成员制定学习目标并与奖惩相联系,促使他们在目标追求中保持学习积极性;要以榜样激励,以优秀榜样影响和带动宿舍成员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要实施竞争激励,创设良好学风竞赛氛围,引导宿舍成员在竞争中努力学习、奋发进取。
(五)整合校园网络资源,积极打造学风建设的网络平台
校园网是网络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有益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而且还作为主要媒体和重要的信息源,在高校发挥着宣传、教育、引导和活跃文化生活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校园网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现象,大学校园的信息化程度难以满足大学生学习求知的愿望。与此同时,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淡化和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使得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于是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或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出于好奇、冲动的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进而产生行为失范和价值迷失,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因而,高校在学风建设中要进一步整合校园网资源,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以及大学生心理、就业服务平台和各类学术实践活动平台,真正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1]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index.htm.
[2]徐 丹.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分析及划分网络成瘾上网时间阈限的确定[D].西北大学,20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02.
[5]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1 0.
G647
A
1674-3 652(2012)08-0114-0 4
2012-06-16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BS09211)。
陈明生,男,福建福清人,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何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