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功能定位△

2012-11-02 09:26许利嘉肖伟刘勇彭勇何春年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2012年10期
关键词:苦丁茶中草药茶文化

许利嘉,肖伟,刘勇,彭勇,何春年,肖培根*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

中药文化

再论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功能定位△

许利嘉1,2,肖伟1,2,刘勇3,彭勇1,2,何春年1,2,肖培根1,2*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

茶文化在唐代有迅猛的发展,其普及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也由于其含有咖啡因类成分,可以调节精神,而其他别样茶中不含此类成分,茶的普及推广,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内容进一步阐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作为“茶”用的植物自古以来就呈现多样性,如同维持生命的“食物”用来治疗疾病的“药品”一样,用来预防疾病的“茶”也不是单单一个物品。

茶文化;茶起源;茶文化的多样性

1 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对茶文化的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而陈炎在《文明与文化》中阐述:“文化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依据的”。[2]

这些观点应用在茶文化上十分恰当。即是:茶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的,因民族、地域、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形成多样化的丰富内涵。

2 茶文化的形成及多元性

茶文化是指“茶”这一具体物品,在人类发展演化历史长河中,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所呈现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成果。人类发展进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如“适者生存”等。有三种要素推动了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是维持生计的“食物”治疗疾病的“药物”以及预防疾病的“咀饮”[3]。总起来说,这三者均是人类在向自然作斗争中不断实践的产物,“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便是最生动的写照。

这里再详细地来阐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国古人特别是生活在西南有野生茶树生长的巴蜀少数民族,在公元前11世纪,不但已将茶视为珍贵日常用品,而且还将其作为贡品献给周武王,这在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上植五谷,牲具六畜,……丹、漆、茶、蜜……皆纳贡之”。[4]《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国末代蜀王封其弟亦以葭萌(作者注:即茶的别名)封邑。[5]而且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文物的帛画,考证为《敬茶侍女图》1954年在长沙第四号汉墓(公元前179~143年间)出土了一枚刻有“茶陵”的官印。可见在公元前“茶”已有专门的“茶陵”已有较大规模栽培。《唐本草 木部》中,对茶有较详细描述:“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一主瘘疮,利小便,去痰,解渴,令人少睡。”前文所述“咀饮”的概念,由于茶与当时佛教、道教以及儒家的兴起而加快了普及,特别是茶富含咖啡因而中国其他的别样茶[7-9]则不含此类成分,因此,西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年)晋代的张华《博物志》中云:“饮真茶, 令人少眠”[10]佛教人饮茶体现了茶喝禅的精神结集,有益于参禅。道教则推崇茶用于养生保健。文人雅士则认为饮茶高雅,结合吟诗作画,引领时尚,所以,茶从秦汉及魏晋南北朝以致唐代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

但据调查研究,作为“茶”用的植物自古以来就呈现多样性,如同维持生命的“食物”用来治疗疾病的“药品”一样,用来预防疾病的“茶”也不可能仅仅是一个物品。

将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用以下简图(图1)表示:

图1 茶的发展及其多样性的示意图

3 中国别样茶的初步调查、整理

中国由于地理条件和民族的多样性,别样茶的种类十分丰富,现将初步调查的结果整理如下:

地茶(Thamnoliavermicularis,地茶科)[11-13]

青钱柳茶(Cyclocaryapaliurus,胡桃科)[14-16]

石栎甜茶(Lithocarpuslitseifolius,壳斗科)[17-18]

老鹰茶(Litseacoreanavar.lanuginosa樟科)[9、19]

石崖茶(Adinandranitida茶科)[20-22]

悬钩甜茶(Rubussuavissimus蔷薇科)[23-24]

金露梅茶(Potentillafruticosa蔷薇科)[25-26]

山苦茶(Mallotusfuretianus大戟科)[27-28]

大叶苦丁茶(Ilexkaushe,syn.I.kudingcha冬青科)[7,29-31]

藤茶(Ampelopsisgrossedentat葡萄科)[32-34]

小叶苦丁茶(Ligustrumrobustum,木犀科)[7,35-36]

罗布麻茶(Apocynumvenetum,夹竹桃科)[37-39]

肾茶(Clerodendranthusspictus,唇形科)[40-41]

凤尾茶(Elsholtziabodinieri,唇形科)[42-43]

黄芩茶(Scutellariabaicalensis唇形科)[8,44-46]

菊花茶(Chrysanthemummorifolium菊科)[47-48]

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这个名单可能有所扩大,但必须要符合“别样茶”的标本,有一种肯定一种。

4 小结

茶文化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在唐代有迅猛的发展,其所以普及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也由于其含有咖啡因类成分,可以调节精神,而其他别样茶中不含此类成分,茶的普及推广,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

茶与别样茶富含抗氧化的黄酮类、酚酸类、鞣质、苯丙素苷类多酚(Polyphynols)化合物,适宜日常饮用,对多种慢性疾患有预防和辅助治疗的作用,因而功能定位上是一类预防疾病的物品。对此类物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十分广阔的医疗、经济与文化上的重要意义。

[1] 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 陈炎.《文明与文化》[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5.

[3] 肖伟,彭勇,许利嘉,等.茶文化的起源及"咀饮"概念的提出[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9):45-46.

[4]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M].晋.卷一.

[5]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M].晋.卷三.

[6] 苏敬等.《唐本草》[M].唐.木部,中品.

[7] 李丽,许利嘉,彭勇,等.绿茶与其他4种别样茶的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5-10.

[8] 何春年,彭勇,肖伟,等.黄芩茶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6):32-35,52.

[9] 许利嘉,肖伟,马培,等.中国古茶种—老鹰茶[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2):60-63.

[10] 张华等.《博物志》[M].西晋.卷四,食忌.

[11] 马志敏,陈兴荣.地衣类植物雪茶的化学成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1(10):872-873.

[12] 姜北,赵勤实,彭丽艳,等.雪茶化学成分研究(英文)[J].云南植物研究,2002(04):525-530.

[13] 韩碧群,彭勇.雪茶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6):63-67.

[14] 何春年,彭勇,肖伟,等.青钱柳神茶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5):62-68.

[15] 谢明勇,李磊.青钱柳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1(04):365-367.

[16] 易醒,石建功,周光雄,等.青钱柳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01):43-45.

[17] 何春年,彭勇,肖伟,等.多穗柯甜茶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253-1255.

[18] 何春年,彭勇,肖伟,等.RSLC快速测定多穗柯甜茶中5种甜味成分[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7):961-965.

[19] 叶辉,郁建平.老鹰茶中三种黄酮类物质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初探[J].中药材,2004(02):113-115.

[20] 陈粤,佘纲哲,陈鸿霖.亮叶杨桐黄酮提取物抗瘤活性及其对小鼠p53基因表达活性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8(03):52-56.

[21] 王英,叶文才,殷志琦,等.亮叶杨桐的三萜皂苷类成分[J].药学学报,2008(05):504-508.

[22] 袁尔东,王菊芳,刘本国,宁正祥.亮叶杨桐叶类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9(14):105-109.

[23] 李树刚.甜茶,悬钩子属一新种[J].广西植物,1981(04):17-19.

[24] 钟正贤,周桂芬,陈学芬,等.广西甜茶提取物药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0(10):867-868.

[25] 白东亚,马明呈,张振华.不同海拔野生金露梅叶的成分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06):371-375.

[26] 季志平,张绒仙,康永祥,etal.太白山金露梅叶总黄酮含量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1(02):55-57.

[27] 林海,麦光大,唐小山,等.山苦茶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04):235-237.

[28] 华运群,欧树安.山苦茶的镇痛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02):235-236.

[29] 朱莉芬,李美珠,钟伟新,等.苦丁茶的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J].中药材,1994(03):37-56.

[30] 欧阳明安,汪汉卿,等.苦丁茶冬青化学成分的结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03):19-23.

[31] 解军波,李萍,冬青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2(01):85-88.

[32] 许利嘉,马培,肖伟,等.别样茶—藤茶的古今应用历史初步调查[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4):62-65.

[33] 周天达,周雪仙.藤茶中双氢黄酮醇的分离、结构鉴定及其药理活性[J].中国药学杂志,1996(08):458-461.

[34] 钟正贤,覃洁萍,周桂芬,等.广西藤茶总黄酮降血糖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09):687-689.

[35] 杨远庆,朱冬雪,杨胜学.贵州苦丁茶化学成份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6(03):31-33.

[36] 郁建平.贵州苦丁茶植物资源及化学成分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7(02):22-25.

[37] 陈妙华,刘凤山.罗布麻叶镇静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1(10):609-611.

[38] 马淼,陆嘉惠,周玲玲,等.资源植物罗布麻的茎段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中草药,2001(09):841-843.

[39] 陈龙,杜力军,丁怡,等.罗布麻花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17):1340-1342.

[40] 赵爱华,赵勤实,李蓉涛,等.肾茶的化学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2004(05):563-568.

[41] 陈伊蕾,谭俊杰,陆露璐,等.肾茶水溶性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9(05):689-692.

[42] 赵东保,杨玉霞,张卫,等.凤尾茶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5(02):94-96.

[43] 陈日来,周春香,陈海云.凤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4(10):1084-1086.

[44] 何春年,彭勇,肖伟,等.中国黄芩属植物传统药物学初步整理[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1):16-20.

[45] 佟继铭,刘玉玲,符景春.黄芩茎叶总黄酮调血脂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0(03):196-198.

[46] 杨得坡,胡海燕,黄世亮,等.黄芩甙元和黄芩甙对皮肤真菌与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药材.2000(05):272-274.

[47] 贾凌云,孙启时,黄顺旺.滁菊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3(03):159-161.

[48] 刘金旗,吴德林,王兰,等.菊花中黄酮苷的含量分析[J].中草药.2001(04):308-309.

DiscussionAgainontheOrigin,DevelopmentandFunctionofTeaCulture

Xu Li-jia1,2,Liu Yong3,Xiao Wei1,2,Peng Yong1,2,He Chun-nian1,2,Xiao Pei-gen1,2*

(1.InstituteofMedicinalPlantDevelopment,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093; 2.KeyLaboratoryofBioactiveSubstancesandResourcesUnilizationofChineseHerbalMedicine,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100193; 3.SchoolofPharmacy,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102)

Chinese tea culture w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ang Dynasty,the population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economic,political and culture.Moreover,the tea contains the caffeine which can adjust the spirit,while those non-Camelliateas do not contain caffeine.Thus,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ea has become a thriving situation.This article further describe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tea culture.Since ancient times,the plants used as a ‘tea’ present the diversity.And those tea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re not single one.

Tea culture; the origin of tea,diversity of the tea cultur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530860)

*

肖培根,tel:(010)62894462,E-mail:xiaopg@public.bta.net.cn

2012-03-07)

猜你喜欢
苦丁茶中草药茶文化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脑筋急转弯
苦丁茶
苦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