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Ⅰ石培新
打造贵州走出“经济洼地”的“核动力”
文 Ⅰ石培新
针对当前现实需要提振精神而精神又面临疲软失落的现状,迫切需要把构筑“精神高地”作为贵州走出“经济洼地”的“核动力”。
贵州师范学院副院长石培新。(本刊记者 张 丽/摄)
当前,贵州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抢抓机遇、建设新贵州的精神动力。但目前贵州仍然存在着“二律悖反”的格局,即一方面现实需要提振精神,另一方面精神又面临疲软和失落,这种“格局”迫切需要加大构筑“精神高地”的力度,把构筑“精神高地”作为走出“经济洼地”的“核动力”。所以,“构筑贵州历史跨越的精神高地”是现实的呼唤、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
构筑“精神高地”,要强化地域认同。贵州与相邻省区相比,地域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明显不足。虽然“文化千岛”现象为贵州旅游发展和文化繁荣创造了条件,但却导致了贵州人地域文化和精神的缺失,老贵州人的“移民心态”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新贵州人”的地域认同感。谁是贵州人,什么是贵州文化,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凝聚发展合力。增强地域认同,关键要形成自豪感,要使贵州从一个迁徙地变成创业热土,用事业吸引人、情感留住人、环境成就人。
构筑“精神高地”,要营造开放环境。环境决定意识,环境营造精神。邓小平同志曾告诫四川人要走出“盆地意识”。对贵州而言,走出“洞穴心态”值得关注。贵州文化有很强的“洞穴”特征,大致表现在:一是站在洞口看,向往外面的世界但缺乏走出山洞的勇气;二是洞里的简单循环,缺少增量带来的积极奋进。加之贵州不沿边、不沿江、不靠海,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相对封闭的环境,没有融入主流、没有参与市场分工,空有94个世界和全国之最,却没能实现其市场价值。贵州只有打掉封闭的观念,才能适应外面的世界,才能少抱怨多奋发。
构筑“精神高地”,要降低社会成本。贵州人重情,但又存在比较严重的“重情轻规”问题。人情大,公事要当私事办,私事当公事办,这种文化氛围导致了很高的社会交际成本,也导致了做事中的人情风险成本。贵州的文化本质上来讲是淳朴、善良的,许多新到贵州的“新贵州人”,会感到在贵州生活很舒适,但觉得做事效率低、交际成本过高。如何降低贵州人际关系交往的社会成本,走出低效社会的怪圈是贵州必须实施的一项重大现代化人文工程。
构筑“精神高地”,要培育地域自信。自信,源于对贵州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是贵州精神底气的升华。在历史上贵州承受了很多的不白之冤,无论是“夜郎自大”,还是“黔驴技穷”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误会。这种负面很重的“历史遗产”或多或少给贵州投下了一种地域文化阴影。这种投影使得贵州文化既具有坚韧、吃苦等优秀品质,但同时也带来了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贵州文化比较悲情、急需走出贫穷和沉重,营造欢乐;二是贵州文化显得比较缺乏进取心,长期被误会了也懒得正名;三是夜郎阴影与酒文化所伴生的“颓废效应”,产生一种缺乏奋进的心态。
构筑“精神高地”,要培育亲商环境。要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真正实现贵州腾飞,必须培育亲商环境,借助外部的资金、观念、技术和人才,吸引越来越多的“新贵州人”,积聚起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与资本。
“精神高地”构筑需要以具体的工作为抓手,需要一点点的从基础做起。一方面,应深度推进贵州高地创新研究。从全省的战略高度,设立一系列关于打造贵州高地价值的重大研究课题,在精神高地的引领和带动下寻找贵州价值高地,实施一系列的高地建设创新研究;另一方面,应加强“精神高地”的宣传推广,有了共识化的“贵州精神”,还需要找到一个角度、一个切入点,让贵州人对本土文化有认识、有认同,完成从错觉到自信到自强的精神塑造和再造的历程。
(责任编辑/孟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