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Ⅰ吴之俊
陈法及《黔论》
文 Ⅰ吴之俊
《黔论》一文通过对黔人“五病”和黔地“八便”的客观评价,指出只要黔人守住自己的长处,克服短处,黔地一样是福乡乐土的观点。
贫困和落后是制约僻处内陆的贵州发展的主要矛盾。贵州先贤陈法在两百多年前写下的《黔论》,对贵州如何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改变世人对贵州“三无”的偏见,似乎开出了药方。
陈法(1692-1766),平坝县人,字世垂,晚号定斋,世称定斋先生,清代知名学者和治水专家。陈法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后,历任刑部河南司郎中,顺德和登州知府,运河道、庐凤道、淮扬道、大名道等职。任职期间为官清廉,悉心研究治河方略,总结历代治河经验,著成《河干问答》一书,对后世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有重要参考价值。乾隆十年(1745年),因替被弹劾的河道总督白钟山辩解,被革职发配到新疆十六军台。遇赦回归故里后,主讲贵山书院二十余年,潜心治学,著述甚丰,影响较大的有《易笺》、《河干问答》、《明辨录》、《醒心录》、《塞外纪程》等。因胞弟陈浩在任湖南长宝道尹期间,侨居长沙,购置产业,不愿再回家乡贵州。陈法亲赴湖南规劝其回乡。陈法回黔后针对当时一度泛滥的“畏黔”(外地人不愿到贵州做官)与“去黔”(黔籍在外做官的不愿回归故里)思想,写下了饱含乡土深情,客观地评价贵州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黔论》。
黔处天末,重山复岭,鸟道羊肠,舟车不通,地狭民贫,无论仕宦者视为畏途,即生长于黔而仕宦于外者,习见中土之广大繁富,亦多不愿归乡里。吾以为黔人有五病,而居黔有八便。何谓五病?曰陋、曰隘、曰傲、曰暗,曰呆。闻见不广,陋也;局量偏浅,隘也;任性使气,傲也;不通世务,暗也;不合适宜,呆也。陋者宜文之,隘者益广之,傲者益抑之,暗者益通之,而为呆则宜宝之,不可易以巧滑也。何谓八便?鱼米贱价,一也;无大荒祲,二也;无祁寒盛暑,三也;风俗简朴,四也;举人一科拣选,五也;奇山水可供游观,六也;山多林木,养生丧死无憾,七也;山洞可以避秦,八也。凡子弟就塾,先讲明小学,使朝夕习弟子之仪,则长而傲可化也;博之以经史,使之从明师益友讲习讨论,则陋可文也;浸灌之以儒先理学之书,使识义理之宏阔,集古名臣列传以开拓其心胸,则隘可广也;亲戚有仕宦于外者,使从之游于通都大邑,见大人先生,聆其议论,日阅邸报,与文世事,则暗可通也;若夫呆者,朴实而不知变诈,谨饬而不敢诡随,此黔人本色,天真之可保守而不失。以之任事,则实心可取,以之事上,则直道犹存。由其生长溪山穷谷之中,无繁华靡丽之习以乱其性,故其原易足,无交游声之广以滑其智,故其介不移,去四病而呆不可胜用矣。此黔人之宜守其所长,而勉其所不足者也。夫去四病而享八便,黔亦何负于人。求去之去国者,古人之不得已,故礼曰:奈何去亲戚坟墓也?若谓去京甚远,以滇例之,而心平又谓黔多苗民,易生反侧,不知苗人经大创之余,边隅绥靖。况兵革之患,至古而然,即中土能独免呼。今圣朝在御,德洋恩博,声教四讫,四海沐时,雍风动之,休万民,享太平有道之瑞,随处皆乐土,九州皆化国矣,又奚必远适异国,别父母之邦乎。万一谋之不减,至进退维谷,或子孙习于华移之习不再传,而无以自立,终贻异日之悔,又何如安土重迁之为愈耶。
陈法是平坝县第一位进士,被誉为“理学名儒”,著有《明辨录》、《黔论》等。
由于地处内陆腹地和开发较晚,贵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均赶不上中原各省,再加上文化不彰、自信不足,以致外部对于贵州的认知,长期停留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民无三分银”的贫穷落后和蒙昧野蛮上。《黔论》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是造成没有到过贵州的文人士大夫,将贵州视为畏途(畏黔)和一些虽生长在贵州但不甚了解贵州的黔籍仕宦在外省做官,见识了中原、江南的繁华富足后,亦多不愿再回归乡里(去黔)的根本原因。
找到文人士大夫“畏黔”和“去黔”的症结后,《黔论》对贵州的人口素质是这样剖析的:造成黔人闻见不广的“陋”、局量偏浅的“隘”、任性使气的“傲”、不通世务的“暗”、不合时宜的“呆”的原因,是贵州客观环境的影响所致。在指出陋可文之、隘可扩之、傲可抑之、暗可通之的同时。独具慧眼的看到黔人不合时宜的“呆”,是一种应该长期保守的品质,莫让不随流俗的本分,变成了趋炎附势、投机取巧的见解,可谓十分独到。接下来笔锋一转,对居住贵州可以享受的八种便利进行阐述:一是物产丰富,物价便宜;二是没有太大的水旱灾害;三是冬无严寒、夏鲜酷暑、气候宜人;四是风俗简朴实在;五是举人铨叙,一科拣选;六是风景优美,赏心悦目;七是山多林木,养生葬死没有遗憾;八是无山不洞,可以躲避战乱。从这字字无闲笔的“五病”、“八便”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对贵州触手可摸的厚重乡情。
在聚焦“五病”、“八便”的基础上,《黔论》对如何提高黔人的素质开出了药方,大意是改变贵州贫穷落后的面貌要从孩子抓起。子弟到了读书的年龄,应该在父兄和塾师的指导下懂得长幼尊卑的礼仪,任性使气的“傲”就会随着长大而消弭。进学堂后让孩子博览经史子集,经常与良师益友讲习讨论,则见识不广的“陋”可化为博闻多识。多读前代大儒的理学之书,将儒家经义与探究名理的学问烂熟于心;读古今名臣显宦的传记以开拓心胸视野,则局量偏浅的“隘”可以变得海纳百川。如有亲戚在外为官作吏,可以让孩子跟从游学于通都大邑,经常会见宿儒缙绅,聆听他们的议论,日阅邸报,留心世事,则不通世务的“暗”,就会变成心明眼亮,通权达变。朴拙实在而不欺诈虚伪;谨慎自律而不随波逐流的“呆”,是贵州人心地单纯,性情直率的本色,应长期保守而不丢失。因为以之任事,则实心敬业;以之事上,则直道忠诚;这是生长在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的黔人,因没有奢华富丽以乱其本性,故本心容易满足;没有过多交游应酬的虚礼客套,故能够耿介不移。如果能够去掉陋、隘、傲、暗这“四病”而保守本色,那还有什么事情是贵州人做不到的。
文化自觉是对本地区历史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正确把握;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精神的指引。《黔论》虽是为规劝其弟陈浩“安土重迁”而写的家书,但其通过对黔人“五病”和黔地“八便”的客观评价;对症下药的文之、扩之、抑之和通之,以及辩证分析黔人的“呆”等务实文字,指出只要黔人守住自己的长处,克服短处,黔地一样是福乡乐土的观点,不仅在当年具有积极意义,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责任编辑/黄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