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荣,王思明,肖瑞飞,左和宁,彭芝配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el bowel snydrom,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感觉不适伴排便习惯的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罗马Ⅲ标准将其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未分型IBS(IBS-U)四种亚型。我国最常见的是IBS-D,占所有确诊病例的74.1%[1]。IBS作为一种功能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其发病因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在临床上,针灸可有效调节肠道功能紊乱。本实验采用慢性温和应激加孤养法加灌服番泻叶刺激大鼠造成IBS-D模型,观察针刺足三里、太冲对IBS-D大鼠腹泻指数及胃肠激素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使用针刺疗法治疗IBS-D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
1.1.1 动物
健康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00~250g,购于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SCXK 2009-004)。
1.1.2 药物
匹维溴铵片,50mg/片(solvay pharma公司生产,批号:611243)。番泻叶,购于湖南省药材公司,经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鉴定为真品。
1.1.3 试剂
SS、SP酶联免疫试剂盒,96T(上海沪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4 仪器
SHIMADZU-AY120分析天平(日本岛津);低温离心机(湘仪实验设备有限公司);三用电热恒温水温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酶标仪(美国伯腾仪器有限公司);安迪牌无菌针灸针,0.25mm×25mm(贵州安迪药械有限公司,标准号:GB2024-94);大鼠固定板(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实验室提供)。
1.2.1 造模方法[2]
随机分组后的大鼠除空白组外,其它组均予番泻叶水煎剂灌胃。灌胃后,用慢性温和束缚应激加孤养法刺激大鼠。每日仅随机对大鼠做一项处理:①用漆包线捆绑住大鼠的双后肢,使大鼠不能正常活动,造成一定应激刺激,每次2h;②夹尾1min;③置于45℃高温环境5min;④置于4℃冰水游泳3min;⑤昼夜颠倒;⑥禁食24h;⑦电热恒温振荡水槽水平振荡(160次/min)45min。为使大鼠无法预料刺激的发生,任意的连续两天所做的处理均不能相同,共刺激14d。模型评价:观察大鼠的精神状况、摄食量变化、体质量改变和大便情况。大鼠发生腹泻,食欲下降,检测腹泻指数,模型组与空白组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证明模型成功。
1.2.2 动物分组
依据文献方法[3],用Excel随机函数“Rand”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捆绑组、针刺组、药物组,每组10只,单笼喂养。
1.2.3 药物制备及给药剂量
匹维溴铵片,碾碎后溶入蒸馏水,按大鼠与成人体表面积换算[4]配制成浓度为0.3mg/mL的溶液,经灌胃给药,给药体积10mL/kg;番泻叶,水煮沸5min,配制成浓度为2g/mL的溶液,经灌胃给药,给药体积10mL/kg。
1.2.4 针刺方法
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捆绑组和针刺组灌生理盐水,药物组灌服匹维溴铵溶液。针刺组给予针刺相应穴位;捆绑组和药物组在同等条件下相应时间点给予相应的捆绑刺激,每日1次,共14d。穴位定位:参照《实验针灸学》“实验动物常用腧穴简表”定位[5]。“足三里”穴捻转针法[6]:向心角度捻转,幅度90°左右,频率120次/min。“太冲”穴行捻转泻法:离心角度捻转,幅度180°左右,频率60次/min,每穴操作3min,留针30min。
1.2.5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1)一般状态观察。每日观察大鼠进食、饮水、精神状态及毛色。
(2)腹泻指数测定。参照文献[7]分别在造模前1d、治疗前1d、治疗后14d测定5h内各组大鼠腹泻指数。
(3)胃肠激素的测定。在治疗14天后,各组大鼠禁食不禁水16h,腹腔注射临时配制的10%水合氯醛,剂量0.3mL/100g。麻醉后,腹主动脉EDTA管采血5mL低温离心,分离出血浆待测。采血后,在大鼠回盲部以上约5cm处取一小段回肠组织,肛门以上约2cm处取一小段直肠组织,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无菌滤纸吸干后称重,充分匀浆后低温离心,将分离出的上清液置于冰箱中-20℃保存备用。生长抑素(SS)和P物质(SP)的含量分别按各自的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方法测定。
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者,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造模后大鼠竖毛,毛枯槁无光泽,易激惹,大便稀或溏泄,渐见肛周污秽。
造模前各组大鼠体质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模型组、捆绑组、针刺组、药物组体质量增长缓慢,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14天后捆绑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药物组体质量增加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
表1 各组大鼠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体质量比较(n=10,,g)
表1 各组大鼠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体质量比较(n=10,,g)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
组别 造模前 造模后 治疗后空白组269.12±11.76330.53±9.89385.01±9.72模型组 271.98±9.56305.16±10.50* 326.01±6.81捆绑组 267.02±10.60307.08±9.53* 317.05±7.62针刺组 267.09±10.66304.10±8.68* 364.31±8.06▲药物组 261.98±9.93306.68±10.73* 362.50±8.61▲
造模前各组每只大鼠平均日摄食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期模型组、捆绑组、针刺组、药物组摄食量减少,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期捆绑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药物组摄食量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2。
表2 各组大鼠造模前、造模期、治疗期平均摄食量比较(n=10,,g)
表2 各组大鼠造模前、造模期、治疗期平均摄食量比较(n=10,,g)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
组别 造模前 造模期 治疗期空白组38.75±1.12 47.36±2.41 53.44±1.52模型组 38.52±1.48 30.61±1.79** 36.84±2.13捆绑组 38.39±1.57 30.15±2.31** 35.72±1.48针刺组 38.30±1.26 29.44±1.57** 45.79±1.37▲▲药物组 38.58±1.33 31.16±1.82** 46.27±2.45▲▲
造模前各组均无腹泻,腹泻指数为0。造模后模型组、捆绑组、针刺组、药物组腹泻指数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捆绑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药物组腹泻指数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3。
表3 各组大鼠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腹泻指数比较(n=10,)
表3 各组大鼠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腹泻指数比较(n=10,)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
组别 造模前 造模后 治疗后空白组0.00±0.00 0.00±0.00 0.00±0.00模型组 0.00±0.00 1.07±0.13** 0.89±0.21捆绑组 0.00±0.00 1.08±0.15** 0.95±0.19针刺组 0.00±0.00 1.06±0.11** 0.18±0.17▲▲药物组 0.00±0.00 1.07±0.12** 0.17±0.20▲▲
模型组回肠组织中SS、SP含量显著升高,与空白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捆绑组与模型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药物组与模型组比,回肠组织中SS、SP含量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见表4。
表4 各组大鼠回肠组织中胃肠激素含量比较(n=10,)
表4 各组大鼠回肠组织中胃肠激素含量比较(n=10,)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
组别 SS(μg/g) SP(ng/g)空白组9.333±0.992 30.379±1.672模型组 24.147±0.893** 37.463±1.628**捆绑组 25.443±0.709 36.691±1.671针刺组 13.750±1.225▲▲ 31.317±1.199▲▲药物组 13.681±0.734▲▲ 31.964±1.547▲▲
各组大鼠直肠组织中SS、S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5。
表5 各组大鼠直肠组织中胃肠激素含量比较(n=10,)
表5 各组大鼠直肠组织中胃肠激素含量比较(n=10,)
组别 SS(μg/g) SP(ng/g)空白组157.598±3.799 144.995±3.763模型组 133.270±4.216 131.312±3.070捆绑组 147.631±4.085 142.424±3.805针刺组 147.463±6.547 138.513±2.948药物组146.268±6.291 141.555±4.208
各组大鼠血浆中SS、S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6。
表6 各组大鼠血浆中胃肠激素含量比较(n=10,)
表6 各组大鼠血浆中胃肠激素含量比较(n=10,)
组别 SS(μg/L) SP(ng/L)空白组75.705±1.508 72.246±3.899模型组 75.687±2.311 72.225±2.508捆绑组 75.725±2.111 72.500±3.110针刺组 74.645±2.615 78.964±2.573药物组76.844±2.747 80.481±2.579
IBS在中医学中属“泄泻”、“腹痛”范畴。中医认为七情失调可引起内脏功能发生紊乱,尤其对肝脾有很大的影响。《医方考》所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会痛泻。”因此肝郁脾虚是IBS最为多见的证型。
针灸治疗IBS的优点在于无副作用,可避免因胃肠疾病而对药物吸收所造成的影响,减少消化道的负担。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输穴,原穴为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脏腑发生病变会相应地反应到原穴上来,而针刺原穴又能调整脏腑气血,通达三焦气机,改善内脏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四穴总歌》曰:“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具有和胃健脾、补中益气、通调腑气、扶正祛邪之功能。《灵枢·五邪》记载“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金元时代的李东垣曰“以胃合三里穴推而扬之以伸元气”,认为刺激足三里穴能起到补益脾胃元气之功。因此,胃肠有疾,当为首选。
随着对IBS的进一步了解,大量研究发现胃肠激素的改变和IBS的发病关系密切。其发病与胃肠激素SP、粘膜中生长抑索(SS)、VIP、CGRP、细胞受体等密切相关[8]。脑肠肽是调节胃肠道运动的重要物质,与IBS发病密切相关常见有 VIP、SS、5-HT、SP、NPY等。
生长抑素(SS)在脑和胃肠道中分布广泛,对胃肠道的内分泌、外分泌、小肠的吸收和运动等具有广泛作用,其主要生理作用为抑制胃肠道的运动和胆囊收缩[9]。新近研究发现,腹泻型IBS患者的血浆和乙状结肠黏膜中,SS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推测其作用机制,腹泻型IBS的发生可能是SS升高,间接引起肥大细胞释放增多,而肥大细胞通过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参与IBS患者的腹痛或肠道运动加速,诱发内脏的高敏感性,使肠道呈现出运动占优势的症状:腹痛、腹泻等[10]。SP是一种速激肽,在全身均有分布,以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浓度最高。在肠道中主要存在于肠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可增强胃肠蠕动,有强烈促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加强结肠的集团推进运动,刺激小肠、结肠黏膜分泌水和电解质作用。
在本实验中,捆绑组和模型组相比,各种指标数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捆绑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无影响。模型组和捆绑组大鼠回肠组织中SS、SP含量高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直肠组织和血浆中各组SS、S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针刺足三里、太冲主要作用部位在回肠组织中,可通过降低IBS-D模型大鼠回肠中SS、SP含量而发挥治疗作用。
[1]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肠易激综合征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7):428-428.
[2]樊江波,畅洪昇,董世芬.慢性应激致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0,18(2):91-95.
[3]李志春,桂立辉.利用Excel实现对实验对象随机分组的应用[J].毒理学杂志,2005,19(3):235-236.
[4]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67-1169.
[5]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7.
[6]杨兆民,郭恩吉,郭诚杰.刺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l996:22.
[7]周干南,胡芝华,汪亚先.小鼠腹泻模型的制备与腹泻指数的应用[J].中草药,1994,25(4):195-199.
[8]AZPIROZ F,BOUIN M,CAMILLERI M,et al.Mechanisms of hypersensitivity in IBS and functional disorders[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07,19(1):6228.
[9]SHAN YS,SYED,TSAI ML,et al.Effects of somatostatinprophylaxis after pylorus 2preserving pancreaticodu 2odenectomy:increased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nd reduced plasma motilin[J].World J Surg,2005,29(10):1319-1324
[10]张茹,王福贤.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黏膜中VIP及SS的含量[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4,11(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