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特点与动向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

2012-10-30 07:46:52赵国洪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群体性数量

赵国洪, 唐 斌

(华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

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特点与动向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

赵国洪, 唐 斌

(华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定律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我国的群体性事件研究是一个现实针对性很强的研究领域,现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相应的研究论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研究的热点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而不断更新;政府和学界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基金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一批致力于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研究机构和研究群体也逐渐形成。然而,除了少数有创见的高质量论文外,大多数论文的研究水平不高,出现了基于功利性考虑而发表论文的重复性研究的现象。

群体性事件;文献计量分析;CNKI期刊;博硕士论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利益分化和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进入了频发期。据统计,我国群体性事件从1994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增长率提高了5倍。同时群体性事件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数年均增长12%,由1994年的73万多人增加到了2003年的307万多人,其中百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由1 400起增加到7 000多起[1]。2005年上升为8.7万起,2006年超过9万起,2007年更达到10万多起。而2008年和2009年的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及激烈程度都超过以往[2]。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不断威胁我国社会和谐、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也引起了学界十多年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现在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趋势进行探究实为合乎时宜。

一、文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分析的文献主要来自CNKI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该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9 100多种重要期刊,其文献来源为中国国内9100多种综合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的全文,是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首选数据库。考虑到博硕士学位论文往往是在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的比较深入和前沿性的课题研究,我们还对CNKI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相关博硕士论文进行分析,以佐证期刊论文所反映的研究特点和研究趋势。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定律对文献进行量化分析。文献计量学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这一术语最早是1969年由英国人A·普里查德提出的。文献计量学是以几个经验统计规律为核心的。例如:表征科技文献作者分布的洛特卡定律(1926);表征文献中词频分布的齐普夫定律(1948);确定某一学科论文在期刊中分布的布拉德福定律(1934)等。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从特定的角度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发展趋势。

二、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一)“群体性事件”相关论文发表趋势。

一个领域的论文的数量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群体性事件”为主题词,“精确”检索所有期刊刊载的文章,共4 876篇(截至2011年7月28日,下同),其年度分布情况大致为:1994年揭开了群体性研究的序幕,在随后的3年里论文数量基本上保持平稳;自1998—2008年处于缓慢上升阶段,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2009年及其后的两三年间,载文量大幅增长,最高达1 000余篇,体现出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的热度明显增强。同样,以“群体性事件”为主题词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有博士论文28篇,硕士论文417篇,共445篇,其年度分布也大致反映出期刊论文类似的研究趋势。

(二)“群体性事件”相关论文的期刊分布。

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B.C.Bradford)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布拉德福定律证明,一个研究领域的文献在期刊上的载文率既相对集中又高度分散,呈现出分布有序的规律。其表现是相当数量的专业论文相对集中刊载在少数期刊上,其余数量的论文高度分散在大量期刊中。

表1 发表“群体性事件”相关论文篇数前10位的期刊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我们有必要分析刊载“群体性事件”相关论文的主要期刊的特点。“群体性事件”相关论文发文量排名在前10位的期刊总共刊载743篇(见表1),占总数的15.24%。从刊物的名称看,公安类期刊(公安部下属研究机构主办的期刊或公安院校学报)占50%。我们猜测,公安类期刊是刊载“群体性事件”相关论文的主要期刊。我们将发文量排名在前50位的期刊列出,统计结果验证了这一猜测,公安类期刊占21种,前50位的期刊共刊载“群体性事件”相关论文1 712篇,其中844篇(49.3%)载于公安类期刊。

(三)“群体性事件”论文作者与机构分布。

洛特卡定律是由美国学者A·J·洛特卡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描述科学生产率的经验规律,又称“倒数平方定律”。它描述的是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写三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n2……而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洛特卡定律揭示了作者人数与论文数量之间的关系。

表2 “群体性事件”论文作者前12位

尽管有关“群体性事件”论文数量与作者数量未完全符合洛特卡定律,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洛特卡定律,即大部分的作者只发表了一篇“群体性事件”的相关论文,但也不乏持续研究热情较高而发表多篇相关论文的作者。表2所示为发表“群体性事件”论文数量前12位的作者。

表2所示的12位作者中,5位来自公安类院校,两位来自同一个公安局,说明“群体性事件”相关论文的作者主要来自公安类机构或公安类院校。为了避免取样过少而使结论偏差过大,笔者根据赖斯定律(Price Law)计算出核心作者的发文数为4篇或以上,统计得到的核心作者为51名。这些作者中,来自公安类机构或公安类院校的有19人,占37.3%。这一方面解释了公安类期刊是刊载“群体性事件”相关论文的主要期刊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已逐步形成一批核心作者,为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群体性事件”论文的研究机构分布。

对于“群体性事件”论文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本文仅采集论文中的最高一级单位,如“中国人民大学”,而不再细分其下属的各个学院或研究所。据统计,发文10篇以上的研究机构共有59个。这59个机构共发文1 193篇,占论文总数的24.5%。发文数量最多的前10名研究机构(见表3)以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或公安警官类院校为主,共发文437篇,占论文总数的8.96%。

表3 期刊发文研究机构前10位

尽管发文的数量和论文的质量、研究的水平未必呈正比关系,但发文的数量毕竟是该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和致力程度的反映。参照表3,我们可以判断,发文量超过30篇以上的研究机构拥有一个致力于“群体性事件”领域的研究群体。分别是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一般说来,博硕士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题和完成写作的,且经过评审和答辩,论文的质量是有一定的保证的,反映了较高的研究水平。以“群体性事件”为主题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共445篇,其中10篇以上的研究机构共有12所高校。这12所高校共发博硕士论文174篇,占总数的39.1%。可以说,表3和上述研究机构是“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研究机构,对“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水平。特别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对群体性事件研究最为活跃,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五)“群体性事件”论文的基金资助状况。

基金资助对科学研究,尤其是重大课题的研究极其重要[3]。基金资助项目往往反映着某一科研领域前沿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动态,其研究成果主要由基金资助论文来体现[4]。因此,对研究的受资助状况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是否受到了政府和学界足够的关注。群体性事件相关论文共4 876篇,其中492篇论文受到了各类基金的资助,占论文总数的10.09%。

从基金来源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绝对优势排名首位,文献篇数为130篇。江苏、湖南、山东等省份对群体性事件相关研究的重视程度和资助力度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较高。

(六)“群体性事件”论文的被引频次。

被引频次是文献计量学中被用来测度学术论文的社会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所谓被引频次是指学术论文发表以后被引用的次数。同一个研究方向的论文被引次数越高,说明论文的利用率越高,影响越大。文章的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界对某项研究工作的关注程度,从某一方面可以显示论文在科研过程中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截至2011年7月28日,以“群体性事件”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和博硕士学位论文共5 321篇,其中,单篇被引频次最高(183次)的是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2002年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上的论文;单篇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论文共有5篇(见表4)。论文的被引次数分段统计见表5。

表4 被引频次100次以上的论文

表5 论文被引频次分段统计

论文的内容质量决定论文的被引频次[5],反过来,被引频次反映了论文的内容质量。从表5可见,高达67%(2/3)的论文没有被引用过,即使除去2011年当年发表的论文599篇由于新近发表而未被引用,仍然有62.8%的文章没有被引用过。另外,有1/4的论文被引频次较低(1—5次)。被引频次10次以上的论文仅占3.8%,可见有关“群体性事件”的论文质量从整体上说还有待提高。

三、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内容研究动向

(一)“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能够反映文献的核心内容。某一关键词的出现频次等于附有该关键词的论文数,其出现频次的高低与相关研究成果数量的多少呈正相关的关系[6]。如果某一关键词在其所在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则可反映出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7]。下面通过研究和分析群体性事件相关论文的关键词集合,以揭示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热点。对“群体性事件”相关期刊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出前10个高频关键词(见表6)。

表6 期刊论文关键词前10位

注:本表的排序是对关键词统计合并归类相关词后的排序。“群体性事件”(1 447)包括群体性事件(1 247)、群体事件(76)、群体性突发事件(68)、群体性(38)、群体性治安事件(18);“对策”包括对策(167)、应对(19);“和谐社会”包括和谐社会(149)、社会和谐(18);“社会稳定”包括社会稳定(108)、稳定(24);“公安机关”包括公安机关(97)、公安工作(50)。“特点”包括特点(88)、特征(42);“原因”包括原因(81)、成因(57);“预防”包括预防(78)、预警机制(24)、防范(22)。

从表6可见,“群体性事件”在关键词中排列首位,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其中以“群体性事件”为关键词的论文有1 247篇,以“群体事件”为关键词的有76篇,可见“群体性事件”一词比“群体事件”更为学界所接受和使用。高频次的关键词体现了与群体性事件关系最为紧密的领域。从表6所列的其他关键词,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群体性事件”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方式和对策;2、群体性事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3、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4、公安机关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5、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引发的原因;6、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措施;7、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归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群体性事件”精确检索得28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群体性事件”精确检索得417篇。

博硕士学位论文往往是在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的比较重要和前沿性的课题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往往通过关键词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来,这些关键词是对论文核心内容和重点的浓缩和提炼。对比发现,期刊论文和博硕士学位论文前10位的主题词基本相同,只是博硕士论文更强调群体性事件多发是因为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作者更注意从公众利益表达的视角去阐述。

(二)“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脉络与趋势。

一个学术领域在某一时期内大量学术论文的关键词的集合,可以揭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方向[8]。从统计数据看,群体性事件相关中国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数量在2005年之前数量较少,而2011年数据则不全,因而我们仅选择2005—2010年论文的高频关键词的年度变化(见表7,以考察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脉络与趋势。

表7 2005—2010年关键词词频前10位

注:本表的关键词统计同样是经合并归类相关词后的排序(合并方法与表6同)。

从表7论文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群体性事件近几年的研究特点和研究趋势:

第一,2005—2010年这6年间,除“群体性事件”这个必然的关键词外,“和谐社会”、“处置”、“对策”、“原因”这四个关键词出现的次数皆在前10位,这表明,群体性事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方法、对策及原因分析是持续关注的焦点。然而,笔者通读这些论文时发现,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出现了较低层次的重复研究问题。这在某种程度解释了大部分论文被引频次低的原因。

第二,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次数在2005—2007年位列前10位,2005年其排在第10位,仅有4篇论文,然而2006年却升至第三位,2007年又跌至第7位,之后更不再出现在前10位,这说明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性质基本已成定论,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不再属于热点探讨的问题。

第三,关键词“公安机关”在2005—2008年位列前10位,之后便被其他新的热点问题替代而跌出了前10位。例如,关键词“政府”、“利益表达”、“机制”等关键词在2009年之后才进入前10位,说明有关政府的诸多问题、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各种机制的建立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而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第四,关键词“预防”和“社会稳定”也多次位列前10位,说明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一直是学界重视的问题。关键词“特点”三次出现在前10位,说明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也得到相当充分的研究。

第五,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一词在2010年进入前10位,仅次于“群体性事件”,说明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成为最新的热点问题。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与“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相关的项目达14项,可以佐证这个新热点的形成。

五、结语

我国的群体性事件研究是一个现实针对性很强的研究领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增大,相应的研究论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研究的热点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而不断更新。政府和学界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各项基金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一批致力于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研究机构和研究群体也逐渐形成。然而,或者是受我国科研体制和职称评审制度的影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与其他研究领域一样,出现了基于功利性考虑而发表论文的重复性研究的现象,除了少数有创见的高质量论文外,大多数论文的研究水平不高。

[1]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97.

[2] 人民网.群体事件多发原因是政府与民争利[EB/OL](2009-12-22)[2012-02-20].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96630475.

[3] Zhao DZ.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f grant-funded research:a case study of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ield[J].Scientometrics,2010,(2).

[4] 李沛沛,华薇娜.对我国网格研究领域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研究机构的分析[J].信息工作研究,2010(9).

[5] 孙书军,朱全娥.内容质量决定论文的被引频次[J].编辑学报,2010(4).

[6] 刘晓,刘志和,李树霞.论文关键词及分类号的统计分析[J].河北科技图苑,2008(3).

[7] 邱均平,丁敬达,周春雷.1999—2008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实证分析(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

[8] 黄小燕.情报领域研究热点透视——情报领域论文关键词词频分析(1999—2003)[J].图书与情报,2005(6).

C913

A

1007-8444(2012)05-0576-05

2012-04-10

201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ZZ020);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ZH137)。

赵国洪(1971-),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研究。

责任编辑:张超

猜你喜欢
群体性事件群体性数量
统一数量再比较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
高校学生常见突发事件情况分析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20:38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48:56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学习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4
头发的数量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5:54:59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1:08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