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立 周克昌 蔡晋安 陈会忠 楚全芝李正媛1, 纪寿文 赵育浦 叶 青余 丹 王桂清
1)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
2)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
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
4)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北京100045
基于地震前兆台站观测的异常信息预测强震发生地点,是地震预测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例如,在日常震情分析预报中,通常将多种异常现象的相对集中区作为未来可能的强震震中所在区域。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困难和较大的不确定性。关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预测结果说明:我们根据地震前兆台站观测的异常信息预测强震发生地点的知识和经验,还是有限的和不完善的。尤其如汶川8.0级地震前短临异常数量明显偏少;观测到异常现象的前兆台站,其空时分布在震中区及其附近集中的特征不明显等等,无疑给汶川地震的发生地点预测带来极大困难。在“异常-地震-构造活动”三平一体地震预测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在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划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活动地块“异常活动度”的概念和方法,着力探索研究了基于地震前兆台站观测的异常信息预测强震发生地点的新途径。并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根据中国地震前兆台网在汶川地震前观测到、并被发现提出的异常现象,重点分析考察了汶川地震发生前短期、短临阶段以及震后一段时时内,中国大陆各活动地块“异常活动度”的动态变化特征与汶川地震发生地点的空时关系;同时,结拟汶川地震的孕震构造模型,分析论证了相关地块的“异常活动度”及其空时分布特征对于汶川地震发生地点的前兆性警示意义。
结果表明:①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的“异常活动度”空时分布特征显示,自汶川地震发生前6个月左右开始直至震前1周左右,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川西高原地区,其异常活动在汶川地震震中区附近明显增强,而震中外围的其他地区则明显较弱;②汶川地震前,相关地块的“异常活动度”所表征的震中区及其附近剧烈的差异性短临异常活动及其空时分布状态,是该地震孕育过程的短临阶段导致的必然结果。这一异常现象很可能就是指示汶川地震发震危险区的前兆性短临异常(图1);③ 以地质构造活动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异常活动度”概念与相关分析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提取汶川地震前的异常活动信息。
图1 中国大陆一二级活动地块、汶川8.0级地震震中与该地震临震前“异常活动度”空时分布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