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通识教育解析

2012-10-27 08:01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通识职业高职

韩 凝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通识教育解析

韩 凝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高职院校教学之重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通识教育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建立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双向沟通的体系,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综合职业能力;通识教育

依据高职教育的性质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为了满足社会、市场、学生的要求,适应个人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高职教育的重心应该从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向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已经在理论界与教育界形成共识。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既要为人的生存又要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能力培养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

目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需要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高职平台中通识教育的定位与实施模式,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达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载体

高职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多元整合的结构系统。目前,对于高职教育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系有不同的解读角度与表述方式。权威的高职教育理论研究认为综合职业能力由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构成。高职教育已经认识到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职业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方法能力)以及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社会能力)。高职教育提倡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技能、知识、态度的综合。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性、人格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它作用于人的内心,并以思维、习惯、情感、品质、行为为途径外化。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关键在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认为通识教育就是拓宽学生知识,增加人文课程是对通识教育的肤浅认识。实际上,通识教育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获得心智的训练和提升。物理学家吴大猷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只限于知识的传授,尤其是高等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通识教育是一种基本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育。它直接指向综合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以态度、情感、心理、思想、品格的教育成为综合职业能力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看到,高职教育与通识教育在目标上的指向是一致的,但高职教育与通识教育并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我们所指的高职教育,从人才培养目标与功能角度而言,是表达整体的属概念,而通识教育是表达部分的种概念,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功能包含了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功能。

高职教育的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职业能力(职业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还包括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以及职场、社会环境中正面人生态度的养成。在目前高职教育现实环境中,职业能力主要通过专业教育的途径完成,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由通识教育承担。所以,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与通识教育在综合职业培养的教育目标及其承担的功能上是包含关系的层次结构。

这一点说明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的不可取代性,也说明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不能无视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简单模仿或复制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的观念和模式,应该兼备通识教育共性和职业教育的个性。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联

1.互补关联

我国的高职教育曾经历过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高职院校与培训机构的异同之争。受限于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局限,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也一度处于矛盾状态,有强弱之分。现在理论家和教育者已经形成共识,目标局限于专业技术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在个人发展上会产生“职业和社会的不适症”。因为没有机会、甚至没有愿望去了解、体验和思考专业之外的普适性问题,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尝试和思索的动机,不利于形成正面、积极的学生人格、心理、情绪。

专业教育面向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传授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教会学生掌握工具和技术,培养具备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职业人”。而通识教育面向人和社会,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性、人格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如何更好地使用工具和技术,培养具备正确思维、态度、情感的“社会人”。

爱因斯坦精辟地指出,“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具有各自的领域和特性,在社会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个体,二者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来说相互补充,不可偏废。只有充分意识到二者的作用和特性,才能双轮驱动,共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之行。

2.整合关联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必须有效整合,才能产生驱动合力,具备教育效应。那种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观念无疑是片面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知识、思维、精神、体验层面同生共存。

通识教育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应该在给学生以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能让学生分享精神活动和智力领域的经验,学习理性和逻辑的思维方法,锻炼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和失败、坚持与放弃,审视利益与价值,敢于怀疑与批判、探索与创新。这种专业教育,乃是一种贯彻着博雅精神的专业教育,它与通识教育的精神并无二致③。

专业教育也一定不排斥通识教育。现代社会对于职业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应该根据职场、社会所需不仅给学生以人文知识、礼仪素养、心理品格、价值取向、情绪管理等的学习和培养,还应结合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要求,提高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一般社会事务处理能力等,同时帮助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意识、职业规划、职业道德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需要在各自的领域发掘运用教育因素,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个目标互相融合,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两轮驱动的整合效应。

三、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通识教育的模式设计

1.课程体系

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课程载体来实现,这是通识教育的主要阵地,而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是通识教育的必要且重要的补充。两者共同作用,从不同的渠道释放教育能量。

通识教育学科课程内容设置上包含:人文学科的课程(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心理、艺术等)、职业素质课程(语言、写作、电脑、礼仪等)、职业教育课程(专业介绍、职业规划、就业面试等)。

活动课程体系包含课内与课外两个渠道,课内实践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内的动手实践,课外实践主要指课外活动,可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科研活动,二是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报告会、实地参观、素质拓展等形式以活动促体验,以活动促思考,以活动促感悟。通过专家讲座、创业报告、技能比赛、助学招聘等形式以活动促工学结合,以活动促职场感受,以活动促专业实践。通过营造校园形象、环境,酝酿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和企业实践,获得真实的社会和职场体验。

2.途径结构

通识教育的实现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教育内容体系与课程结构的调整,涉及课程组织与选课制度建设,涉及教师的观念转变与能力建设,涉及管理机构与质量评价多个层面、多种因素。图一表明通识教育涉及学习和活动两种构成,既要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有实践活动的体验,既有教学部门参与也有学工部门的参与,既强调课程必修渠道也开通可测和功能选修渠道。总而言之,通识教育应当通过一个双元多层互动的结构途径来完成。

图一 通识教育实施的途径结构

3.学科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通识教育应具有职业性,在通识教育学科课程教学中应贴近职业、结合企业、服务就业,将通识教育的内容与过程置于职业、企业、社会的真实环境中去实现④。

(1)以能力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决定了以能力本位为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要求通识学科课程教学应提炼学科中蕴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以学生职业通用能力构架学科内容。

通识教育学科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所需与所教结合的原则,在企业、社会、职场调研的基础上,专家与教者共同研讨,选择教学内容。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中的很多内容属于情感类的教学目标,无法简单通过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来实现。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在职业教育中运用项目课程进行通识学科的教学⑤。

以职业通用能力作为为学科教学的内容项目,以项目作为实施能力培养的载体,同时对学科能力内容项目进行逻辑序化,建构符合学科特点的不同逻辑关系的项目教学序列。图二展示了在通识课程《演讲与口才》课程中,以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为导向,依据口语表达的特点,对口语表达能力进行选择和序化,对《演讲与口才》项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图二 《演讲与口才》项目课程内容

(2)任务引领、实践导向、案例辅助的教学方式

能力的养成特别强调个体在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体系中,对由学科体系所获得的理论

知识与由行动体系获得的实践经验,必须通过思维内化,进而转化为能力,即经由“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过程形成。通过知识传授、活动体验、实践训练等形式落实项目能力训练⑥。杜威认为知识本身就是行动的过程和行动的结果,“从行动中学” 即“从做中学”。

图三展示了在《演讲与口才》项目教学中,任务引领、实践导向、案例辅助的教学方式的运用。

图三 《演讲与口才》课程项目教学设计

以能力为主轴,以项目为载体,教学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高职教育通识课程学科教学开启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尝试,彰显了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核心特色,有利于通识教育的目标落实。

四、高职通识教育的困境

1.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重构设计

课程体系是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应考虑增加哲学基础知识、中外简史、社会常识(公民教育)方面的人文课程;活动体系遵循应提高质量,形成品牌,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⑦;

2.高职通识教育资源、内容、实施、评价有待进一步整合开发

高职通识教育的系统性还未形成。如通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需要进一步整合,形成互补互动互利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科体系中理论与实践教学需要进一步整合,坚持能力为纲、实践为目的指导思想。通识教育不同层面的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整合,实现教育资源综合利用及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3.高职通识教育质量监控系统有待进一步落实

高职通识教育的质量监控还未形成有效的机制。通识教育组织、管理、实施层面应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和监控机制,才能确保高职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

[1]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2]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辨[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 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7-10-30(10).

[4] 赵志群.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若干重要理论研究课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1,(3).

[5] 赵志群.再谈职业能力与能力研究[J].职教论坛,2010,(24).

[6] 马必学,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7).

[7] 韩凝.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认识[J].科教文汇,2008,(35).

G71

A

1008-7427(2012)08-0024-02

2012-05-06

作者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通识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职业写作
通识少年“种”石油
我爱的职业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