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林 ,曹明福
(1.中国银行天津河北支行,天津 300140;2.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387)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渐加快.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世界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已经超越了国际间单一要素流动的模式,形成了资本、技术、管理、产业等多要素综合跨国转移的模式.跨国企业这种超越国家的组织者的国际活动,一方面满足了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跨国公司的作用下,国际分工由产业间、产业内深入到产品的内部.新的分工现象又被称为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ion),即原来集中由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生产的产品现在分散到世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的某一环节或阶段的生产[1].在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背景下,企业进行全球运作的组织方式主要为2种:一种是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兼并与收购等方式在东道国建立子公司,再由母公司向子公司购买中间投入品;另一种是直接向东道国企业购买中间投入品.关于企业如何选择这2种生产组织方式的问题,西方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Antras[2]、Antras与 Helpman、Feensra与 Hanson以及 Grossman与Helpman[3-4]分别运用产权或激励的方法,建立相关的模型进行了分析;Grossman等[5]运用交易成本分析法说明了市场厚度对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Qin[6]从生产率水平与外包方式的关系上进行了研究;Levchenko[7]将特定投入贸易中的不完全契约与制度因素相结合进行了分析;Puga与Trefler[8]、Marin与Verdier运用委托和代理理论分析了外包与一体化之间的转化.上述学者的理论,多为局部均衡或决策模型,非全部均衡理论,只能够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说服力,而对企业全球运作的指导方面存在不足.杨小凯[9]在运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分析企业理论时,指出了劳动交易与中间投入品交易的相对交易效率是企业出现与否的根本.这一企业理论是运用超边际分析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的产物,比上述学者的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不仅适应于国内企业的决策,同样适合于企业进行全球运作的跨国行为.长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总产值、就业人数分别占工业总产值和总就业人数的10.8%和16.4%.但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多凭借丰裕的劳动力优势进行加工制造和贸易的低技术含量业务,整体上处于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这就决定了其在面对金融危机或国际经济动荡时具有较低的风险承受力,最终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加快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人均国民收入的当务之急,而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必然涉及纺织服装企业的全球运作.本文以文献[9]的企业理论为基础,将从分工组织结构效率的角度来探讨纺织服装企业如何进行全球运作的问题.
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包括品牌推广、技术研发、设计、纺织、印染、制衣、推销等诸多增值环节,且其分工仍在不断细化.一般而言,设计、品牌塑造等高附加值环节由发达国家控制和占领,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因此本文假设全球存在两大类经济体:第一类是高附加值生产环节;第二类是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假设国家A具有较高的劳动效率,是前者的代表,国家B是后者的代表.国家A和B都消费纺织服装产品.假设投入中间品为X,最终消费品为Y.
在产品内分工的组织结构下,存在着4种可能的交易结构:①国家A的企业生产中间投入品X,国家B的企业购买国家A的产品,然后生产最终品Y销售至A、B两国的消费者;②国家A的企业直接投资国家B,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购买国家B的劳动力,生产Y并销售至A、B两国;③国家B的企业生产中间投入品X,国家A的企业购买国家B的产品,然后生产最终品Y销售至A、B两国的消费者;④国家B的企业直接投资国家A,建立子公司,购买国家A的劳动力,生产Y并销售至A、B两国.
由于国家A和国家B劳动水平存在差异,第3种交易结构明显是无效率的,本文不予考虑.因此,国家B(国家A与国家B企业的选择具有对称性,因此,这里只考虑国家B)的纺织服装企业进行全球运作可以选择的方案就有3种:第1种是成为产业链中某一生产环节的生产供应商,生产Y;第2种是被国家A的企业收购、兼并或控股,国家B“企业”提供生产Y环节的劳动力;第3种是投资国家A,购买国家A的劳动力.
国家B的企业必然会从这3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有效率的、能够节省成本、促进分工和生产力的进步,最终实现国家B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方案.其中,第1种方案实际上是中间产品买卖,可被称为产品内贸易,第2、3种方案实际上是用劳动力代替中间品买卖,实现公司内贸易.
上述第2种与第3种方案之间的选择,实质上是A、B两国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对该产业价值链的治理和控制的问题.如果A、B两国劳动效率相同,则这2种方案所带来的分工效率和利益必然是一样的.然而事实上,国家A的劳动效率更高,或者说与国家B相比,其单位劳动包含更多的管理知识与技术.在方案3中,国家B的纺织服装企业可以选择让国家A的管理者来管理企业,国家B的企业对其进行监督,或者从国家B企业中选出管理者来管理国外包含更高管理知识和技术的劳动者,显然,国家B的企业无法有效地监督A国的管理者,也无法有效地管理比自身管理水平高的分支公司.因此,第3种方案是相对无效的,不应该是企业的理性选择,除非国家B的企业不计成本,将之看作为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投资行为.相反,方案2则不存在管理、监督无效率的问题,是企业全球运作可以选择的方案之一.
为比较方案1和方案2,本文假设每一个消费者—生产者具有相同的、非满足的、连续的理性偏好,可以用下面的效用函数表示:
该效用函数是连续递增且拟凹的,为简化起见,假定f(x,y)=k·xθ·y1-θ且θ=1/2,则具有固定学习费用的个体成员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式中:xp与yp分别表示X产品与Y产品的总产出水平;k表示X或Y的交易效率;lx表示生产X产品的时间;参数∂A与∂B表示A、B两国学习的固定费用.
劳动资源禀赋约束为:
因此,在方案1的交易结构下,国家B的个人(企业)具有以下最优决策问题:
并且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则最优解为
假设初始状态下,方案1和方案2具有相同的最优效用,即u=u'.若分工的深化导致Y产品的生产新增第3个生产环节,在方案1的情况下,增加的生产环节由国家B企业组织生产(实际上,分工多出来的环节应该由劳动水平介于A和B之间的国家企业组织生产),假设生产Y的2个环节各消耗国家B劳动力的1/2,因此单个个人(企业)效用就变为:
式中:u2为新增生产环节带来的效用.
这种情况意味着,当生产环节进一步分离时,交易效率k和交易对象的固定学习费用都将影响个人或企业的效用,只有国家B与经济体内的其他国家的产品交易效率提高,固定学习费用差异不大时,国家B的个人总效用才会不断提高.而在方案2的情况下,这种分工行为发生在企业内部,不受产品交易效率的影响,同时分工的深化意味着劳动分工利益的增加,只要劳动力交易的效率不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总是增加的.所以从本质上说,在当前分工状态下,方案2在大多数情况下优于方案1,跨国企业直接投资日益增多就是例证.当然,理论上说,当u≥u'时,企业进行全球运作应该采用方案1;反之,则采用方案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显著地高于世界各国.出口额从1970年占世界总额的2.63%提高到2007年的23.5%,超过美、韩等国,位居世界前列,仅落后于欧盟(27国).进口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也位居世界第3.表1显示了我国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的基本情况,逐年增加的外汇收入发展壮大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全球运作提供了基本的支撑.
表1 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Tab.1 Import and export of Chinese textile and apparel亿美元
2010年底,中国的16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简称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2.7%.表2显示了2010年末中国境外企业的地区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境外企业在亚洲的分布最为集中,其次是欧洲,非洲和北美洲次之,但从覆盖率上来看,北美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均低于80%.
表2 2010年末中国境外企业的地区构成情况Tab.2 Chinese enterprises abroad regional composition by the end of 2010
至2010年末,境内投资者的行业分布中制造业占35.8%,是对外直接投资最为活跃的领域,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盛宝奎[10]、宋花[11]测算,至2005年末纺织服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全行业的20%以上,其全球分布与中国企业整体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基本相同.
由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处于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发达国家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因此根据上文对企业全球运作的理论分析,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与大多数发达国家进行经济交往时,可以选择与其进行产品内贸易,或者成为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企业直接投资的对象(包括承接外包业务);在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交往时,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可以采取对其直接投资,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也可以与其进行产品内贸易.当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是其产品交易效率大于劳动力交易效率,则产品内贸易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最好的选择,但为了某些非经济的原因则除外,反之亦然.其中,产品和劳动力交易效率的比较,企业可以根据其他企业相关行为的经验教训和本企业成本利益预算等综合考虑.另外,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内部的水平是存在差异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也造就了少量水平稍高的纺织服装企业,这些水平较高的企业在全球运作时就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同时在多个国家进行不同的直接投资或纺织服装产品内贸易.
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进出口和海外投资情况可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全球运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其整体上符合上述思路,但是在具体运作上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主动与本国政府配合.纺织服装企业无论是加大与全球多国的纺织品贸易,还是增加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都是符合我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行为.然而,政府更多的是也应该是进行宏观上的指导,对企业微观上的行为无法清楚准确并及时的了解,在面对国际突发事件和恶意行为时显得比较被动,企业自然更得不到保障.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该主动寻求我国政府的帮助,让政府了解其全球运作的当前和未来的问题和需要,督促政府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提供保障和为他国反倾销行为给予预警及应对方案,方便企业进行全球运作的中长期规划.
(2)动态提高交易效率.显然,企业在全球运作时,应选择效率更高的组织结构,但这并不是说企业在提高交易效率上可以无所作为.国际分工的深化必然伴随货物和劳务交易量的激增,客观上就急需提高交易效率,因此企业应该着眼于长期利益,不仅要组织或参与改善交通等硬件设施的行动,而且要不断提升本企业的物流技术水平,构建动态的、高效率的物流网络.在效率提高的方向上,要与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企业面对各种经济危机的能力.
(3)加强对国外文化的认知.充分认知交易国与本国的文化差异是深入合作的基础.选择了产品内贸易为主的企业,应该了解主要交易对象国对产品的名称、效用以及标准等方面的偏好和禁忌,必要时把产品宣传与该国的文化融合起来;选择了跨国直接投资的企业,不仅投资之前要研究学习东道国的文化,还要在实际操作时逐渐实现对中外文化优势的融合,形成新的具有统一的经营理念、企业宗旨和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和企业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分公司或子公司.
[1]卢 峰.产品内分工[J].经济学,2004(4):55-81.
[2]ANTRAS P.Firms,contracts,and trade structur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8(4):1375-1418
[3]田 文.产品内贸易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金 芳.全球化经营与当代国际分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GROSSMAN Gene M,HELPMAN Elhanan.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5,72:135-159.
[6]FEENSTRA Robert C,SPENCER Barbara J.Contractual versus generic outsourcing:The role of proximity[C]//NBER Working Papers 11885.Massachusett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2005.
[7]SPANCER Barbara J.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incomplete contract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38(4):1107-1135.
[8]PUGA Diego,TREFLE Danielr.Knowledge creation and control in organizations[D].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2002.
[9]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盛宝奎.加快我国纺织服装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8,27(1):84-88.
[11]宋 花.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与方式选择[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