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为洁 图/老夏
记忆中的史东山先生
文/蓝为洁 图/老夏
2012年是史东山先生110岁诞辰,所以我一定要写篇怀念他的文章。因为他是我18岁在家乡重庆进“中制”(中国电影制片厂的简称)后第一位认识的大导演。他爱憎分明,常常在办公大楼的走道上大骂“满厂官僚,满厂腐败”。
本来我叫他“史先生”,官课长提醒我说,像大家一样称呼“东老”好。我立即醒悟到可能他的姓叫了犯忌,所以很快就改了口。但是“东老”却喜欢叫我“小四川”,我很不高兴。我发现当时在“中制”的川籍职工大多数是勤杂工、清洁工之类,有点被人看不起的意思,有一次我大胆对东老说:“你叫我名字吧!”
东老不以为然,有点自言自语地表示:“小四川有什么不好,没有四川,我们抗战也没有落脚点呢。”这以后他一直“小四川,小四川”地叫我,叫的次数多了我听习惯了,也听顺耳了。至今“小四川”的东老叫声还在耳畔,我总觉得他对晚辈有种父亲般的爱……
我们技术课有位摄影师叫韩仲良,父母双亡,自幼跟着住在上海曹家渡贫民区的姑妈长大,吃过不少苦。但是他很讲义气,专门帮受欺负的小朋友抱不平,所以邻居给他取了个外号“土匪”。东老特别喜欢韩仲良拍戏勇敢,也跟着大家叫他“土匪”。只要说是韩仲良上前线冒险抢拍回来的打仗镜头,东老都亲自到剪辑室编剪成新闻纪录片或者抗战特辑,让那些作品公映宣传抗日。这工作很辛苦却没有酬劳没有加班餐点费。有一次帮助东老剪辑的陈昭西陪着东老连续工作了两天一夜,东老先离开,陈昭西还在清洁工作室整理废片,不慎将嘴上叼着的香烟灰火星洒在了片篓里,易燃的废片碰到火“轰”的一声连房顶都炸飞了。陈昭西因此被判了刑。东老知道后连连自责,认为“自己不该先走,如果自己在,陈昭西不敢违规抽烟,也不会发生火灾”。
过了一段时间,厂里需要剪辑人才,大家合计把陈昭西保出来,把他的名字换成陈西,算新工作人员进场,厂里瞒上不瞒下就此解决了问题。这也是东老上上下下做了不少工作,才解决得顺利快速。东老狠狠批评了陈西,陈西痛哭流涕地保证以后不再犯。这以后陈西一直为东老的摄制组工作,任劳任怨,不计时间和报酬。
日本投降后,东老回上海参加昆仑公司拍摄 《八千里路云和月》和《新闺怨》两部影片都是点名带着韩仲良和陈西去的。那时上海物价飞涨,“中制”的一点月薪根本维持不了生活开支,所以东老的提携让所有知情的新人都很感动。
还有一个传为佳话的例子,就是当年重庆“中制”有个新毕业的戏剧学院学生进“中制”当了个编辑,人们都叫他“杭州才子”,就是后来的多产作家徐昌霖。他写了话剧剧本《重庆屋檐下》,诚惶诚恐送去向东老求指教,万万没有想到东老十分重视,专门到南温泉去住了几天,静下心来研究他的剧本。
东老回到“中制”后,立即通知徐昌霖去听他的意见。东老十分严肃地说:“看得出你有一些生活观察,但是写得太杂乱,我看需要大胆删去一幕才行。”
徐昌霖发现东老已经在剧本上用彩色铅笔密密麻麻画上许多记号了,他非常感动,诚心诚意地说“请您斧正”。
东老见徐昌霖有悟性能听进意见,便说:“生活不等于艺术,必须精心提炼,集中概括,才能成为艺术品,才有文学价值。”
悟性高的徐昌霖,已经观察出东老有自己的设想了,心里特别高兴。这时,东老才说:“我愿意导演这个话剧,帮助你尽快把它搬上舞台,献给观众!”
东老是这样说的,也这样操作了。他不但迅速组成演出班子,还以他的威望找到了赞助费用。很快《重庆屋檐下》就在抗建堂和银社礼堂连续演出了100多场。因为演出效果太强烈了,碰到的麻烦也不少。特别在抗建堂演出时,就发生过有几个莽汉突然到后台提出“舞台上挂有鲁迅木刻像,影响治安,要求取下,否则禁演”的要求。东老一听火了,据力驳斥,几个捣乱的人才无趣地离开,演出照常火爆进行。
还有一次是在银社礼堂演出,有家贸易公司老板提出“剧中奸商姓名与他的姓名雷同,必须停演。还要公开赔礼道歉,赔偿名誉损失费”等。也是东老出面请沈钧儒和沙千里两位大律师出面解决的。
《重庆屋檐下》的演出,让初露锋芒的徐昌霖在重庆舞台上着实火了一把。因为他从东老那里学到了创作秘诀,所以他又写出了《密支那风云》和《黄金湖》,都在舞台演出中接受过观众的考验。
多年后昌霖提起东老还赞不绝口。如果不是史东山先生的爱才与指点,我想他成名没那么快。特别是1946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徐昌霖先后编写了电影剧本《天堂春梦》,编导了《十三号凶宅》《深闺疑云》《十二小时奇迹》,还导演了《青梅竹马》等影片。
1945年日本投降时,东老还在重庆“中制”拍摄《还我故乡》新片。突然“中制”所有摄影制作基地一律停止别的摄制组进去,日以继夜全部安排东老的制作。一时间大家背后叽叽咕咕,认为东老“霸气”,只为自己尽快离开重庆还乡,不顾别人的摄制进度。
那时我们课长官质斌把家属留在重庆,自己跟着金山、张瑞芳到东北搞接收伪华影去了。对东老的非议对不对,我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打听。第二年,我也被“中制”管理课安排的木船送到武汉,再从武汉改乘轮船、火车到了上海。这以后,才从徐昌霖嘴里听说,东老抢先到上海是为了帮助蔡楚生等一批人把昆仑影业公司的基地巩固下来,据徐苏灵告诉他那个基地本来要划给“中制”接管的,经过东老回沪力争才没有被“中制”接管,从而独立存在。
东老首先在昆仑公司完成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和《新闺怨》两部影片,接着才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出品了《万家灯火》《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等等享誉影坛的故事片。因为昆仑公司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私人资本家夏云瑚、任宗德等筹建的,后来又与“联合影艺”合并。“中制”想以接管者身份将之纳入自己接管范围,而夏云瑚和任宗德要独立存在,只好搬出史东山以老联华影人身份据理力争。恰恰是因为搞成了,所以能在短短两三年内摄制出那么多高质量的经典影片。
从传承文化的角度看,史东山的力挺“昆仑”,为中国电影在1946至1949新中国成立前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被载入电影史册的。此后,1952年昆仑也并入了国营电影机构,完成了其历史重任。所以笔者在怀念史东山先生110诞辰的日子里,要特别写点被电影史学家们忽略了的真实历史。
自从东老离开重庆后,我们一直没有机会见面。一直到1952年,我因为学俄文,我的丈夫汤晓丹花高价为我订了俄文杂志《苏联银幕》,才看到有关东老《新儿女英雄传》的文章。我连翻字典带琢磨,大意是说东老的改编好,小说中的重要章节与主题的发挥结合紧密等,我心里特别为他高兴。
记得在这之前,我到兰心戏院听过一次东老的学术报告,虽然已经是知天命的人了,但他的发言仍旧铿锵有力,艺术观点独特清晰。报告结束后,我本来想挤上前叫他一声“东老”,也让他叫我几声“小四川”,都快挤到台口了,我还是放弃了。因为我担心他认不出我会尴尬。我想我当时的变化一定很大,已经从“小四川”变成了汤太太,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了,外貌肯定今非昔比。不过回到家里,我一直后悔不该退回来。说实话,那时北京和上海的距离还是很遥远的,错失见面良机,再找见面时间便很不容易。
回顾史东山先生一生还有大量学术性文章和影评著作等,反正在笔者的记忆中东老是个勤学苦读、笔耕不停、拍戏繁忙的人。他不仅是个创作者,还是个理论家。他留下的著述,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母性之光》拍摄间隙在海滨合影,坐者左三聂耳、左四黎莉莉、左五史东山、左六陈燕燕、左七孙瑜、左八黄绍芬,站者左一为蔡楚生。
不出我所忧,大约过了两年,反胡风运动开始了,我又有机会拿到听报告的入场券,翻译朱微明小声告诉我“这次电影界的名人被卷进的不少”。不知怎么,我就担心起北影的东老来。一打听果然他被卷进了风波中。老汤暗中也为东老担心。老汤说他太仗义执言了,在集体学习的会上,他的发言常常与众不同。
比如电影局在《荣誉属于谁》看片前,陈波儿和蔡楚生都明确指出影片有重大错误,他们甚至做了把舵不严的自我批评,目的当然是引导大家开展大批判。老汤在日记里叮嘱自己只能多看多听,避免随意发言。他在看片子的时候不但没有发现领导指出的严重错误,反而感到有些戏处理得好,很动人。所以他更谨慎开口以免引火烧身。一些“聪明人”批判的调子越说越高,大有动重拳打击之势。
这时,只有史东山提高嗓门说:“我看《荣誉属于谁》不是作者的立场问题。”尽管短短一句话,却把所有的人都怔住了。会议宣布暂停半天,让大家再仔细看看文件,冷静思考一下。第二天继续讨论时,大家发言的热情就开始降温。其实多数人是支持史东山观点的,只是没有史东山的威望,不敢轻易说“不”罢了。老汤说,就这么个性鲜明的史东山,在运动中不说真话是不可能的,让他闭着嘴不开口更不可能。我怀疑东老可能在对待批判胡风罪行方面有不同看法,所以自己才会跌进旋涡受冲击。
没有过多久《人民日报》就刊登了东老在医院逝世的消息。不过治丧委员会的名单让我又感自己是庸人自扰,名单上有沈雁冰、周扬、阳翰笙、钱俊瑞、田汉、洪深、曹禺、袁牧之、叶浅予、王阑西、陈荒煤、司徒慧敏等各界名人。
让我产生疑问的是《人民日报》说东老是在医院病逝的,而《大众电影》上的悼念文章说他是在家里病逝的。地点怎么会搞错呢?只要有从北京来的影人我都细心打听,察颜观色想探出其中缘由。后来才有人悄悄说,东老是生病住过院,病情好转稳定后回到家里继续疗养。突然江青去了他家两次,此后东老的夫人发现丈夫爽朗的性格有点改变,整天闷闷不乐沉思,开始少说话,不说话了。华旦妮夫人开始忧虑,夜深人静夫妻二人轻声细语交谈,东老才吐出没有前言、没有后语的一句话:“我怎么能受一个女人的摆布?”华旦妮夫人的爱,也没能修补东老受伤的心,终于他在1955年2月23日,也就是春节后的一个月留下一份遗书,永远离开了亲人、友人和他所爱的电影事业。
2002年9月,东老的家乡浙江海宁市主办“史东山诞辰百年纪念活动”。东老的家属邀请我去参加活动,集体拍照时,我离开了第一排座位,走到东老夫人华旦妮身后的第二排(站)着,双手伏在她的肩上,既表示更亲切,也显示我对她的尊重。因为上个世纪在重庆时,我还是一个刚出校门的新职员,而她已经是极有工作能力的戏院经理了。那年华旦妮夫人93岁,我才76岁。我看见她签名时写的字依旧遒劲有力,就知道她宝刀不老……
历史的真正价值就是尊重曾经勇于创造历史的人。以下为大家奉上最新公布的史东山先生较为完整的作品收录:
1. 《古井重波记》 1923年黑白/无声/6本以史匡韶的名字客串演出
2. 《重返故乡》 1925年黑白/无声/9本 以史匡韶的名字客串演出
3. 《小公子》 1925年黑白/无声/10本 以史匡韶的名字客串演出
4. 《杨花恨》 1925年黑白/无声/8本 史东山编导
5. 《同居之爱》 1926年黑白/无声/9本史东山编导
6. 《儿孙福》 1926年黑白/无声/8本 史东山导演
7. 《美人计》(前后集) 1927年黑白/无声/24本 史东山导演(合作)
8. 《王氏四侠》 1927年黑白/无声/10本史东山编导
9. 《奇女子》 1928年黑白/无声/9本 史东山导演
10. 《江侠士刺虎》 1929年黑白/无声/10本 史东山导演
11. 《双雄斗剑》 1929年黑白/无声/10本史东山编导
12. 《恒娘》 1931年黑白/无声/7本 史东山导演
13. 《银汉双星》 1931年黑白/配音/12本史东山导演
14. 《共赴国难》 1932年黑白/无声/7本史东山编剧(合)、史东山导演(合)
15. 《奋斗》 1932年黑白/无声/9本 史东山编导
16. 《女人》 1934年黑白无声14本 史东山编导
17. 《人之初》 1935年黑白/汉语/11本史东山编导
18. 《长恨歌》 1936年黑白/汉语12本 史东山编导
19. 《狂欢之夜》 1936年黑白/汉语 史东山编导
20. 《青年进行曲》 1937年黑白/汉语12本 史东山导演
21. 《保卫我们的土地》 1938年黑白/无声5本 史东山编导
22. 《七七抗战周年纪念》 1938年黑白/3本 新闻片“中制”汉口出品 史东山剪辑
23. 《天主教大弥撒》 1938年黑白/1本“中制”汉口出品 史东山剪辑
24. 《湘北大捷》 1939年黑白/1本 新闻片“中制”重庆出品 史东山剪辑
25. 《好丈夫》 1939年黑白/无声/9本“中制”重庆出品 史东山编导
26. 《胜利进行曲》 1940年黑白/汉语/9本 “中制”重庆出品 史东山导演
27. 《还我故乡》 1945年黑白/汉语/“中制”重庆出品 史东山编导
28. 《八千里路云和月》 1947年黑白/汉语/14本/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出品 史东山编导
29. 《新闺怨》 1948年黑白/汉语/10本/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出品 史东山编导
30. 《新儿女英雄传》 1951年黑白/汉语/14本/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史东山根据袁静、孔厥原著改编 史东山导演(本片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荣誉奖。这是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个导演奖。)……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