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丰
墨妙情奇的“扶乩”画
文/俞丰
徐世泽《和合二仙图》
友人藏有一幅《和合二仙图》,笔墨狂纵奔放,如醉如痴,不可端倪。
乍读款识,则曰:“芷湘君属。道子。”查“芷湘”,知为清末民国书画家徐世泽(1869―1943),字芷湘,号次蝯,江苏吴江人。而“道子”非别人,正乃唐代画圣吴道子。联系上下款,俨然是说此画是徐世泽嘱吴道子所作。于是不禁哑然失笑,穿长衫的民国人怎能请唐代画圣来为他作画呢?而且画的还是明清时期大众化的“和合二仙”题材!难道这是关公战秦琼,一件让人喷饭的赝品吗?
非也!细读另两则长题,则知端倪。其一云:“人间桑海身经遍,快活两神仙。垂髫嬉笑,春风满面,脱尽尘缘。传神阿堵,玉莲皎皎,金盒圆圆。欢天喜地,云游自得,万古千年。昔年旅京师,扶乩唐代画圣吴道子降坛绘和合二仙,状貌魁梧,精神饱满,呼之欲出,仙笔无疑。敬填《人月圆》一阕,次蝯题识。”又题云:“予生千载后,遥想千载前。精灵新感召,笔墨夙因缘。到此见真迹,谓它似散仙。淋漓一挥写,神妙画中传。有唐到今历千馀载,画中巨擘推吴道子,墨迹世间罕有,今乃得之乩笔,精神不死,概可想见,此幅当什袭藏之。壬申(1932年)冬芷湘又题。”
原来,这是徐世泽“扶乩(音机)”画成的作品。所谓“扶乩”,是民间一种“神人交通”的迷信活动。据《清稗类钞》记载,“扶乩”又称“扶箕”、“扶鸾”、“请仙”等,“术士以朱盘承沙,上置形如丁字之架,悬锥其端,左右以两人扶之,焚符,神降,以决休咎(笔者注:即问吉凶)。即书字于沙中,曰扶乩,与古俗卜紫姑相类。”“扶乩”最早发端于民间对紫姑仙的崇拜,宋人洪迈《夷坚三志》载:“紫姑仙之名,古所未有,至唐乃稍见之。近世但以箕插笔,使两人扶之,或书字于沙中,不过如是。”通俗地说,“扶乩”的活动,是在做过一番法事之后,让所请的神仙托身在活人身上,于是活人扶笔写字,代表了神仙的意志,以此来问吉凶,作决断。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民间的扶鸾笔和沙盘
何绍基书法
这种活动,我们在小说和电视中经常可以看到。《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门子向贾雨村献计了结薛蟠命案,便要雨村“只说善能扶鸾请仙,堂上设下乩坛”等语,说的就是“扶乩”。笔者少时居于乡间,也曾见过乡人扶乩占卜的活动,在我们南汇,俗称“扛壁姑娘”。到扶乩之日,两位大婶站于左右,各伸出一个手指在两侧抬着一个倒置的竹笸箩,前端插一根簪子,放在洒满面粉的桌面上。有问卜者,先磕头跪拜,然后向着那笸箩问自己想知道的未来之事。须臾,那簪子就拖着两人在桌面上写字,以作回答。二十年前,我自己也曾占过一卦,可惜并不准。不过至今想来,那两位扶笸箩的大婶是我近亲,一个并不识字,缘何真能写出字来。而且两个人要自如操控在桌面上的簪子起起落落地写字,似乎很有难度。随着科学的发展,相信有研究者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扶乩”占问司空见惯,而“扶乩”作画的,却是闻所未闻。徐世泽的这件《和合二仙图》,却是他“扶乩”吴道子,而由他自身捉笔画成的,所以题款是“芷湘君属,道子”的字样。由此真相大白,吴道子为徐世泽作画也就“顺理成章”了。画成了这样一件作品,徐世泽十分得意,前后题了三次,不但填了《人月圆》一阕,五言律一首,还说此为“仙笔无疑”,吴道子“精神不死”,“此幅当什袭藏之”。宝爱之情,溢于言表。
唐代画圣吴道子,至今已没有真迹传世,相传是他所作的《送子天王图》卷,现藏日本,从中大体可以看出吴道子的画风。比较之下,不难看出,徐世泽的这件画作,笔墨风格与唐代画风相去十万八千里,因此所谓的“扶乩”作画,只是一种文人的游戏而已。徐世泽的题字,也完全是清人何绍基的书风,这与他的书风是一致的。把玩之下,不仅令人感慨:这是迷信耶?是墨戏耶?是文人愤世嫉俗的张狂?还是书生思古慕贤的神往?文人书画,因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能让欣赏者回味无穷,这正是文人画的精髓所在。
再说徐世泽,也是一个有趣的人物。据记载,他是清末举人,工书法,真草隶篆四体俱饶功力,隶得汉碑神髓。间亦作画,与任伯年、陆恢、吴昌硕、顾鹤逸等相切磋,但画幅绝少流传。他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则服膺何绍基,因为何绍基号为“蝯叟”,他乃自号“次蝯”。连字号之间,都张扬出个性和痴态。这样的一个“可人”所留下的一件“尤物”,难道不值得我们把酒赏玩,浮一大白吗?■
编辑:陈畅鸣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