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生
山西发展煤文化之我见
■马春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加快山西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对山西而言,应当大力发展煤文化。
(一)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等。任何一个领域和行业都有文化的存在。人们在社会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创造了文化,同时又传承、发展、提升了文化。人类的劳动成果中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种智慧和才能就是文化。文化依附于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又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产品而存在。所以,文化产品又可以反作用于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和升级换代,促进和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如建筑施工的设计理念和图纸来源于建筑施工,但设计理念和图纸又推动着建筑业的发展。文化还可以独立存在,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直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如唱歌是来源于劳动过程的,但后来唱歌就独立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直接为社会服务。文化具有凝聚力、渗透力和传承性。在某种文化的背后,是一种精神和信念的存在。这种精神和信念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劳动愈发展,社会就愈发展;社会愈发展,文化也就愈发展;社会分工愈细,文化的分类也就愈细。任何劳动产品都承载着相应的文化内涵。煤炭及其伴随而生的煤文化亦然。人类有关煤炭的生产、加工、销售、利用以及相关延伸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就是煤文化。文化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同样,煤文化也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重视煤物质产品的价值,而忽视其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价值。尊重煤、热爱煤、保护煤、珍惜煤、节约煤、充分而高效使用煤,是煤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而鄙视煤、糟蹋煤、浪费煤、粗放而低效使用煤,则属于煤的亚文化或副文化的范畴。
煤文化应当属于广义文化(大文化)的范畴,也是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的结合体。煤炭存在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煤文化也应当存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煤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山西人民对煤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煤能用来取暖,能作为燃料,能够赚钱;到煤不仅仅是燃料、资源,而且还是重要的原料,再到煤有许多用途的过程;再跨入另一个新的门槛,就是对煤文化的认知和煤精神的提炼和弘扬。煤文化的发展应当经历一个由个人文化到企业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商业文化,再到产业文化的发展过程。
文化与当地独特的资源秉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山西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利用煤的地区之一。煤文化在山西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相传女娲补天所用的五彩石就是山西的煤,而女娲补天烧煤的遗灶也在山西。《山海经》中就有了山西在“孟门之山”发现“涅石”(煤)的记载。有考古表明,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利用至少始于西汉时期。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9世纪70年代曾先后两次对山西的煤田进行考察。他每次离开山西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上帝太不公平了,把下个世纪的太阳留给了中国山西。”山西是煤炭大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长期对煤炭的开采、利用和依赖,也使山西产生并创造了煤文化,如煤炭博物馆、“煤海之光”灯展、煤矿工人之歌、“石圪节精神”等。但山西对煤文化的挖掘、开发和利用还很不够,这与煤炭大省的称号很不相符。从目前山西对煤文化的认知来看,我省许多人还看不到、也感受不到煤文化的存在。外地人都知道山西煤多,煤是山西的支柱产业,但看不到也不知道山西煤文化的存在,而我们山西的煤文化着实也很不发达。目前,我们在市场上很难看到介绍山西煤文化的书籍,也很难在报刊杂志上看到有关煤文化的文章。去年,我省许多部门都对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了专题研究,但对煤文化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山西,“血液中流淌着煤炭,生活中充斥着煤炭,话题里离不开煤炭”,煤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元素,但我们却很难看到和感受到煤文化。这一点,我省与相邻的内蒙古自治区相比就落后了。在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文化是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你一到内蒙古自治区,就可以从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看到、感受到草原文化的存在和魅力。如,吃的有手抓羊肉,喝的有奶茶、“草原王”、“蒙古王”、“河套王”等,住的有蒙古包,穿的有蒙古服装,街道命名有敕勒川大街、呼伦贝尔大街、科尔沁大街等。即便是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开往海拉尔市的列车,也命名为“草原列车”,就是歌声中也蕴含着浓浓的草原风情。因为我省的煤文化不够丰富,才出现了“山西煤老板”、“山西麻袋女”之谑称。这些不是煤文化,充其量是煤的“副文化”或“亚文化”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省的煤文化发展确实是落后了,如反映煤矿工人的歌曲,过去广播上播送得多、人们唱得多,现在广播电台播送得少了,人们也淡忘了。
(二)
煤文化是山西人民的血脉,也应当是山西人民的精神家园。山西的煤在省外乃至国外的影响力,不仅仅是煤本身价值和作用的影响力,而应当包含煤文化的影响力。煤不仅给了山西人光明、动力和其他,而且鼓舞了人,造就了人的精神,塑造了人的高贵品格,给予了人坚强的信念。山西要挖好煤、用好煤,做好煤本身和煤延伸发展的文章,就需要大力发展煤文化。山西发展煤文化应当说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1.发展煤文化是山西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煤文化是煤炭产业发展的灵魂和基石。在山西这块特定地域内造就的煤,使山西人民有了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利益关系。煤是山西人民的最大利益所在,山西“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煤使山西人民有了共同的利益结合体。煤文化也使山西人民产生了凝聚力。创造力总是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大的利益所在必然产生最大的创造力。山西的煤炭生产机械和煤炭生产安全测量仪器在全国是领先的,这就与最大的利益而产生的最大创造力有关。
2.发展煤文化是煤炭产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煤炭产业竞争非常激烈,已不仅仅是科技、人才和管理的竞争,而且已涉及到文化的竞争。煤文化可以反作用于煤的生产、煤的发展。煤文化能够使煤炭产业的竞争注入活力,煤文化能够使煤产品升级换代,煤文化能够使煤产品更加丰富。发展煤文化能够促进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发展煤文化能够推动山西煤炭企业的升级换代,发展煤文化能够塑造提炼煤的精神。煤的特点之一是普通,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煤的二代、三代产品替代煤本身后,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使用电和天然气多了,而将其母体煤逐渐淡忘了。煤往往就像穷人家的孩子一样,没有人注意到它的价值,没有人想到没有它时的后果。煤的特点之二是奉献。甘愿失去自己,奉献社会。煤的精神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燃烧自己,温暖社会。煤的特点之三是低调。煤与其他能源相比,显著的一点就是低调。煤的奉献是无声无息、默默无闻的奉献。山西人民,不就是同煤一样,默默无闻地向国家、向社会、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吗?煤的精神是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精髓,是煤的优秀品质的表现。其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寨精神、右玉精神、石圪节精神就是煤优秀品质的体现和升华。
3.发展煤文化能够丰富和完善山西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内容。一个地区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内容不仅要体现和反映文化本身的结构和内容及其科学性,而且还要体现和反映一个地区文化的特色。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生命力的动力和源泉。晋商文化和煤文化应当说是山西文化的特色所在。近几年来,随着晋商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大力宣传,晋商文化正在传承和弘扬,晋商精神逐步被世人所认可和敬佩,但煤文化却无声无息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煤文化,山西文化就是缺乏山西特色的,也是不全面、不完整的文化;没有煤文化,山西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就缺乏灵魂。
4.发展煤文化能够增进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我省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当包括煤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煤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三者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文化自觉导致文化自信,因文化自信又导致文化自强。煤文化根植于煤产品,煤文化产生于煤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等过程。山西人民对煤的熟悉和亲切,使得其对煤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弘扬能够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山西人民对煤最有发言权。这种自觉地挖掘、研究煤文化的行动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对煤的熟悉和煤文化研究产生的效果又必然增强对发展煤文化的决心和信心,也必然会增强煤文化的发展。建设文化强省是全省人民的责任和使命,对煤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发展,应当说是山西煤产业转型跨越发展的一种新的优势。煤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发展必将为山西煤炭的转型跨越发展赋予新的内涵。
之所以要大力发展煤文化,是因为我省的煤文化需要尽快与煤炭的转型发展相协调;之所以要大力发展煤文化,是因为我省的煤文化太落后了,与煤炭大省的称号极不相符;之所以要推进煤文化,是因为我省的煤文化发展仅靠内在的发展太缓慢了,需要补课,这种补课就需要外力推进,从而强化全省人民煤文化的意识。
(三)
当前,在我省研究和发展煤文化具有更加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研究和发展煤文化,是促进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我省的转型跨越发展离不开煤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转型首先是转资源依赖之型,山西经济不能是“站在煤堆上的经济”。山西的经济要从资源依赖型转到资源综合利用、深度加工,直至高新技术型。山西要以煤为基,发展煤、延伸煤,同时还要超越煤,延长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其次是要转产业之型。山西产业的转型包括煤焦化、煤电铝、煤气化等煤基产业链的形成,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特色食品工业快步推进等。要将山西的产业初级和技术初级转到高、精、尖、深技术加工,最大限度延伸产业链。再次是转发展方式之型。发展方式的转型主要是科技创新。山西在发展的形态上,要实现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在发展的动力上,要实现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在发展的方式上,要实现由粗放增长型向绿色发展型转变;在发展的方向上,要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再其次,是转体制之型,山西要把落后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向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转型。无论是资源转型、产业转型、发展方式转型和体制转型,都涉及一个对煤的深刻认识、对煤制度文化的学习和掌握、对煤精神的弘扬和光大的问题。只有普及对煤知识的熟悉和掌握,对煤制度文化的敬仰和遵守,对煤精神的挖掘和弘扬,才能使全省人民爱惜煤、热爱煤、保护煤,学会科学生产煤、规范生产煤、科学利用煤、深度利用煤,才能使全省人民用战略的眼光、超前的思维、高远的境界,推动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
2.研究和发展煤文化,是推动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需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我省的转型跨越发展战略是一脉相承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山西省的具体体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集约发展、多元发展都是煤文化的应有之义。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建设,其制度文化也包括煤文化制度建设的范畴。要重新认识煤、科学定位煤、深度利用煤,就必须研究煤文化、挖掘煤文化。要从多元优势的视角看待煤,也同样需要站在研究煤文化的基础上。用节能、节水、环保、低碳、清洁方法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也是煤文化的应有含义。煤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必然推动和促进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进程,并提升其建设质量。
3.研究和发展煤文化,是实施我省文化强省战略的需要。2009年6月,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文化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文化强省不仅仅是从文化产业的产值来衡量,而且要从文化种类的开发、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等方面来衡量。晋商文化和煤文化应当是我省文化结构中具有独特优势内容的文化,是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近几年,晋商文化得到了挖掘和研究,煤文化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中国煤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发展,山西应当负有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山西对煤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不仅将丰富山西文化的外延,而且将为全国煤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发展带一个好头。煤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发展,必将丰富和完善我省的文化外延和文化产业的内容,必将推动和促进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
(四)
山西要树立一种更新、更高的形象,向世界展示一个新山西,就应当通过大力研究,挖掘、提炼、发展煤文化,同时也丰富、完善文化大省的内涵。
我省大力发展煤文化,应当做以下几项工作:
1.成立山西省煤文化推进领导组。党委和政府不仅是煤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而且应当是煤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对煤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发展,不能仅仅认为这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应当把它与我省的转型跨越发展联系起来,与我省的煤炭产业发展联系起来,与提升我省的对外形象联系起来。正因为如此,我省应当组织成立山西省煤文化发展推进领导组。煤文化发展领导组成员单位应当由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煤炭、民政、旅游、建设规划、交通运输、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等方面的研究人员组成。煤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发展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新兴分支,其潜力可以说非常之大。但煤文化的发展——按照正常规律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这就需要外部给予助力加以推进,这个最好的外力就是党委和政府。煤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社会各个部门都有联系。要把煤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发展与煤炭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煤文化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煤文化应当向我省的各个领域渗透,同时向其他文化载体和形式渗透。
2.党委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大力发展煤文化的决定。这个决定应当是山西发展煤文化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应当确定山西推进和发展煤文化的指导思想、行动目标、工作内容、表现形式、实施部门、实施步骤、引导措施、鼓励办法等。山西不仅要以煤为基、以煤为本,而且要以煤为豪、以煤为荣。要使煤的力量、煤的品格、煤的精神、煤的神韵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使煤文化在我省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3.成立山西省煤文化研究会。煤文化研究会与煤文化推进领导组应当说是我省推进和发展煤文化的两翼。煤文化推进领导组的作用在于从官方的角度、从外力的方面推进煤文化,同时表明党和政府对发展煤文化的决心和态度。煤文化研究会是民间组织,是从学术的角度进行研究推进的。煤文化研究会要适时召开煤文化研讨会。
4.引导、指导煤炭企业挖掘、提炼、利用煤文化。煤炭企业是产生、利用煤文化的主体,也是发展煤文化的主体。所以,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等,强化煤炭企业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煤文化的意识,增长煤文化知识,学会挖掘、利用煤文化的方法,把煤炭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煤文化的挖掘、利用紧密结合起来。
5.提高全省人民对煤文化的认识。改变或塑造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种信念来支撑。这就需要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文化发源于人民群众,成长于基层体验,壮大于艺术传播,弘扬于精神生活。煤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宽广而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浓厚的社会氛围。这块土壤就是全省人民对煤文化的认同和兴致,这个氛围就是全省人民对发展煤文化的互动与参与。山西人民只有体会到、认识到煤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对煤文化引以为豪,才能够认识到发展煤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积极投身到发展煤文化的活动中,才能将煤文化与自己的生活工作融为一体。要通过举办煤炭生产技艺大赛、申请煤炭方面的世界吉尼斯记录、开展煤炭雕塑,通过涉煤商标的使用、煤炭企业的冠名、有关煤炭街道的命名、煤炭相关票证的收藏,乃至煤老板故事新编、煤炭歌曲戏曲的编写演出等,激发全社会对煤文化的兴致和广泛参与。
6.大力发展有关煤的旅游。对煤炭旅游的开发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把煤炭旅游作为一种产业或者收益颇丰的经营项目来看待,而应当作为一种企业广告来对待,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播。煤的知识是煤文化的基本内容,发展山西的煤文化也应当从煤的基本知识做起。现在不仅外地人不了解煤,就是山西人也并不了解“深层次的煤”。因此,要通过有关煤的旅游,宣传煤文化、宣传企业。大型煤炭企业应当成立煤旅行社,让游客了解煤的采掘、煤的加工、煤矸石的利用等。如某乌金旅行社的广告词可以是:“煤是怎样挖出来的,煤就是这样挖出来的。”“进一次矿山,开扩一次视野;当一次矿工,丰富一次人生”。游客可以和矿工共同“采煤”,与“煤老板”就餐、聊天,听“煤老板”讲创业的艰难、成功的喜悦、奉献的乐趣等。
7.编写《山西煤炭志》。我省已经编辑出版了《山西煤炭工业志》。但这仅仅记载和展示了山西煤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煤炭志的编写将全面回顾和介绍山西煤文化的内容,为我省研究、挖掘、传播和发展煤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