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 鸿 张茗然
路在脚下
——一个痴心义务修路的普通农民
■薄 鸿 张茗然
他一辈子修路,一辈子义务修路。
他不是铁路、公路、交通部门或建筑单位的干部职工,也不是腰缠万贯的企业家、大款。因此他的修路都是真正的“修修补补”。
但他修补的路,即使不能说“最多”,至少也是罕见见的多。他就这样成为省城最感人的修路人。他叫张升。
张升修路的习惯是年轻时在山上干活儿的时候养成的。他20多岁便给农业社拉石膏,天天赶着马车上山下山。上山时,由于山路坑坑洼洼,颠簸难行,骡子累得直喘粗气;下山时,又拉着满满一车石膏,重负之下,骡子的蹄子都快撑不住了。张升心疼骡子,“那会儿人都吃不饱,牲口更是,哪儿有劲儿那么干呢?我就想着咋能把这条路修好点,起码把那些坑填了,把石头敲平了,路好走了,骡子就能省不少劲儿。”说干就干,第二天,张升在车上准备了洋镐、铁锹,上山下山的时候,只要一有空,他就用洋镐把突起的石头敲平,用土把坑垫好。就这样,一边走一边修,几年之后,这条山路越来越好走,而张升也琢磨出了一套修路的方法。比如,石头多的路怎么才能修得不硌脚,土路遇上雨雪天怎么才能不陷车,他都有绝活。
“修路也有不少道道,修的时间长了觉得还挺有意思,后来养成习惯了,走哪儿看见路不好都想修一修。”张升说,“我没啥文化,道理都是父母教的。那会儿我妈说,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多积德,对自己、对子孙后代都有好处。他们看见别人家有需要帮的就帮一下,路不好就给弄一下,村里人也都是这样做的。”
张升是太原市晋源区梁家寨村人,家中兄弟6个,生活十分贫困,他是老大,只上了4年学就随父母种地,受父母影响很深。
张升从17岁到36岁,干了整整20年的掏粪工。掏粪的时候,走南闯北,四处跟人打交道。时间长了,人们得知了他家的情况,经常会给他准备点吃的喝的用的东西。张升到现在仍然记得,南内环附近有个卖豆腐的,每次都会给他留点儿豆腐渣。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豆腐渣是他一家人的营养品。“还是好人多啊!”好人的帮助让张升时常心怀感激,一有空,他就会把这种感激转化到修路上。“有时候遇到城里有些路不好走,我就想,自己在山上干活那会儿修过路,就顺便修了修,也算是感谢人家给我的帮助吧。”张升说。
转眼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偶然的机会张升致富了。他和朋友包下了农牧场的拖拉机,搞起了运输。由于张升15岁就下过煤窑,后来掏粪又和砖厂、水泥厂建立了联系,所以搞起运输来得心应手。他从晋源拉上煤,送到砖厂,然后在砖厂卸下煤再拉上砖,直接送到水泥厂。水泥厂的负责人事先已经和张升商量好,由张升清扫厂区卫生,把垃圾和废料拉走,厂里给予一定的卫生清扫费。张升把垃圾倒进处理站,但水泥废料并不丢掉,而是拉到需要修补的路上,顺便修马路。
梁家寨村的路是胶泥路,一到雨雪天气,路上又是泥又是水,车走陷轮,人走陷脚。张升把水泥废料拉到村里,垫在这些胶泥路上,抹平轧实,愣是把几条土路修成了水泥路。随着运输生意越做越红火,他的修路工程也越做越大,近处的远处的坑洼路,一条一条被修得平平整整。
修路修上了“瘾”,张升逐渐收不住了。他回家的时候,经常路过一个干渠,渠上的“桥”是几根三四米长的水泥管子铺的,只有3米宽。手扶拖拉机走到这里时,拐弯十分困难,张升凭着和水泥厂多年的合作关系,花几百元买了四五根水泥管子,把3米宽的桥扩成了6米。“那次我是出血了,呵呵,主要是有了一个想法,要是不去干,憋在心里难受得慌,那会手里还有点钱,干就干了。”
为联系业务方便,张升在南内环街买了一套房子,从农村搬到了城里。有一次他路过汾河上的管线桥,发现铺桥用的预制板间隙很大,有些卖鸡蛋的、换大米的人经过时,会被颠得鸡蛋也碎了,大米也撒了,张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逐渐萌生了修管线桥的想法。但那时张升已经不承包拖拉机了,水泥厂也很少去,修路材料成了问题,怎么办呢?张升想到了利用铺路废料——沥青块。
张升专门找人做了两个铁筐,挂在自行车后座两边,里面再摆上两个铁桶。在跑业务的路上,他就用这两个铁桶收集路上残留的沥青、水泥。有时候遇到刚完工的马路,就在附近寻找废弃的材料,或者好说歹说跟施工队要一点。有一次,施工队同意给他沥青,但由于放置时间较长,沥青死死地粘在地上。他用铁锹几次都没弄下来,于是买了凿子、锤子,一点一点地把沥青捣成块,装进桶里。修路材料攒够之后,他就趁天气热的时候来到管线桥,把沥青块倒进桥缝,“沥青得趁天热的时候和石子混在一起用锤子砸实,一点一点地砸,砸实了它就不会从缝里掉下去。水泥和好用铁锹抹平就行,但水泥不好用,车轧的时间长了还会掉下来,最好就是用人家修路时候配好的沥青石子。”张升说。
张升的执着见了成效,几个星期之后,管线桥中间的缝都修补好了。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升不仅联系运输业务,还把梁家寨村的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了个锣鼓队。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但闲暇之余,张升还是老样子,走到哪儿修路修到哪儿。
由于业务的关系,张升经常会去北京、大同、河北等地。“有一次我在河北望都县,看见那条路上有个大坑,车还不好躲,来一辆陷一辆。张升说:“正好那天我没事,闲着也是闲着,我就到附近找了点石块,又买了点水泥沙子。没有水泥光放石头不顶事,还是坑坑洼洼的。”张升先用石头垫好坑,又在现场和好水泥,然后把这个大坑抹平,四周还放了个标志,以免车辆在水泥没有干的时候碾轧。
在北京,张升更是为了修路,连工具也在当地买。“记不清是哪条路了,只记得在地铁站附近,车挺多,坑坑洼洼的。我当时啥也没带,只能去工具店买了,记得买了铁锹、锤子、水泥、沙子,然后把坑填平,用水泥抹平了。”
2000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升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能跑了。前几年,他把院里的存车棚包了下来,除了联系锣鼓队的事情外,就是和老伴一块招呼存车棚。“腿脚不方便了,但事情还得干呀,我是闲不住,修路既让我锻炼了身体,修完以后心情又特别好。所以,我就买了个三轮电动车,没事就找个地方拉点废料,然后把附近不太好的路都修一修。不知道修了多少条了,反正这两年附近的路我是都修过了。”张升说。
有了电动三轮,张升的心又“活泛”起来,他开始不仅仅局限于修路了。
他在车上准备了打气筒、补胎胶、锉刀等工具,随时随地给人免费打气补胎。每天早晨,他都会骑上电动三轮去早市,把豆制品店和凉粉店准备丢弃的豆腐、凉粉收集回来留给晋源的几个养猪户。每到雨雪天,他都会出去清理积水、垫冰铲雪,忙活一整天。
“说我傻也好、疯也好、倔也好,别人说我啥都无所谓。我是个普通农民,从小别人就看不起,吃了不少苦,我有今天不容易。就是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也应该坚持这么做下去。”张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