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心思想

2012-10-25 05:50郭克良焦金波
关键词:毛泽东

郭克良 焦金波

摘要: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形成了丰富的推进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主要是:大众化是动员农民实现党在农村奋斗目标的需要;为完成民主革命而进行的阶级意识教育是大众化的首要內容;大众化要以满足农民利益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根本方法,以党组织和农会为维系力量,以社会建设为载体。大革命期间是毛泽东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萌芽时期。

关键词: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D61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3-0094-06

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茶地展开。农民占我国人口大多数,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于其他社会群体,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基于此,在农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毫无疑问是当前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和难点。

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形成了丰富的推进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集中体现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为了驳斥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毛泽东用了32天时间到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实地考察,最终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客体内容、路径选择、力量维系、载体建设等方面,都有详细论述,成为大革命时期指导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力作,也给今天留下有益启示,为当代所借鉴。

一、大众化是动员农民实现党在农村奋斗目标的需要

在农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动员组织农民实现党在农村奋斗目标的需要。农民中间蕴含着巨大潜能,被真正动员起来的农民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毛泽东形象地描绘了农民组织起来的巨大力量:“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人坟墓。”毛泽东还指出,发动农民参与革命,关系着革命成败,“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党的事业,必须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推进。

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其前提是获得他们的认同。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方针路线的理解与支持,就无法有效动员民众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也就无从谈起。这是因为,“共产党员自始至终都只是人民中的极少数,没有绝大多数人民了解我党主张,真心实意地愿与我党合作,我党主张便无从实现。”因此,“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当在党的报纸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各项政策,都应当在报上发表,在电台广播,使广大群众都能知道。”“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大众化是动员民众,实现党在农村奋斗目标的需要。

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亲眼目睹了当地农村政治宣传的广泛深入程度和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认识到理论宣传教育对于动员农民参与革命的重要性。农会所做的政治教育,能够“在这样短时间内普及政治教育于穷乡僻壤的男女老少”,这是“开一万个法政学校”都不能相比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在这些集会里,有农会的地方普遍地举行了政治宣传,引动了整个农村,效力很大。”很显然,政治口号之所以“不翼而飞”,是因为政治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宣传唤醒了民众的阶级意识,极大地调动了民众追随革命的热情,起到很好的组织动员作用,推动了革命的发展。毛泽东从大革命实践中进一步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真理与民众结合的巨大威力,正如毛泽东自己所说:“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二、为完成民主革命而进行的阶级意识教育是大众化的首要内容

“进行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及中国革命各项具体政策的计划,必须适合目前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的需要。”在农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国国情,来确定不同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和任务。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不同,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和任务也不一样。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因此,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对国情的科学分析和认识作为行为向导,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出发点,这也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发点。正确认识国情,其中最重要的是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主革命时期,农村社会主要矛盾最主要的就是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毛泽东强调,反对封建主义,消灭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是农民面临的最重要的现实和最迫切的任务。在农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就是为了反对封建主义,消灭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服务。毛泽东具体分析道:“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正因为如此,“农民有了组织之后,第一个行动,便是从政治上把地主阶级特别是土豪劣绅的威风打下去,即是从农村的社会地位上把地主权力打下去,把农民权力长上来。这是一个极严重极紧要的斗争。”这个斗争不胜利,一切减租减息、要求土地等经济斗争,决无胜利之可能。“所有一切封建的宗法的思想和制度,都随着农民权力的升涨而动摇。但是现在时期,农民的精力集中于破坏地主的政治权力这一点。”“因此,目前我们对农民应该领导他们极力做政治斗争,期于彻底推翻地主权力。并随即开始经济斗争,期于根本解决贫农的土地及其他经济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农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为反对封建主义,消灭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服务。

要反对封建主义,消灭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就需要民众增强阶级意识,提高阶级觉悟。这是毛泽东对工农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贯主张。早在中共成立时期,他在初步意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民众,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民众结合时,就强调要对工农进行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教育。1921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湖南工会刊物《劳工周刊》上发表文章时,就曾提出:“劳动组合的目的,不仅在团结劳动者以罢工的手段取得优益的工资和缩短工作时间,尤在养成阶级的自觉,以全阶级的大同团结,谋全阶级的根本利益。这是宗旨所在,希望劳工会诸君特别注意的。推动整个无产阶级“养成阶级的自觉”,提高整个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实现整个无产阶级的团结和根本利益,这是毛泽东对民众进行阶级教育的最早的初步流露。

大革命期间,毛泽东首次强调要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教育。不仅如此,阶级意识教育还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首要内容。他指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作为小生产方式的代表,农民深受封建思想意识的毒害。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命运改变,自身利益的实现寄托于神仙和宗教,甚至具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在《报告》中,毛泽东举例说,耕牛是农民的主要工具,然而旧社会里受压迫的农民无力阻止杀牛的行为,只能诅咒“杀牛的来生变牛”,“用宗教观念反对杀牛,没有实力去禁止”。缺乏阶级意识和阶级自觉,农民就无法组织团结起来,这是农民受压迫和剥削,制约农民革命斗争的重要因素。在民主革命时期,必须增强农民的阶级意识,引导农民打破封建意识枷锁。毛泽东在湖南乡村考察时,就曾向农民宣传说:“不要农民会,只要关圣帝君、观音大士,能够打倒土豪劣绅吗?那些帝君、大士们也可怜,敬了几百年,一个土豪劣绅不曾替你们打倒!现在你们想减租,我请问你们有什么法子,信神呀,还是信农民会?”在这里,毛泽东引导教育农民,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力量的巨大作用,认识到实现自身解放不是靠救世主和神仙,而是只能依靠本阶级的组织力量,靠本阶级的组织——农会才能实现。

相对而言,社会习俗观念的革命,则处于次要位置。对此,毛泽东曾指出:“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至于家族主义、迷信观念和不正确的男女关系之破坏,乃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胜利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之所以如此,“地主政权,是一切权力的基干。地主政权既被打翻,族权、神权、夫权便一概跟着动摇起来。”

三、满足农民利益,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是大众化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现代传播学也认为,有效性是任何一种信息得以流传的前提。一种信息只有对受众是有用的,能够在某些方面满足受众的需求,才能吸引受众,为受众所接受、认同和信仰,产生一定效用。因此,推进大众化的关键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利益。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利益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其阶级意识,可以实现充分的组织动员,形成强大的革命和建设队伍,从而为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利益奠定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利益,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就能收到良好实效。如同中国其他群体一样,农民同样也是以经验、直觉、感受为基础,通过直觉领悟来认识事物的。理论宣传只有着眼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利益,农民才能从给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中认知、接受理论。因此,“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也就是说,关注民生,满足农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价值意蕴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农村传播的切人点、立足点和落脚点。

民主革命期间,“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要得到群众拥护,让群众全力投入革命,“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解决了群众的一切问题,“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

大革命期间,湖南农民在农会的领导组织下,在乡村社会各个层面展开行动,来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在政治上推翻土豪劣绅的封建统治,实现了当家作主。在经济上,不准谷米出境,不准抬高谷价,不准囤积居奇;不准加租加押,倡导减租减押;不准退佃,实行减息。文化上,普及政治宣传教育,兴办农民夜校,普及教育,粉碎“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城隍土地菩萨的神权”的束缚。此外还废除陋习,实行各种社会禁止。在这些禁令中,既是“对于社会恶习之反抗”,也是“对于城市商人剥削之自卫”。“把几个月来农民的行动分类总计起来,农民在农民协会领导之下总共作了十四件大事。”毛泽东在湖南实地考察期间,充分利用农会给农民带来的切身经济利益,来引导农民反对封建迷信。这样的教育方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我这些话,说得农民都笑起来。”笑声意味着农民的认同,表明宣传取得实效。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是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在对农民教育时,同样要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相信农民能够解放自己。在谈到破除迷信时,毛泽东明确表示:“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毛泽东在这里用“引而不发,跃如也”来比喻共产党人应当善于教育和启发农民,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农民思想觉悟,使农民自身能够自觉地去破除迷信和其他不良习俗,而不是不顾农民觉悟程度的实际,靠发号施令代替农民去破除。

猜你喜欢
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毛选》第五卷缘何未能在毛泽东生前出版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毛泽东的生日宴会都上些什么菜
政治家的身高
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