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春, 路文轩, 刘思佳
(石家庄铁道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43)
今年我国有660万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教育问题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时代迅速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时代,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才走完的路,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和社会需求增幅有限这对矛盾日显突出,就业失衡越来越明显。图1描述的是2000—2010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和失业人数统计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全国高校毕业生由2000年的107万人急剧增加到2010年的631万人,同时失业人数也由2000年的25万人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196万人[1],虽然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增加,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2-4]。因此,如何改善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失衡的问题已成为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界关注的焦点[5-6]。很多学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与阐释,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7-11],但从经济学视角鲜有学者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宏、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对大学生就业失衡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失衡的主要原因,并对如何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提出部分建议,可为从事高
等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士提供依据。
图1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人数和失业人数统计图
基于宏观经济学原理[12],大学生失业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即为大学生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不仅指大学生的供给与需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还表现在现有专业和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产业区域分布等之间的失衡或者为现有大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观念等不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工作岗位的减少对大学生需求的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在任何情况中总存在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失业,经济学中将其定义为自然失业率。
令N为大学生总人数,e为大学生就业人数,u为大学生失业人数,则有N=e+u,相应地失业率为u/N。当大学生总人数N不变时,重点考察大学生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又令L为离职率,即一定时期内失去工作的大学生的比例,F为就职率,即一定时期内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的比例。假设大学生不受其它阶层就业者的影响,则就业市场处于稳态,其数学表达式可为:F/L=e/u。又因为e=N-u,得出:Fu=L(N-u)。从而又得出:u/N=L/(L+F)。由此表明: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离职率L和就职率F。离职率L越高,自然失业率就越高;反之,就职率F越高,自然失业率就越低。在经济不景气致使工作岗位急剧减少和大学毕业生剧增双重压力的时期,很多大学生即使对其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工作,所以他们的离职率L非常低,进而自然失业率很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整体较好,大学生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
为了更好的理解大学生就业失衡这一问题,也可借助微观经济学的需求/供给理论加以解释。因为大学毕业生具有较一定的理论基础,在较短的时间内可比较熟练地掌握一种或几种专业技能;在市场价格相对稳定的同时忽略其他阶层求职者干扰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用人单位将按照大学生产出效益减去实际工资的原则来决定对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尽量招收专业对口且具有较全面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以提高产出效益。根据经济学原理,用人单位只有达到这一招生水平才能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
现定义Rd为我国整个就业市场大学生的需求量,W为货币工资,P为价格水平,K为资本储存量,则对大学生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Rd=Rd(W/P,K)
(1)
基于Mankiw的观点[13],不难看出,大学生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实际工资越高,大学生的供给量就越大。
现定义Rs为大学生供给量,则大学生供给函数可表示为:
Rs=Rs(W/P)
(2)
周世学等人认为[14]:我国就业市场中的大学毕业生需求/供给关系模型可基本用图2表示。图中横坐标R表示我国就业市场中大学生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纵坐标表示大学生的产出效益MP和实际工资W/P。
图2 我国大学生就业需求/供给理论曲线
图2中E点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平衡点,即大学生的市场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此刻对应的大学生产出效益MP和实际工资E/P相等;当就业市场上大学生供过于求,即R>RE时,现有实际工资W/P高于平衡实际工资(W/P)E,但产出效益MP低于实际工资W/P时,用人单位利润下降,将会消减岗位,使得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失业,如果在此阶段大学生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将会使得失业率逐渐呈指数形式增加。反之,当大学生就业市场供不应求,即R 图3 2010年大学生失业率最高及2011年高考报名最热门的八大专业 我国高等教育仅仅通过短短十几年的努力,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花了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实现了由1997年高校毛入学率只有7.6%到2011年近25%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在校生以已经超过3 000万人,整个在校学生规模居世界第一。根据出生率按目前的招生政策,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将达到3 550万人,年平均增长数量达50万人左右。从上述大学生失业率的经济学原理和就业需求/供给失衡的数学模型分析可明显得出,造成当今我国大学生部分专业就业失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在较短时间内对该专业扩招学生太多,市场的需求跟不上供给,造成毕业生供给数量供给远大于需求数量。该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和人工干预来改善。人工干预主要可以从国家、社会层面和高校、学生个人方面来实现。 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加快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合理的退休机制,以此来扩大就业区域和增加就业岗位,尽量减少毕业生供给量R与就业市场的平衡数RE的差值;同时设立专项经费,完善政策引导,简化相关手续,大力提倡、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去基层、不发达地区就业,协调东、西部就业的不均衡;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水平的根本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就业服务平台,协调就业需求/供给信息,减少专业和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产业区域分布等之间的失衡。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优化课程数量和更新课程内容,既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又注重实践应用,建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评估机制,减少大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观念等不适应经济结构的变而引起的失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修订学生的招生规模,缓解大学毕业生供远大于求的现状;进一步深化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限制高校专业设置趋同集中,鼓励高校展现个性化与特色化,同时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避免出现某些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大起大落;作为大学生个人,最主要的是努力学好专业技能,加强理论联系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将自己培养成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我国大学生就业失衡现象是动态平衡中的波动问题,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自然规律,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期间出现的正常现象,要理性地思考、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要坚持我国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大战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改善大学生就业失衡的建议
(一)国家和社会层面
(二)高校和个人层面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