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iki的文献传递工作流集成平台的构建*

2012-10-23 05:16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300387
图书馆建设 2012年3期
关键词:信息库检索文献

于 曦 (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 天津 300387)

文献传递(Document Delivery)服务是指图书馆以有效的方式和合理的费用,为用户从异地获取所需文献并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包括返还式的馆际互借和非返还式的原文传递两种服务方式[1]。文献传递服务具有快速、高效、简便的特点,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基础服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献传递服务不仅缓解了图书馆经费和资源不足与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对教学科研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更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2]。

1 三大文献传递系统概况

目前我国公益性文献传递系统主要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简称CASHL)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简称NSTL)等。为了便于对CALIS、CASHL和NSTL三大文献传递系统的发展目标、服务对象、资源保障体系、服务资源和学科覆盖范围进行描述,本文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其加以概括整理(见下页表1)。

2 三大文献传递系统功能上的不足

作为一名成员馆文献传递员,笔者在对三大文献传递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了诸多不足。首先,虽然这三大文献传递系统收录的文献资源能相互补充,但各系统之间结构孤立;其次,三大文献传递系统中都未建立文献传递原文数据库,以致其他用户无法共享传递的文献;再次,三大文献传递系统不具备文献查重功能,无法控制重复提交文献的行为,导致资金浪费严重;最后,三大文献传递系统缺乏对事务处理情况的反馈,无法实现与用户的互动和交流。三大文献传递系统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表1 CALIS、CASHL和NSTL三大文献传递系统比较[3-4]

(1)CALIS 用户提交文献传递申请后,文献传递员首先会进行本地查重,检索用户提交的文献信息,若本馆确无馆藏,再将申请提交到CALIS调度中心。但CALIS馆际互借系统共享版的集成性较差,这体现在:用户信息和文献信息分散管理;文献检索工具未整合到系统中;文献申请事务号在进入调度系统后会发生改变,但新事务号在本地系统中不显示,不利于文献传递员查找;系统将文献通过邮箱发送给用户,文献传递员无法获得原文也无法从系统中获知用户是否收到其申请的文献;系统无法实现对用户申请文献传递数量的深度统计。

(2)CASHL 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要求用户只有在CASHL优惠活动期间才可提交文献传递申请,获取免费文献资源。CASHL的文献传递也是依托CALIS馆际互借系统共享版实现的,但CASHL目前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即一个中心模式,系统不设用户馆作为中介,因此我馆无法对用户的提交行为进行管理。我馆常会收到用户提交的非免费服务申请,由于我馆对用户实行全免费政策,因此图书馆要承担相应的费用。

(3)NSTL NSTL没有提供像CALIS和CASHL那样的供用户馆文献传递员操作的馆际互借系统共享版。天津地区各高校图书馆为便于管理和有效控制经费,均申请一个机构帐户来满足全校师生的需求。用户通过CALIS馆际互借系统共享版提交文献传递申请,文献传递员通过机构帐户登录并检索用户申请的文献信息,找到文献后提交给NSTL。在获得文献后,文献传递员会通过E-mail将文献发送给用户。由于用户不能自行向NSTL提交申请,因此同一文献会具有CALIS和NSTL两个毫不相关的事务号。文献传递员需打开从NSTL中获取的文献与CALIS系统进行核对,找到其对应的事务号及相关用户的E-mail地址,才可将文献发送给用户。操作手续比较繁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Web2.0理念在图书馆领域的全面推进,现行的文献传递系统已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也阻碍了图书馆在网络时代的成功转型。基于三大文献传递系统的功能不足和集成性差的缺陷,本文构建了基于Wiki的集用户信息管理、文献检索查重、文献自动发送、电子原文整理、信息交流互动于一体的文献传递工作流集成平台,即Wiki-Document Delivery-Platform(以下简称W-DD-P),实现了三大文献传递系统的融合以及与用户更广泛的互动和交流,并通过对用户提交、查询、检索和下载行为的挖掘,掌握用户兴趣并提供个性化服务。

3 W-DD-P的构建

3.1 Wiki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Wiki最早是由Ward Cunningham在1999年为方便社群交流而建立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时提出的[5]。Wiki是指一种多人在网上协同创作的知识共享模式,是一个简单有效的知识共享系统。可实现Wiki功能的网站称为Wiki网站,在该网站上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轻松地生成、修改HTML超文本页面,能记录用户的每次修改结果并帮助用户比较同一页面不同修改版本的差异,提供还原、修改、撤销等功能[6]。Wiki具有开放、协作、易用、可扩展及技术门槛低、方便快捷、人人可参与的特性,将Wiki技术引入高校文献传递系统中可弥补目前系统集成性差、交互性差的缺陷,且操作简单、经济实用。

3.2 W-DD-P的系统设计

W-DD-P系统设计了双平台结构,即用户平台和管理员平台。通过注册登录及安全认证后,W-DD-P根据登录者身份提供不同的系统界面(见图1)。

当用户登录系统后即进入用户提交系统,进行文献浏览和检索、申请提交、互动交流,但不能修改系统后台各数据库中的内容。系统管理员登录后进入事务管理系统,可实现对系统的全面维护和管理,如增加、删除系统后台数据信息、修改用户信息、更改用户口令、审核数据信息等。W-DD-P系统会定时更新后台数据并自动备份,以确保系统及用户的信息安全。

为保证用户安全访问、保护用户信息和系统后台数据不被破坏,W-DD-P系统设置了控制层(C-Layer)对用户进行安全认证,实现对用户的访问管理。W-DD-P系统通过代理服务器(P-Server)访问书目期刊导航(CALIS学术搜索引擎“e读”、CALIS外文期刊网、全国高校书刊目录)、高校联合目录(书目数据库、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馆藏电子资源目录)及网络搜索引擎(Google、百度);借助Web-Service(Web服务)和Ajax实现数据转换,完成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互联;通过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机制对用户编辑错误的信息进行恢复。W-DD-P系统中加入了应用服务器(A-Server),可以将系统的元数据对外开放,实现与外界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流与互操作,并通过OAI-PMH(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OAI元数据收割协议)[7]允许外界获取系统中的元数据,为实现各高校文献传递服务联盟建设奠定了基础。

4 W-DD-P的功能实现

该平台建立了相关的信息库,如用户信息库、文献传递信息数据库(以下简称传递信息库)和文献传递原文数据库(以下简称文献原文库)。所有用户均可在文献原文库中检索并下载自己所需的文献,实现资源的共享。W-DD-P系统设置了文献自动发送模块,通过文献事务号联系3个数据库,然后发送文献到相关用户;将文献传递检索工具和文献传递管理系统进行集成,以方便检索和查重;建立相关统计检索点,实现对文献传递情况的相关统计;构建知识交互平台,方便文献传递员与用户沟通,提供个性化推送服务。

4.1 相关信息库的建立

用户信息库用于存储工资号或学号、用户身份(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其他)、所在院系或部门、所学专业等信息。用户可利用学号或工资号登录,通过网络验证其身份,不必亲自到图书馆。系统会定期删除已毕业或退休离校用户的信息,以避免无效信息充斥系统。

传递信息库用于存储系统自动生成的文献事务号、篇名、作者、刊名、年代、卷期和页码以及提交申请该文献的用户姓名、电话、E-mail等信息,实现文献传递员对文献传递信息的管理。

文献原文库用于存储传递来的电子版文献原文,该库具有检索和下载功能。用户在进行文献传递申请时,W-DD-P系统会自动检索文献传递原文库,查找该文献信息是否重复提交,如果已提交过,系统将提醒用户直接到文献传递原文库中下载。获取文献后,W-DD-P系统通过文献事务号将用户信息库、传递信息库和文献原文库联系在一起,通过E-mail自动将文献原文发送给用户,从而避免了文献传递员找错、拷错文献的情况发生。其他用户也可检索文献原文库并下载自己需要的文献。

4.2 文献传递检索工具和文献传递系统的集成

W-DD-P系统实现了文献传递检索工具和文献传递系统的集成。首先,将文献传递员自检过程中所涉及的常用检索工具(如书目期刊导航、高校联合目录及网络搜索引擎等)进行收集、加工、分类、重组、整合,构建统一检索界面,供文献传递员和用户共同使用。其次,实现了跨库一站式检索文献。通过对各种检索工具的集成,文献传递员可避免不断切换网页界面的操作,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4.3 用户申请文献传递数量的深度统计

目前的文献传递系统都无法实现对用户申请的文献传递数量的详细统计,如针对具体的某个学院、不同用户群体(硕博研究生、教师)申请文献传递数量的分类统计。因此文献传递员无法掌握本校用户的使用情况,也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用户培训和宣传工作。该平台通过构建用户信息库、传递信息库和文献原文库,将用户姓名、所在学院和用户身份作为检索点,实现对用户申请情况的全面统计。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获知馆藏缺陷和用户需求,以指导文献采购和宣传培训工作。

4.4 知识交互平台的构建和个性化服务推送

为了促进用户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互动,W-DD-P系统设定了知识交流平台。该平台设有常见问题库、讨论区和文献传递知识库等。常见问题库包括文献传递的服务对象和原文传递范围以及如何申请文献传递账号、检索文献信息资源和提交文献传递申请,此外还包括在申请文献传递的过程中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讨论区的功能包括:用户向文献传递员提出在使用文献传递申请时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对每次文献传递服务进行的反馈评价,如所传文献的质量(准确、清晰)、文献申请的处理速度及文献传递员的服务态度等。在该平台讨论区中,具有相同学科背景和兴趣爱好的用户可相互评论和推荐文献信息,上传自己专业的文献资源与他人分享;文献传递员可及时回复用户提出的问题,吸取意见、建议并改进优化工作,也可发布一些相关活动的通知,如CASHL的优惠活动。这些手段可以加强文献传递员与用户的沟通与互动。文献传递知识库是基于Wiki建立的,用户将平时进行文献传递活动时所积累的文献检索经验和知识表述出来,再经过不同用户的讨论、修改和再修改,通过Wiki的自组织功能形成文献传递知识库。用户在对文献传递知识库中的特定知识吸收、学习的过程中,指导自己更好地使用文献传递服务,形成新的知识。

此外,图书馆还可在该平台中推行积分制度。用户在提交文献申请、上传文献、提供文献检索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及进行反馈评价后均可获得相应的积分,图书馆根据获得积分的多少对不同用户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如降低收取文献传递费用、提供免费上网卡等。综合利用各种激励措施使更多的用户了解和使用文献传递服务,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根据用户文献提交和查询下载行为,W-DD-P系统可自动生成相关用户兴趣模型并不断进行更新优化。根据用户兴趣模型,W-DD-P系统将用户感兴趣的知识对象主动地发送给相关用户。用户只要设定订阅时间间隔,浏览器便可通过定时更新机制获取RSS信息并推送到用户桌面,这样用户就可获得最新录入的文献信息资源、最新的相关通知信息,从而促进学术知识的交流。

5 W-DD-P的应用前景

W-DD-P的构建实现了文献传递管理工作的集成化和一体化,提高了文献传递服务质量。由于该平台设置了应用服务器,可将元数据对外开放。因此当各高校图书馆都使用该平台共享元数据后,就可构建地区乃至全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联盟。当联盟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还可将其推广到校外。校外用户可作为游客访问W-DD-P系统,由于受权限控制,游客只可对文献资源进行浏览、检索,不能进行评论和下载。通过构建这种联盟模式,文献传递服务则可向更深层次发展。

[1]褚金涛,汪宗怡,赵晓梅.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网在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中的发展与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98-100.

[2]赵丽萍.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之探讨[J].兰台世界,2010(16): 72-73.

[3]杨坚红.CALIS CASHL NSTL系统文献传递服务比较[J].情报科学,2009(1):83-88.

[4]龙 丽.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效率调查与分析:以CALIS、CASHL、NSTL三大系统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1(2):80-83.

[5]顾 敏.探究WiKi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5(5):164-165.

[6]范并思,胡小菁.图书馆2.0: 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2-6.

[7]冯艳花.基于OAI 的电子预印本资源共享[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 (4):425-427.

猜你喜欢
信息库检索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借助BIM构建动态造价信息库的新思路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基于普元EOS平台的信息库的设计与实现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