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叔时与中国最早的历史教育论

2012-10-22 00:35
古代文明 2012年4期

阎 静

史载,楚大夫士亹因奉楚庄王之命作太子老师,因而向申叔时请教有关太子教育的问题。申叔时在回答士亹所问时指出:

从相关记载来看,楚国君臣非常重视教育太子之事,而申叔时在这方面似有很大的影响。这里,申叔时提出了“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等9种所要“教之”的文献,以及这些文献在教育太子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那么,这9种文献究竟是怎样的书?又为何能起到如此的教育作用?三国时期吴人韦昭所著《国语解》以及后世学者关于韦昭解的补注本,如清董增龄《国语正义》,清陈瑑《国语翼解》,清末民国间吴增祺《国语韦解补正》,近人徐元诰《国语集解》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解析。从教育思想角度看,申叔时提出的9种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春秋、世、诗、语、故志,重在思想;礼、乐、令、训典,重在行政。下文依据自韦昭以来的相关讨论以及其他文献,对申叔时历史教育论的内涵进行具体分析。

一、申叔时所论春秋、世、诗、语、故志的历史教育宗旨

申叔时提出的运用春秋、世、诗、语、故志等文献进行教育的宗旨,核心在于使受教育者明史、明德、明志,知朝代兴废之道而自警自励。

(一)关于“春秋”

(二)关于“世”

(三)关于“诗”

(四)关于“语”

(五)关于“故志”

由上,可以认为,申叔时所讲的“故志”,性质同于《左传》、《国语》以及《吕氏春秋》所称引的“前志”、“上志”,内容主要包含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之道,或如对夏、商、西周兴亡的总结。其实,按中国文字的本意,“故”与“前”、“上”皆有先代之意。而所谓“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的教育意义,即在于使太子了解历史上的朝代兴亡之道,明晓统治并非固定不变的,从而心存忧患与戒惧,注重以史为鉴。

二、申叔时所论礼、乐、令、训典的历史教育目的

综观申叔时提出的另外几种文献及其教育目的,核心在于使教育者在政治实践中尊礼、重乐、访物官、知族类,有驭政能力。

(一)关于“礼”和“乐”

(二)关于“令”

(三)关于“训典”

三、申叔时历史教育的基本理念

应当指出的是,申叔时所讲的历史教育主要是针对太子而言,并非广义上的人民,这不仅缘于当时“学在官府”的时代背景,同样也是史学在萌芽时期的一种必然表现。

申叔时之后的400余年,西汉贾谊作有《傅职》篇,专论辅佐教育太子者的职责、任务等,其中便援引《国语·楚语上》所载申叔时的话并结合自己的见解讲道:

这段文字较之申叔时所讲稍有差异,所提7种文献“春秋”、“诗”、“礼”、“乐”、“语”、“故志”、“训典”及其教育意义皆相同,然少了“世”与“令”而增加了“任术”。查贾谊所讲“任术”的教育意义,在于知百官之职掌,明国家治理之道,实与申叔时所讲“教之令,使访物官“的意义相近,也是着眼于太子的特殊身份。在贾谊看来,这几种文献的教育功用在于“学太子以圣人之德”,这继申叔时之后再一次明确了史书在品德修养方面的功用。

重视历史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早在春秋中期的楚国,大夫申叔时便已深刻认识到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并表现出一种自觉性。可以认为,申叔时是中国历史教育的一个先行者,他的历史教育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