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扶贫的“贵州模式”

2012-10-20 06:04崔银娜
民生周刊 2012年19期
关键词:肇兴娄山关侗寨

乡村旅游扶贫的“贵州模式”

新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始终坚持服务民生,旅游业的增收富民功能越来越凸显。特别是西部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广大农村地区、贫困山区、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农村脱贫奔小康的新引擎。

据统计,2011年,贵州旅游业增加值占到全省GDP的7.1%,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5.5%,直接和间接就业105万人,通过旅游受益群众达300万人以上。

“一天就赚了近6000元”

去年夏天,42岁的贵州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村民杨志波刚刚接待了重庆来的80名游客,不一会儿,十几个组团来的游客走上门来,由于旅馆已满,他介绍这些游客到另外的村民家去。

因为板桥镇开展乡村旅游以来,这里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合作社承担着培训农户,推介本地旅游的功能,同时,合作社的会员相互协作,只要一家的客房住满了,就介绍到另外一家,达到资源共享。

包括住宿和餐饮,杨志波一天就赚了近6000元。他说:“夏天是旅游旺季,重庆来这里避暑的人比较多,生意自然火爆,一天能赚好几千呢!”

在娄山关村,100多户村民和杨志波一样开乡村旅馆赚了钱。娄山关人知道,是乡村旅游让大家有了更多赚钱的渠道。

娄山关村位于遵义市汇川区北面,地处红色旅游景区娄山关脚下,距该区板桥镇1.5公里。尽管如此,以前全村1000多户,3000多人并未因此而变得富足。他们守着宝贵的资源,却过着贫穷的生活。

随着贵州省旅游逐渐走向世界,来娄山关的游客越来越多,每天从各地来的游客游完娄山关后,都会在板桥镇的一些农家饭馆吃上一顿农家饭。这让有心的娄山关人找到了发财的路子。

尤其是初加辅食、一切尚未进入正轨的头几个月。比起吃什么吃多少,培养宝宝对食物的兴趣、养成好的用餐习惯,以及学会吞咽和咀嚼才是更重要的。

2006年,板桥镇决定在娄山关村发展乡村旅游,一些大胆的村民将自己的房屋改成饭馆和旅馆。第一年就赚了几万元。此时,村民们纷纷效仿,将房屋建在210国道边上,开起了乡村旅馆。

这种趋势向整个板桥镇蔓延,如今,这里的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00人。2010年,板桥镇接待休闲避暑的游客18.3万人次,共接待观光游客60万人次,实现年综合收入近3500万元,乡村旅游带动板桥镇148户致富奔小康,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

旅游扶贫改变了山村贫困的面貌,带着农民奔小康。

贵州省荔波县依托大小七孔风景名胜区,在周围的村寨开办农家乐,每年村民们都能赚几万元;开阳县禾丰乡依靠乡村旅游声名鹊起,有的农民年收入超过10万元,是5年前的5倍,该乡的贫困人口也从6年前的70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几百人。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贵州省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000个,实现旅游收入178亿元。

发挥乘数效应

旅游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一种创新方式。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旅游业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每实现1人直接就业,可以带动5人间接就业;每增加1元收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7至10元的收入。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农民可以通过劳务投入、旅游服务和直接就业增加收入。”

地处雷公山区的雷山县,是苗族的故乡。这里生态优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多少年来人们却过着贫困的生活。位于该县境内的西江苗寨,一直以来传承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每年种的稻谷和玉米勉强能糊口。

贵州贵定县盘江镇音寨“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如今,这一活动已经成为贵州乡村旅游的一个品牌。图/CFP

近年来,雷山县立足自身资源,按照“中国苗族文化中心”目标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大县,在注重保护原生态文化前提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住农家院”的田园式、体验型乡村旅游度假活动,越来越受到四方游客的喜爱。

西江苗寨在整体包装和打造之后,一夜成名,成了广大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这里的农户也因此过上了好日子。

“穷了大半辈子,我怎么也想不到,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贵州省雷山县西江苗寨农家乐“阿浓苗家”老板李珍说。阿浓是李珍的苗族名字,以前,阿浓一家几口人挤在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候还会为了吃饭发愁。为了填饱肚子,夫妻俩常年在外打工。

2009年,西江苗寨旅游越来越旺,阿浓瞅准这个时机,狠下心自筹20万元,又贷款20万元,开了一家农家乐。开业后生意比想象的好了几十倍,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光顾。不到半年,20万元的贷款还清了,还招了几十名服务员。现在,农家乐一年的营业额可达30多万元。

在西江苗寨1285户农户中,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做起了银饰加工,有的开了旅馆。

如今西江家家安上了电话机、买了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的还开上了小轿车。

以典型引领乡村旅游扶贫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农民市场意识淡薄,认为搞旅游是富裕人的闲事。

“农民搞旅游?当初确实太难了。”提到过去搞乡村旅游的辛酸历程,黎平县一位干部摇摇头。2002年,黎平县提出了“旅游兴县”战略,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大战略来抓。肇兴侗寨成为了第一批实施的村寨之一,但是村民们无动于衷。之后,县里引进贵州世纪风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到肇兴侗寨进行旅游开发。

在旅游开发中,政府负责规划、管理及协调,企业投入资金实行市场运作,同时由政府主导,召集企业、群众共同协商,签订了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协议,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群众参与”的“政府+公司+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由企业投资,解决了政府在旅游开发上投资不足的问题。

用利益分配方式将群众与企业捆在一起,形成了旅游开发新活力。提高了当地群众保护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也激发了各地各类投资者投资开发肇兴乡村旅游的热情,上海、福建等地的客商先后进驻肇兴。

企业开发和外来投资者的涌入,带动了肇兴当地群众对乡村旅游业的投资和参与。2006年,肇兴侗寨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有230多户700多人,分别占全寨户数的26.24%,人数的18%。

肇兴乡村旅游业的红火,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2006年,肇兴侗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

肇兴侗寨的成功塑造,对乡村群众从事乡村旅游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人、一地富裕了,带动了更多的地方富裕起来。

以点带面,贵州旅游扶贫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走上小康路,旅游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邵琪伟认为,贵州是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后发赶超”的典范,“十一五”以来,贵州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34.3%,这么快的增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很少有的。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在以红色旅游为主的遵义、以民族风情为主的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州及以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地方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让更多的山区群众享受到乡村旅游带来的实惠。

邵琪伟总结,我国旅游业的“贵州模式”就是坚持“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理念,以自然生态、特色农业、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等资源为依托,把乡村旅游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度假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建设,推出一批以田园风光为主的乡村观光型产品、以农事体验为主的乡村体验型产品、以体验度假为主的休闲型产品、以民俗活动为主的乡村风情型产品。

(本刊记者崔银娜综合整理)

□ 编辑 崔银娜 □ 美编 阎 瑾

猜你喜欢
肇兴娄山关侗寨
肇兴侗寨
肇兴旅游扶贫的“四活改革”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娄山关花海
旅游开发下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解说娄山关
贵州最美乡村——肇兴村·构造之美
苗乡侗寨乒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