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工程蜂窝麻面预防和处理

2012-10-19 21:15李洋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4期
关键词:处理预防

李洋

【摘要】文章以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混凝土工程为基础,结合多年实践经验从多方面分析混凝土峰窝麻面的形成原因以及預防处理方法,为以后减少施工过程的质量通病。

【关键词】蜂窝麻面;原因;预防 ;处理

Abstract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high-rise frame shear wall structure concrete works , combined with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from a multifacete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oncrete  honeycomb and scale  and preventive approaching for the future to reduce the common problem of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Key words :honeycomb and scale; causes;  prevention;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U745.1

随着建筑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不仅仅要求混凝土工作性能好、强度指标高、耐久性好,而且还要求混凝土结构有光洁如镜的外观,尤其是清水混凝土结构要求更加突出,为此给我们的施工作业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预防和处理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现象。

1 在建筑工程学中蜂窝、麻面定义

1.1 蜂窝:是指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的蜂窝状孔洞。

1.2 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露筋现象。 它是由直径在25mm以下的由气泡,沟洞形成的表面汽水空隙构成。

2 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形成原因

2.1内在原因

2.1.1混凝土含气量过大,而且引气剂质量欠佳。目前,泵送混凝土用量较大,为了保证泵送混凝土的可泵性,往往在泵送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引气剂,由于各种引气剂性能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混凝土中呈现的状态也不尽相同,有的引气剂在混凝土中形成较大气泡,而且表面能较低,很容易形成连通性大气泡,如果在加上振动不合理,大气泡不能完全排出,肯定会给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造成蜂窝麻面。

2.1.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混凝土过于粘稠,振捣时气泡很难排出,也是造成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蜂窝麻面的原因。由于混凝土过于粘稠,就会使混凝土在搅拌时裹入大量气泡,即使振捣合理,气泡在粘稠的混凝土中排出也十分困难。因此,导致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造成蜂窝麻面。

2.1.3由于混凝土和易性较差,产生离析泌水。为了防止混凝土分层,混凝土入模后不敢充分振捣,大量的气泡排不出来,也会导致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蜂窝麻面。

2.1.4有一些水泥厂为了增大水泥细度,又考虑节约电能,往往在磨粉时加入一些助磨剂,例如:木钙、二乙二醇、三乙醇胺、丙二醇等物质,由于其中一些助磨剂有了引气性,而且加入的气泡不均匀且偏大,也会给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造成蜂窝麻面。

2.1.5 施工时振捣出现漏振或过振,以及振捣半径小于距模板内壁,导致漏振现象,气泡没有完全排出。

2.2外部原因

2.2.1 GB/T10-95《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6.3.4中规定“混凝土浇注分层厚度宜为300mm~500mm”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往往浇注厚度都偏高,由于气泡形成过长,即使振捣的时间达到规程要求,气泡也不能完全排出,这样也会给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造成蜂窝麻面。

2.2.2合理使用脱模剂是造成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脱模剂市场比较混乱,良莠不齐,产品大约分为以下几类:①矿物油类,例如:机油、柴油、煤油、机油加柴油、机油加煤油、机油加变压器油等轻质油;②乳化油类,即轻质油加水再加定量的乳化剂生成的水包油型乳液;③水质类,即动植物进行皂化后再用水稀释的液体;④聚合物类,即石蜡、液体石蜡、松节油等物质再加入有机溶剂生成的溶液,由于成本较高在具体的作业中使用较少。

就矿物油类脱模剂而言,不同标号的机油粘度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标号的机油,由于环境温度不同粘度也不相同,气温高时粘度低,气温低时粘度高。当气温较低时,附着在模板上的机油较粘,新拌混凝土结构面层的气泡一旦接触粘稠的机油,即使合理的振捣气泡也很难沿着模板上升排出,直接导致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蜂窝麻面。在具体的作业中,我们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机油中加入适量柴油,用来降低脱模剂的粘度,这样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水乳类脱模剂目前在市场上比较多,但是一些产品选用的乳化剂引气性较大,也会给混凝土结构表面造成蜂窝麻面。

动植物油进行皂化的脱模剂出现问题较多,其原因是产品中含有引气性比较大的乳化剂及增稠剂,会给混凝土结构面层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这类脱模剂在我单位所有的混凝土作业中坚决不予使用。

2.2.3模板也会使混凝土结构面层出现不同程度的现象,模板材质的选用,如采用木模板,没有充分润湿,就进行混凝土浇筑;模板表面不平整、光滑、清洁等,导致混凝土结构面层出现不同程序的现象;模板支撑不牢固,在施工荷载和自重的影响下产生一定的扰度,模板与模板间隙太大,导致漏浆。

2.2.4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够,过早拆模,混凝土强度不满足拆模要求,在拆模时混凝土表面水泥浆粘在模板上,混凝土表面会出现麻面。

2.3环境温度对混凝土结构面层的质量也特别明显

由于气泡含有气体,因此气泡体积变化对环境温度特别敏感,环境温度高时气泡体积变大,气泡承载力变小,容易破灭。环境温度低时,气泡体积变小,承载力较大,不容易形成联通气泡,即使混凝土结构面层有气泡,气泡也很小,对混凝土结构外观影响不大,因此冬夏季的混凝土结构面层好于春秋季。

春秋季节昼夜温差较大,因此,附着在混凝土结构表面的气泡体积变化也很大,当混凝土面层水泥浆体的强度小于气泡强度时,气泡体积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气泡周围的水泥浆体也随之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浆体的强度不断增加,当气泡周围水泥浆体达到一定强度时,再不随气泡体积变化而变化,如果此时,正赶上气泡直径最大时,势必给混凝土面层留下孔洞。

3 预防混凝土内部不利因素的方法

3.1选择使用优质的引气剂,因为现在混凝土工程使用的基本都是泵送混凝土,我们在选择厂家时,首先考虑的是本地信誉度高,质量过硬的混凝土厂家,并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对本单位使用混凝土中引气剂的种类特别要求使用如以丹宁酸、蒎稀等为主要原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的引气剂。

3.2在规定范围降低混凝土粘稠度,适当调整混凝土水灰比、砂率、胶结材料用量以及外加剂组分。改善混凝土的粘稠性,也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面层的质量。

3.3控制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如混凝土离析泌水,严格控制振捣时间、振捣距,不漏振或过振,必须适时进行复振。

3.4如果水泥中含有引气组分,在拌制混凝土时应在其中加入消泡剂。4 解决混凝土外部不利因素的方法

4.1混凝土的供应必须保证混凝土泵能连续工作,泵送间隙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泵送时,受料斗内应保证有足够的混凝土,防止吸入空气形成阻塞。泵管安装宜直,转弯宜缓,接头要严密,防止漏气、阻塞,泵送前应用适量的水泥砂浆润滑管道。如有堵泵塞管应及时组织力量排除,此期间备用混凝土吊斗,用塔吊吊装保持混凝土浇捣的连续性,并要保证每层混凝土浇注厚度不大于50cm。

4.2泵送操作人员由公司委派,并应进行严格培训,取得劳动局颁发的合格证后方准上岗操作。

4.3泵送前应检查泵机的转向阀门是否密封良好,其间隙应保持在允许范围内,使水泥浆的回流降低到最低限度。当检查发现偏差时,应用耐磨焊条进行补焊。

4.4泵送前。先开机用水湿润整个管道,而后送人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使输送管道壁处于充分润湿状态,再开始泵送混凝土。

4.5选择使用优质的脱模剂。

4.6在具体施工中,通过比较发现用尿醛树脂压制而成的竹、木模板成型的混凝土面层显著好于钢模板,所以在有条件情况下,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要尽可能的采用尿醛树脂压制的竹、木模板。

4.7复振是预防混凝土结构面层蜂窝麻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每一层结构的柱、梁、板混凝土,由西到东,一次连续浇捣,布料水平管随浇随拆。

通过在具体作业中坚持“三级监理、五步到位的”质量控制标准,对混凝土作业进行全方位控制,提早预防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现象。

5 蜂窝、麻面的处理

5.1 蜂窝的处理

5.1.1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和铁锈清洗干净,再用1:2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剔除,清理干净,用高一级的豆石混凝土捣实,并认真养护。

5.1.2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用1:2~1:2.5水泥砂浆拍入小孔修补抹平;大蜂窝,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颗粒剔除,并剔成喇叭口,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透,再用高一级豆石混凝土捣实后认真养护。

5.1.3孔洞处理需要与设计单位共同研究制定补强方案,然后按批准后的方案进行处理。在处理梁中孔洞时,应在梁底用支撑支牢,然后再将孔洞处的不密实的混凝土凿掉,要凿成斜形(外口向上),以便浇筑混凝土。用清水冲刷干净,并保持湿润72h,然后用高一等级的微膨胀豆石混凝土浇筑、捣实后,认真养护。有时因孔洞大需支模板后才浇筑混凝土。

5.2麻面的处理

5.2.1麻面部位用钢丝刷加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浆或1:2~1:2.5水泥砂浆抹平,达到外观平整顺畅。

6 结束语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虽然蜂窝、麻面是我们每一个建筑人都经常提到的质量通病,并且感到非常头痛的事情。只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每一个细节,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正确选用材料、设备、配合比、外加剂,对操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技術层层把关,尽量将质量通病控制在最低范围。

【参考文献】

[1]2010-09-17出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2]GB/T10-95《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3]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4]GB 50119-200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等

猜你喜欢
处理预防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桥梁软土基础处理应用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