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牌发展及实施策略

2012-10-18 08:58袁瑞英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名牌河南河南省

袁瑞英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名牌是质量的凝聚,是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实力的具体表现[1]。名牌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区域经济从中国名牌做起。“河南产品获得国家、省级名牌产品称号后,产量、销售收入、经济效益每年大都以20%~30%速度增长,有的甚至成倍增长,成为河南工业的领跑者。”省质监局有关人士分析称。省质监局的有关资料显示,仅占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2.39%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主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和出口额却分别占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2.2%、18.78%、77.2%,对河南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9.37%,拉动河南工业总产值增长3.2个百分点。

一、河南省名牌的发展

河南省名牌发展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河南传统名牌在封建社会孕育产生并缓慢发展,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生产力低,加之统治者采取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名牌发展呈现过程缓慢、历时长、数量少、区域性强、影响力小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河南名牌开始复苏。从1989年中国开始认定“中国驰名商标”,到2007年,19年里河南省只有24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而在之后的3年半中,则有48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表1 河南中国驰名商标年度统计

从“中国驰名商标年度统计”(见表1)结果看,1978~2006年,河南名牌的发展呈现加速趋势。但又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8年这20年间,官方认定的河南名牌为零。这一时期正是“中部塌陷”的量变过程。名牌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滞后有相同的原因。首先是河南开放滞后,从而失去了发展先机;其次是国家对河南缺乏倾斜政策,河南成为“政策洼地”;最后是河南的人们解放思想不够,没有抓住应有的机遇和相应的政策。

第二阶段从1999年到2003年,名牌出现零的突破,但数量少、比重低。“中国驰名商标”9件占同期全国驰名商标总量的2.8%。同时,名牌发展呈现不连贯,5年间有3个年度中国驰名商标认定为零,反映出名牌发展工作的盲目、偶然和无计划性。这一时期正是“中部塌陷”的形成阶段,是宿因最终表达的恶果。

第三阶段从2004年到2010年,“中国驰名商标”52件,年均7.43件,1999~2003年年均为1.8件。与自身比有了较大进步,且发展具有了连贯性。这与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一定关系。同时,反映地方政府及业界开始高度重视名牌发展战略。但与全国比距离进一步拉大,统计显示,这一阶段,河南省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共52件,占同期全国驰名商标总量的2.4%,低于前一阶段的2.8%。

综观河南省名牌发展演化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以下问题。第一,名牌的发展演化受外部环境的制约,特别是当外部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发生变化时,名牌的发展进程将随之变化。第二,名牌的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不能持久稳步演进。第三,总体发展缓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河南省名牌发展分析

1.名牌发展与发达省份相比有很大差距。

河南省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在全国排名第12位(见表2)。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包括港澳台的34个地区共有2577个驰名商标(澳门为0),平均75.79个,河南省为59个,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绝对数量上来看,我省中国驰名商标数量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仅是浙江省的13.5%。

表2 全国中国驰名商标统计

2.名牌在省内分布很不平衡。

截止到2010年底,河南省中国驰名商标总数为59个,河南18个省辖市平均每个省辖市大约占3.28个。无论在总数或平均数上看都是相对比较少的,而且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比较大,分布极不平衡。数据显示超过平均数的省辖市只有7个,占省辖市总数的39%。而且,超过平均数的7个省辖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4个,占河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75%,低于平均数的11个省辖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只有15个,仅占河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25%。居前三名的省辖市是郑州、漯河和新乡,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分别是12个、6个和6个,目前仍有三门峡、安阳、商丘和济源4个省辖市没有中国驰名商标,占省辖市总数的22%。

表3 河南省各省辖市中国驰名商标统计省辖市

3.优势产业名牌的积聚程度还不太高。

名牌的龙头带动作用会在一个区域形成产业链,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当产业集群上升到品牌的层面后,就形成了区位品牌。区位品牌通过类似于“产地名+产品+特性”的格式,为某个地域的特定产品给予定性,并使这一定性受到广泛认可。由此可见,中国名牌的分布密度与相关产业在某一区域的集聚呈正向关联。

河南省具有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据统计,连续多年,河南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油料、水果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肉类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奶类、水产品均处在全国前列。尽管如此,河南与其他省份相比优势产业的名牌积聚程度不十分突出。以河南优势产业食品加工业为例,在目前有效的中国名牌产品中,河南拥有包括“金星”啤酒,“金苑”、“神象”面粉,“三全”、“科迪”汤圆,“思念”水饺,“莲花”味精,“双汇”、“众品”低温肉制品,“双汇”、“邦杰”火腿肠等 12 个,占所有食品类中国名牌产品的近20%。而在佛山一市,建筑陶瓷产品的中国名牌就有7个,占本类别所有中国名牌的70%;在重庆,摩托车产品的中国名牌就有4个,占本类别所有中国名牌的66.7%;在泉州,旅游鞋产品的中国名牌就有4个,同样占本类别所有中国名牌的66.7%;在台州,工业缝纫机产品的中国名牌就有3个,占本类别所有中国名牌的60%;在温州,低压电器产品的中国名牌就有5个,占本类别所有中国名牌的62.5%。

表4 河南省各地市中国驰名商标统计表

三、河南省名牌发展策略

1.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名牌成长环境。

实施名牌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发展名牌事业的主体是企业,但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各级政府的引导、扶持、规范和服务尤为重要。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快职能转变步伐,积极推动名牌战略的实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一是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名牌是企业创造的,是消费者用钱买出来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因此,应把政府的职能定位在宏观管理,积极引导、主动帮扶和周到服务上。各有关政府部门应当齐抓共管,同心协力,立足在制定政策、搞好经济环境建设,提供经济信息,为企业帮困解难等方面为企业建设一个创造名牌的良好环境[2]。二是修订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产品特色明显的具体实施方案。寻找前景广阔,高成长性的朝阳产业,集中力量创造名牌。三是坚持抓大放小,加强扶持引导。对重点名牌产品,要以资本为纽带,以名牌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在税收、资金、技改、人才、外贸、宣传等方面给予倾斜,把各种资源优势集中配置到优势品牌和优势企业上去,以提高优势企业、优势品牌、优势产品的生产能力。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品牌策略,树立牢固的名牌意识[3]。名牌意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市场意识、信誉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宣传意识、革新意识和保护意识等内容。没有正确的名牌意识,如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认识不足,缺乏以质量求生存的危机感,就不可能创出名牌产品。各企业要认识到创名牌产品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和广大员工的协调一致,齐心协力,向着名牌产品这个目标奋进。在创名牌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要循序渐进,练好内功,不断积累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增强发展实力。要建立起主动争创名牌的内在机制,注重研究市场,积极开发新产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高度重视品牌策略,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创造出名牌产品。

3.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名牌协调发展。

数据分析表明,河南名牌在各地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态势,河南省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名牌数量累积速度远远大于其他地区,其他地区则发展滞后,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见表3)。因此,河南名牌战略的实施必须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订促强扶弱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首先,要实行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内名牌均衡发展。针对各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将会加剧的状况,必须实行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但区域经济不能坚持平衡发展,也就是说,在发展的政策、发展的空间上,不能均匀用力,而应当有所区别,有所侧重[4]。应当在政策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发展,形成若干个经济增长极,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发展。河南省理当加快发展,走在全省经济乃至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前列。对于发展步伐严重滞后地区,除了自身努力之外,政府应当在资金上、项目上加大投入,重点在发展的基础条件上增加投资。其次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势产业的名牌集聚效应。各区域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跳跃式发展。黄淮地区等经济区可通过借助外部资源和先进技术,结合本地资源,选准发展突破口,形成各自鲜明的产业特色,实现产业的跨越式、跳跃式发展。豫北地区应加快资源型工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天然气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主导产业。豫西豫西南地区应着重发展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等主导产业。

[1]徐建锁,赵光南.基于知识经济的企业名牌战略理论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徐建锁,赵光南.河南省企业名牌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活力,2008(1).

[3]李建峰,雷亚珍.试论加强企业名牌战略的实施与管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

[4]杨柏松.河南省名牌战略实施优势及侧重点——兼论中部崛起的商标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6(3).

猜你喜欢
名牌河南河南省
撕名牌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企业名牌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