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艳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黄山245041)
低碳经济理念在国外旅游业中的应用早就开始,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自然旅游、可替代旅游等新型旅游模式,其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旅游活动管理等方面都体现了低碳经济的思想。
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必由之路[1]。“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的“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牵引作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则将人们对碳排放的关注程度推向了高潮,同年8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标志着低碳经济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的确立。
如果说低碳经济是人类的未来,低碳旅游则是旅游的未来[2]。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新目标。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3],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4]。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黄山市旅游业已经取得了跨越式大发展。然而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由于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也日益严重,无疑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故黄山市旅游经济要想取得长远发展,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模式必然是最佳途径。发展低碳旅游,无疑是加快将黄山市建设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必然选择。
旅游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5]。早在2008年召开的全国旅游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同志就指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产业,深化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6]。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46 44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7%,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6]。
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关联度高、依附性强的综合性产业,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低碳旅游”和推进旅游节能减排的要求和硬性的目标,并首次将旅游行业这一“低碳”型行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它是一种典型“无烟工业”,几乎不存在工业化垃圾,不仅占用资源少,很多资源可以永续利用,而且在这样的窗口性质行业进行低碳模式的宣传和推广,利于低碳经济理念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影响扩大。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以各种减少碳排放的技术为亮点,低碳世博自然而然带动了相关技术研发、创新及生产的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旅游业也由于空中飞行、住宿等环节成为大量碳排放的产业。所以,做好旅游业自身的低碳化发展,使其成为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游,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7],对于整个经济系统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化起着沟通、协调、支持和促进的作用。
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黄山市第三产业在安徽省地方经济中所占比例最大,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服务业主导型的地区[8]。根据黄山市统计局逐年发布的2006—2011年《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所列的全市旅游总收入和全市GDP水平,以旅游收入与GDP的比值具体量化旅游业对GDP的贡献值,见表1(单位:亿元)。
很明显,从2006年至2011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45.01%显著提高,达到66.26%。可见,黄山市经济的稳步增长是建立在旅游业的巨大贡献基础上的。
若进一步从经济学的角度定量分析,可以通过采用产业的相对变化量与国民经济相对变化量之比来构建弹性系数E,并以E反映出产业的发展和萎缩过程。如果该产业的增长速度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即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处于增长阶段;如果该产业的增长速度等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即弹性系数等于1),说明该产业与国民经济处于同步增长阶段;如果该产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即弹性系数小于1),说明该产业呈萎缩趋势[15]。
表1 黄山市近六年旅游总收入和全市GDPTable1 Total revenue from tourism and GDP in huangshan City of the last 6 years
表2中数据引用了《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所列的全市旅游总收入增幅和全市GDP增幅。
表2 黄山市近六年旅游总收入增幅和全市GDP增幅Table2 The percentage change of total revenue from tourism and GDP in Huangshan City of the last6 years
当E2006=2.863,说明了2006年黄山市GDP每增长1%,全市旅游收入就会增长2.863%;当E2007=2.311,说明了2007年黄山市GDP每增长1%,全市旅游收入就会增长2.311%;当E2011=1.936,说明了2011年黄山市GDP每增长1%,全市旅游收入就会增长1.936%,很明显,从近六年的弹性系数来看,黄山市GDP每增长1%,全市旅游收入增长均超过1%,这充分体现了黄山市旅游业的增长速度相比于黄山市整体经济增长要快,一直处于增长阶段。显然,旅游经济已成为黄山市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16]。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黄山市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黄山市地处安徽省南部,自秦置新安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的大气和地表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一类标准,已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称号。黄山是一个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这三项桂冠的世界风景名胜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自然风景的先天优势为黄山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这种优势却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诸如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等偶发性事件都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而历经岁月沉淀的黄山市所拥有的徽文化资源却可以大大弥补甚至超越自然资源为黄山市旅游业所带来的成就。徽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徽学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显学之一,齐名于藏学和敦煌学,因此徽文化是特色卓著的地域文化。它不同于安徽文化,是指古徽州六县的土地所承载的、由六县历代先贤和人民群众共同缔造的文化,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内容都及其丰富,比如徽派建筑、新安理学、徽剧、新安医学、徽菜、徽州画派、篆刻、盆景、文房四宝、方言、风俗等等[17]。如徽文化代表的黟县的西递村和宏村2000年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本身所拥有学术性、可继承性、可扩展性、地域性和发展性等特征是自然资源所无法媲美的,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文化享受往往比自然资源的简单观光更记忆深刻。若以“徽文化”为主题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将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无疑有助于向世界推介并传承徽文化,更重要的是文化之旅将大大减少对外界环境的碳排放,最小化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成就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完全顺应低碳模式。
也就是说,将低碳经济理论与黄山市重要支撑产业——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发展黄山市旅游业的低碳模式,将有利于黄山市旅游业的“发展、协调和持续”,有利于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带动黄山市整体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早在1987年黄山风景区率先在全国实行景点封闭轮休,开展生态综合整治,促进植被、生态的自然恢复,较大程度缓解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大量游客活动之间的矛盾,较好地补偿了碳排放[18]。不少景区酒店比如北海狮林大酒店引进了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从空气、阳光中收集热能,制等量热水用电量仅是传统方式的25%左右[19]。2010年6月开始黄山区旅游景区逐步实行手机二维码门票,游客购买电子门票,不用跑路、不用排队,这种绿色、低碳的旅游方式一经推出,便受到自助游客的喜爱[20]。黄山风景区今年年初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并顺利通过“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初审[21]。此次成功入选实验区,无疑肯定了黄山市这些年来在旅游业发展中长期以来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倡导,在实践中对低碳旅游模式的积极探索。
虽然黄山市在旅游业低碳模式上取得不少有益的实践及经验,但要走低碳之路,仍然有不少瓶颈,认为最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2.1 旅游业低碳模式会引起经济的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的矛盾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一直为经济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经济增长关注的是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的数量问题,倾向于短期的既得利益。经济发展关注的是伴随GNP/GDP的增长而同时发生的经济结构、制度和环境等社会经济多方面的改善,倾向于长期的质的飞跃。经济发展不同于增长,“有增长无发展”是不合理的,但发展必须以增长为基础。旅游业低碳模式的倡导和实践将不可避免引起和加剧经济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间的矛盾。
离黄山市政府所在地最近的所辖区徽州区岩寺镇是知名的化工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众多,化工企业为政府创造了可观的税收收入,也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收入,但是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影响了岩寺及其周围地区旅游业的健康长期发展,与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原则直接背离。如果为了黄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化工企业的存在无疑是定时炸弹,然而一旦企业撤离,收入短期内必定减少。
出行阶段也是旅游过程之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私家汽车,私家车出行的自由为很多自助驴友所推崇。然而,私家车的剧增不仅仅是造成交通拥堵,甚至带来出行的更不方便,更甚的是大量汽车尾气排放加剧了大气污染和全球变暖的趋势。但是汽车产业的发展及由此引致的各种消费毋庸置疑也是GDP的重要构成部分。
2.2.2 旅游业低碳模式的实践、宣传及意识不够全面和深入
与低碳旅游理念相比,生态旅游理念在黄山市目前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无论从旅游全环节、宣传的地区分布、对象来说,旅游业低碳模式的实践、宣传和意识都不够全面和深入。第一,旅游过程简单的解释为游客离开居住地前往旅游目的地,然后再回到居住地。在这期间“低碳旅游”的理念只贯彻到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游玩的这一部分,但是在旅游过程其他一些部分,“低碳”的理念贯彻是不够彻底的,甚至是没有。第二,很多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认为只要把风景区的“低碳”做好,就能代表整个黄山市的碳排放量的有效减少。所以,目前黄山市的“低碳旅游”实践几乎都是在风景区进行的,而在非风景区中,鲜见“低碳”的印迹。第三,黄山市宣传“低碳旅游”几乎都是面向外地的游客,却忽略了对本地市民的低碳理念的宣传。而且由于宣传的不够全面和深入,低碳旅游的倡导甚至引起部分公众的误解,认为低碳就是要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力行节俭,“节俭”是把双刃剑,有利于未来消费但也会牺牲当前生活质量,要想改变这种误解,无疑要对公众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革命。第四,“低碳”是一个比较新潮的词语,大部分游客只是大致了解其字面意思,但却不了解其内在的真正的涵义,意识决定了行为,没有意识,也很难在行动上付诸实践。
2.2.3 旅游业低碳模式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和技术限制
资金和技术的瓶颈不仅仅是黄山市的旅游业在发展低碳模式上存在的障碍,这是我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实践低碳都要面临的难题。低碳旅游的顺利推行和发展需要包括高耗能转向低耗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系列低碳技术作为支撑体系,但我国目前整体科技投入较少,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尚不足1.5%,与世界领先国家3%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低碳技术水平整体较低,不可避免会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我国科技体制长期脱离市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性行业的低碳技术的创新严重不足,并且低碳技术的成果转化应用也存在较大问题。而在国际低碳技术市场上垄断盛行,先进技术的引进困难[22],低碳模式发展的道路充满了重重困难。
黄山市矿产、能源资源短缺,发展第一、二产业没有优势,从上述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旅游业是其支柱产业,如果旅游业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模式,无疑是种短期行为。旅游业的发展支配了黄山市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低碳模式的旅游业发展之路则会主导黄山市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的实践必须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必须依靠政府、旅游市场卖方和旅游市场买方这三个旅游主体相互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认清黄山市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共同努力使碳的排放量得到有效的减少,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作为政策制定者及执行者的政府部门要将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和消费模式”[23]的目标任务切实开展履行。
第二,政府在招商引资时要坚持低碳原则,杜绝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进驻市区,绝不能以短期利益牺牲环境,为旅游业所需的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得以延续。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组织领导功能的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安徽省内外的科研机构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为搭建企业与科研机构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积极鼓励相关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清洁能源、自然碳汇等关键低碳技术的研发。
第四,政府应根据不同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碳排放量标准,并据此通过制定具体的奖惩措施以形成对相关旅游企业能否自觉并有效履行低碳环保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激励手段。
第五,各级相关部门应该切实加强低碳理念的教育及宣传力度,对象不仅仅是针对旅游者,旅游管理者乃至全民,使公众普遍具有自主贯彻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意识,为黄山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人的主观能动。
旅游产品的买卖双方是构成旅游市场的主体。在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和劳务可以完成使用价值和价值在买卖双方之间的转换。
第一,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主要经营者要利用“徽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徽文化”的底蕴,加强对“徽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潜能的开发,精心打造独特“徽文化”的旅游文化品牌,形成“徽文化”精品之旅。加大对低碳环保路线的开发,并切实做好低碳宣传,引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低碳排放。
第二,旅游景点、酒店、饮食、购物以及娱乐的旅游过程中产品的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自身的短期收益,应从全社会大局出发,充分依托安徽省内外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入低碳相关技术融入到旅游的各环节中,以便在长期利于成本的降低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加大对当地资源及产品的利用,使旅游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尽可能的减少。
第三,旅游者应积极了解低碳旅游内涵,从交通工具、旅游目的地、住宿、饮食、购物以及娱乐等各环节主动约束自身行为,通过采用碳排放量低的交通方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耗用、自觉爱护环境、购买当地纪念品等细节方面避免浪费,为低碳做出应有的贡献。
[1]鲍健强,苗阳.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EB/OL].2010-08-26,http://www.qstheory.cn/tbzt/jkjjfzfszb/fxpl/xzsd/201008/t20100826_44749.htm.
[2]魏小安.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9-11-30(2).
[3]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6-157.
[4]江丽芳,王晓云.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10(18):128-129.
[5]百 度 百 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8425.htm#sub 48425.
[6]李劲松.浅析旅游业在30年中的定位与功能[J].当代经济,2008(12):94-95.
[7]富筱琦.时尚出游少制造一点“碳”[N].华商报,2009-07-15(6).
[8]方亮.安徽省产业结构横向对比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1(6):92-95.
[9]黄山市统计局.2009-01-04,http://www.huangshan.gov.cn/News/NewsDetails.Aspx?ArticleId=21637.
[10]黄山市统计局.2009-01-04,http://www.huangshan.gov.cn/News/NewsDetails.Aspx?ArticleId=21635.
[11]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da74bc84ec3a87c 24028c47e.html.
[12]黄山市统计局.2010-08-12,http://www.huangshan.gov.cn/News/NewsDetails.Aspx?ArticleId=32333.
[13]黄山市统计局.2011-02-12,http://www.huangshan.gov.cn/News/NewsDetails.Aspx?ArticleId=34598.
[14]宋国权.2011政府工作报告[R/OL],2012-02-16,http://zw.huangshan.gov.cn/Index/TitleView.Aspx?ClassCode=0601&UnitCode=JA000&Id=101657.
[15]姚俐,江成顺.关于“基本弹性系数函数”的数学阐释[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5):157-161.
[16]黄 山 市 旅 委.2010-04-16,http://www.hsszx.gov.cn/E_ReadNews.asp?newsID=559.
[17]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93347.htm l?wtp=tt#sub269487.
[18]黄山发展“低碳旅游”,率先实行景点封闭轮休[EB/OL].2010-08-26,http://123.234.227.107:8080/gzschool/upload/1107483943.doc.
[19]环保没有终点——黄山建“低碳旅游示范景区”2010-10-11,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201010/t201010 11_2030625.html.
[20]黄山区6家旅游景区推广“低碳门票”[EB/OL].2010-09-07,http://info.lvmama.com/Guide/guonei/gonglue/2010/0907/256418.html.
[21]黄山入选首批“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并顺利通过“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初审[EB/OL].2011-01-07,http://www.huangshan.gov.cn/News/NewsDetails.Aspx?ArticleId=34008).
[22]毕军.后危机时代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18-22.
[23]宋国权.政府工作报告[R/OL].2011-02-12,http://news.huangshan.gov.cn/hslh2011/news.asp?ArticleID=26094&classid=884&parentid=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