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绿色基础设施”的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2012-10-15 05:38李晨
绿色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道绿地

李晨

(同济大学 建 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1 绿色基础设施

1.1 绿色基础设施的提出

近年来,景观学的研究前沿绿色基础设施的提出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如同公路、下水道、公用设施等“灰色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监狱等“社会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对社会持续发展也起到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来源于两个重要目的:即为了人民的利益将公园与绿地连接起来;将自然区连接起来,以利于生物多样性,避免生境分化。

1999年的美国保护基金会与农业部森林管理局联合组建的工作组给绿色基础设施下的定义为:绿色基础设施是国家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即水道、湿地、林地、野生动物生境及其他自然区,绿色通道、公园及其他保护区,种植场、牧场和森林,以及维系天然物种、维护空气和水资源并对美国社区的人居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所贡献的荒野及其他空地的互通网络。

“绿色基础设施”这一概念是针对孤岛状绿地模式的想法进行的一种理念上的推进和强化。其比较准确的定义是指: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自然场所,如作为栖息地、净水源、迁徙通道,它们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

在此概念推动下的实践,力求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寻求以人为主的城市建设模式和以自然为主的局部保护模式二者有机融合的建设模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

1.2 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概念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大多始于绿道体系,强调的是绿地的连接性。比较微观地说,它可以指代具体的相关工程设施或绿地的斑块、廊道,如洪泛控制体系,水资源净化设施,或一片次生林,甚至一棵树、绿色屋顶。在没有具体指代的情况下,它强调的是整体的连接性,也就是绿色网络的相互连接。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通常分为3类区域,包括核心区、连接区和小型场地;其外部还可能会有不同层级的缓冲区。其中核心区是指大片的自然区域,但其规模也随着不同层级有所变化。核心区提供大型、较少受外界干扰的自然生境,连接区则提供必要的生态廊道,也称廊道区,而小型场地则兼具小生境和游憩场所的功能。

绿色基础设施包含各种天然和得到恢复的生态系统和景观要素,它们构成一个即有“网络中心”又有“链接环节”的网络系统。网络中心和链接环节的规模、功能和物主是变化的。

(1)交换中心(hubs)。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固着点,是一些核心区域的汇总,这些核心区域可为乡土的植物和动物提供空间,并为穿过系统的野生生命、人和生态过程提供起点和终点,包括各种城市开敞空间和绿色区域。

(2)链接(links)。是将系统联系在一起的连接环节,这些环节是维持至关重要的生态过程和物种多样性的关键。

(3)通道(corridors)。将核心区域联系在一起的通道,能够让动物在这些区域间运动,让种子和花粉通过通道而传送。

(4)绿道(greenways)。是一些有着自然的土地、植物和水景的开敞空间性质的通道,这些受到管理的土地和水景,用于保护自然资源,提升其价值。沿着道路的溪岸,能够提供更多的吸收雨水的界面,减少市政排水设施的压力。绿道中的树木减缓了水流,在地表流水进入溪流和排水管之前净化了水质,绿道还为人们旅游和健身提供场地。

(5)雨水花园(raingardens)。是一种人造的低地,当作一种景观工具,以提升水质,减少强降水的影响。雨水花园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形成一个“生物保留区域”,使雨水能够被过滤,并被土壤缓慢地吸收。

(6)湿地保护和恢复(wetlands restoration)。除了吸收和减缓降水,改善水质,湿地提供了宝贵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娱乐机会,湿地保护至关重要(图1)。

图1 湿地的意象

(7)树林(trees)。除了绿化的基本价值,树木防护林能够减少住宅供暖和冷却成本的10%~50%。与下水道等基础设施不同的是,当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树木的欣赏价值和维护成本很低。

(8)绿色屋顶(green roofs)。在房屋的顶面种植植物和草坪,取决于降水强度和土壤厚度,绿色屋顶能够吸收15%~90%的降水,这对于雨水管理有积极的意义,并可减少潜在的雨水带来的污染,绿色屋顶也能减少建筑的能耗。

(9)洼地(swales)。是天然或人工形成的低洼地,可以容留和处理降水时的地表水。与传统的暴雨管理设施相比,洼地有很多的优点,包括减弱峰流、移除污染物、促进雨水的过滤、造价低等。

(10)渗透铺装(porous Pavement)。减少非渗透区域,补充地下水,改善水质,减少对雨水收集池的需要。

(11)乡土景观(native landscaping)。乡土景观可以吸引各种鸟类、蝴蝶和其他动物,保持生物多样性。一旦被建立,乡土景观中的乡土植物不需要肥料、除草剂、农药、甚至灌溉,这些都有利于环境,且维护费用低。

1.3 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立足促进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样性的未来发展,以帮助保护和恢复具有自然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丰富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天然地貌过程,净化空气和水,增加休闲机会,改善健康状况等。

2 绿地系统规划相关诉求

在中国,作为城市规划一个方面的绿地系统规划,是进行得最长期也是具备程序化的绿地规划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及其物种在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它的主要特点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协调,具有法律效应。

2.1 缺乏对市域层面绿地的分类

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把城市绿地分为5类,其中除建成区外,市域范围内的城市绿地统一划分为其它绿地(G5)。这个分类缺乏市域层面的分类,难以确保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健全地发展。《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也影响在更新绿地系统规划规范时,应将城市和市域范围内的绿地一体化、系统化考虑。

2.2 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以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土地资源的营养、承载力为条件,以转化和固定太阳能为动力,通过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食物链(网),实现城市自然物流、能源的循环,为城市注入供氧、调温调湿、滞尘吸污、杀菌、减噪、固土保水、净化水体、回充地下水、降解废弃物、治理病虫害等生态环境功能。在此不仅需要绿色植物的发展,还包括动物、微生物、无机环境在内的整个自然环境结构及其生态还原功能的发展。

2.3 经济要求制约绿地发展

绿地系统受到城市用地制约、土地市场冲击及人工干扰问题的高度胁迫。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绿地预留在新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受到城市土地利用的限制而寸步难行,绿色空间受到挤压而变窄、破损、断裂甚至消失。绿色网络的连接性遭到威胁,即使存在绿色廊道,也往往由于狭窄和缺裂而不能发挥绿色功能和效应。而另一方面城市绿地建设受经济代价的困扰,绿化过分依赖人工维护又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压力。

3 绿色基础设施与绿地系统规划比较分析

在对两者从基本概念和特点上分别进行阐述之后,可以对其进行比较。在规划设计的前提方面:绿色基础设施是基于生态分析的;而绿地系统规划则是基于功能需求。在规划目的上,绿色基础设施以其生态目标实现为保障,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赢;而绿地系统在规划目标上兼具生态、生产、社会、文化等功能于一体,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两者包括的内容在同一尺度层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如绿地的功能和类型上有重复的地方,而绿色基础设施又比绿地系统较为关注生态技术。

绿色基础设施是国外引进较新的概念,在国外已有对其进行的专门的规划和实践,但要在中国进行实施,从政策认可到程序实行,无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将其概念融入现有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则是寻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实现其生态目标的载体。

它们二者在实现的过程中具有相互扶持性,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给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生态层面的思路和技术支持,而绿地系统规划给绿色基础设施在中国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有依据的平台和绿地资源。

4 融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的绿地系统规划

4.1 完善规划前期评价中的生态要素部分

绿地系统的规划的前期评估,大多是针对现有绿地的调查,主要是根据其在城市绿地中的功能进行的分类,而缺乏更多生态要素方面的分析评价。在绿色基础设施中采用GIS等技术进行的生态评价,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有借鉴作用。利用GIS方法,在确定功能和评价因子时考虑到多种景观和生态过程,评价其在生态适宜性上应承载的功能。

4.2 完善绿地系统规划中绿地类型分类建设

扩大城市绿地系统内涵,规划中将市域层面的绿地也包括进去,其分类可以参考将绿色基础设施中的一些生态专属绿地细分成小类,如湿地、林地、种植场、牧场等(表1)。

表1 现行城市绿地分类

4.3 城乡结合绿化网络的构建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网络原理,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时,从整个市域范围考虑,确定绿地系统中能够担当绿色基础设施中核心区、连接区和小型场地的绿地,尤其重视连接区的保留,才能充分实现将城市中一个个孤立的绿岛联系起来。针对3个要素各自的特点,在绿地建设引导中,强调其应有的生态化建设措施,以实现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效应。

4.3.1 核心区

各类公园绿地及其它绿地中风景区等市域范围内的大片绿地。公园除了满足人们游憩和娱乐等功能外,更需要创造复合的生境类型,促进绿地群落的自然化、生态化和实用化,给人提供多样化的游览体验,并成为动植物栖息、繁衍的庇护空间,成为城市自然保护的主要场所之一。

4.3.2 连接区:绿道建设

用于连接的绿道等绿色基础设施,可以基于绿地系统规划中的道路附属绿地等绿地类型平台上给予实施,构成综合型绿道网络系统,绿道须融入城市环境,并考虑人的需要。Turner提出城市绿道应是由公园道(parkway)、蓝道(blueway)、铺装道(paveway)、商业道(glazeway)、生态道(ecoway)、自行车道(cycleway)、乡村道(contryway)和空中道(skyway)构成的绿道网络系统。

城市的道路是不是越宽越好,也是一个在交通规划界广泛讨论的问题,如能结合绿道的概念,在土地利用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时,给绿道建设留足空间,就能建设更适合人们行走和保护生态过程的绿色廊道空间。绿道应是兼具生态功能、景观效益、社会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4.3.3 连接区:水体

能起到更好的生态连接作用的绿地类型应该是水体、河流等生态廊道,所以在城市河流及其周边绿地的规划建设上,更应强调其生态功能的保护及恢复。

4.4 完善绿地系统的生态还原功能

城市绿地生态还原功能的需求,正可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廊道连通及地下水回复等技术措施,来实现城市绿地水源涵养、空气净化、改善小气候、减少粉尘噪声污染的功能。

道路绿化尽量改变树种单一、排列整齐的模式,追求绿色空间的层次性和群落,为生物多样性创造适宜的生境和通道。宽阔的绿带,尤其是山脊和河流廊道绿带是空气的重要通道,能导引城外空气,有助于排除城市系统中的污染物,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林带在吸收尘埃和减少污染上特别有效,作为减轻大气污染的一种手段,推荐建造路边带状林地。

在绿色基础设施中,对于城市暴雨管理、水体自然净化及地下水回收等,有多种实现方法,诸如雨水花园、洼地、渗透铺装等设施,在绿地设计时给予充分运用,能对城市绿地的生态功用产生良好效果。绿色基础设施的各项功能技术可以分侧重点附着于各类城市绿地类型的绿地建设中。

4.5 绿色基础设施支撑绿地建设的经济效益

绿色基础设施中,很多具有节省建筑耗能的功能,如绿色屋顶、树木防护林;还有一些是缓解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压力、生态化处理水资源和地下水回收的,如湿地、洼地;以及经济实惠又需要较少维护管理的乡土树种的使用等。而在形成一个自循环的较为稳定的生态群落之后,其维护成本很低,经济效益远远优于要进行高价维护的草坪。

4.6 城市绿化水平评价指标的完善

仅仅凭借绿地系统评价三大指标来判断城市绿化水平,已是不太够,缺乏了生态要素及生态系统方面的一些评价,不能使城市绿地系统更好的实现生态功能。通过参照绿色基础设施实施的办法,还应该考虑绿地建设的质量因素和生态功能上的评判标准:包括绿地景观的多样化、绿地系统的连续性、绿地廊道的宽度与连通性、绿量等,以及绿地类型及实现的诸如雨水管理等生态目标效果评价。

5 结语

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尽管在国外的相关实践中已经形成规模,并形成有效的评价和管理体制,但在我国尚属概念引入阶段,即使有小尺度相关绿地设计的运用,如屋顶花园、绿道建设等,但未在整个城乡绿化形成结构上的网络体系,其绿色基础设施的功用也尚未完全实现。因此,希望通过对绿色基础设施用于我国现行的绿地系统规划框架中,进行的一些思考和讨论,引出绿色基础设施、绿道体系、绿地系统等一系列城乡绿色空间规划的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相信将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生态世界。

[1]李开然.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理论及实践[J].中国园林,2009(10):70~71.

[2]姜允芳,刘滨谊,刘 颂,等.国外市域绿地系统分类研究的述评[J].城市规划学刊,2007(6):33~34.

[3]吴人韦.支持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0(4):271~272.

[4]张秋明.绿色基础设施[J].国土资源情报,2004(7):68~69.

[5]张红卫,夏海山,魏 民.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指导“绿色城市”建设[J].中国园林,2009(9):124~126.

[6]朱 强,刘海龙.绿色通道规划研究进展评述[J].城市问题,2006(5):57~58.

[7]张庆费.城市绿色网络及其构建框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1~3.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绿道绿地
基于长时序Landsat数据的城市绿地定量遥感监测研究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基于LID的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特征分析及措施设计
国外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走进绿地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