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获取热潮下大学图书馆功能的新定位

2012-10-13 06:22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期刊大学图书馆

陈 群

(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福建 漳州 363000)

1 汹涌的开放获取热潮

1.1 开放获取的新步伐

开放获取计划(BOAI)是由开放社会研究所(OSI)于2001年12月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提出来的,并于次年2月24日正式公布了《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此项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将科研成果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供所有用户免费获取,它号召世界各国为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高科学研究的劳动生产率而携手合作。

自开放获取被提出后,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大型国际会议相继在世界各国举行,如:2005年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科学信息开放获取战略与政策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法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地区)的著名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与国内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管理者共同探讨了科学信息交流面临的威胁、挑战以及政府和机构应采取的政策和策略,以寻求推动开放获取进程的有效途径。2006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机构知识库、e-Science及学术信息交流的未来”国际研讨会,各国专家对开放获取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各自对学术信息交流未来前景的看法,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政府组织的共同努力,寻找到推动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可行办法。最具影响力的当数历经了八届的开放获取柏林系列会议,自2003年2月第一次会议在德国柏林(Berlin)召开以来,此后每年都在世界各地举行,但主要还是在欧洲地区,如2004年5月柏林第二次会议在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召开;2005年10月柏林第三次会议在英国的南安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召开;2006年3月柏林第四次会议在德国的Golm召开;2007年9月柏林第五次会议在意大利的帕多瓦(Padua)召开;2008年11月柏林第六次会议在德国的Düsseldorf召开;2009年12月柏林会议第七次会议在法国的巴黎(Paris)召开;直至2010年10月柏林第八次会议在中国的北京召开,开放获取柏林会议已向亚洲地区跨越了[1],可见,有关开放获取的会议无论从内容、时间、地域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世界各国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及图书馆界都纷纷加入到研究和实施的活动中来,为该运动荐言献策,将开放获取推向了新高潮。

1.2 开放获取的新走向

近年来,随着开放获取的实施机制和支撑机制的不断完善,开放获取逐渐深入人心,相关研究主题越来越广泛、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笔者通过对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远程网)中发表的篇名字段为“开放获取”的全部期刊进行模糊检索,检索出相关研究论文为170篇(检索日期为1980年至2011年3月11日),其中核心期刊文章记录61篇,占所有发表论文的35.9%,并且图书馆系列核心期刊占了17种,其他系列核心期刊占了13种,可见,开放获取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所关注的热点,得到各行各界的高度重视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图表来分析当前开放获取研究论文的脉络走向。

从以上图表可以将5年来发表的开放获取论文做如下三个阶段的分析。

首先,持续发展阶段(2005年至2007年),开放获取的研究论文正式发表是在2005年以后,在随后的两年发表数量都在持续增加,由2005年最初的10篇增加到2007年的30篇,增长了3倍,而核心刊的发表数量也在同比增加,由最初的6篇增加到了12篇,虽涨幅没有普通刊大,但足以看出开放获取已经作为一个新课题被大多数业内人士所关注了,它正经历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其次,徘徊犹豫阶段(2008年),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08年开放获取论文发表篇数比2007年明显降低,但比起2006年还是有所增加,但核心期刊的发表篇数为零,可见,这个时期研究人员对开放获取这一新式模式由最初的热烈关注开始转向冷静思考,对其未来发展持观望态度,开放获取正经历一个徘徊犹豫的发展阶段。

最后,飞跃发展阶段(2009年至2010年),开放获取论文经过2008年的徘徊期后,自2009年后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阶段,论文由2008年的21篇,急剧增加到2010年的55篇,两年内增加了34篇,核心期刊也增加到了24篇,可以看出2010年是开放获取论文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一年,开放获取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正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研究人员重新把重心放在该课题研究上,对开放获取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1.3 开放获取的新发展

随着开放获取的发展,国际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单位和个人都纷纷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2009年7月,已拥有开放获取资源库的国家达45个之多,但全世界排名前400名的学术机构库中,绝大部分分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是主要的代表国家,他们拥有44.5%的开放获取资源库[2],比较有代表性的如:(1)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于1991年8月建立的基于学科开放的电子预印本文献库,目前包含物理学、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四个学科共计17万篇预印本文献,研究者可以按照一定的格式将论文进行排版后,通过E-mail、FTP等方式,按学科类别上传至相应的库中。(2)英国南安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于2002年建立了本校的开放存取仓库,为本校研究人员和学术作品提供开放存取服务,截止到2005年3月,已经有5,000多种书目和全文记录。(3)德国马普学会(Max Planck Society)建立了《Living Reviews in Relativity》和《Living Reviews in Solar Physics》两种开放获取杂志,并与其他机构合作出版了另一种开放获取期刊《Reviews in European Governance》。其他国家如瑞典Lund大学图书馆创建和维护的DOAJ开放存取期刊列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of Toronto libraries)2003年创建的本校开放存取仓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开发的科学技术信息集成系统(简称JSTAGE)。这些国外的开放获取资源库都是优秀的范例,对全球开放获取起着指引作用。我国的开放获取因观念、经费、政策、技术等因素影响发展比较缓慢,但也有几个运作比较成熟的典范,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奇迹文库、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香港科技大学科研成果全文仓储、开放阅读期刊联盟、中国学术会议在线等[3],为推动国际国内开放获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 大学图书馆功能的新定位

2.1 利用人才优势,组织信息收集宣传

在大学图书馆,读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对学术信息资源的需求比较强烈,但他们对信息的把握却很盲目,查询的途径也非常有限,对开放获取的理念更是淡薄,而大学图书馆里拥有专业的学科馆员,他们同时具备专业学科与图书馆学的双重身份,对信息的把握相对比较敏感和准确,并且比较注重学科前沿问题的收集,这对启迪读者具有很大的帮助。

开放获取环境下,读者可以直接越过图书馆到网上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已经失去了自身的功能,而是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由信息提供者转变为信息导航者。这就要求大学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积极提高学科馆员的自身专业素质,时刻关注和把握学科前沿问题,关注开放获取的最新动态,在图书馆网页上提供开放获取期刊的列表和链接,为读者做好导航工作和宣传工作,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需要的学术信息[4]。同时还需要向读者大力宣传开放获取思想,让他们感受到这一全球运动的魅力所在,真正成为开放获取的受益者和参与者。

2.2 利用设施优势,共享开放资源成果

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教学辅助单位,拥有全校最先进的搜索引擎工具、现代通讯工具及教学辅助设施,更需要在开放获取条件下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首先,利用先进的搜索引擎工具,为读者做好期刊征订工作。开放获取的飞速发展影响了期刊的出版,大学图书馆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对数字化图书期刊在信息采集、挑选、组织及揭示方面发挥的作用尤其突出,因此,图书馆应利用先进的搜索引擎工具,对纸质期刊和开放获取期刊进行比较甄别,形成有效的互补,这样既节约成本又可以提高期刊利用率[5]。其次,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向读者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开放获取作为一种新事物,产生的时间还不长,对大部分读者来说还很陌生,大学图书馆更需要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如网络、电话、手机短信及电子屏幕等与读者进行交流,使开放获取观念深入人心,让更多的读者参与进来。最后,利用教学辅助设施,做好学术交流工作。开放获取环境下的学术交流更显得必要,大学图书馆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如大型会议厅、演播厅及展示厅等,这些都可以为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及图书馆情报界等的交流提供必要场所,对提升自身信息需求也是一种很大帮助[6]。

2.3 利用资源优势,创建本校机构典藏

机构典藏库是开放获取模式之一,它是将各高校、各院系、各教研室、各实验室及个体研究者的相关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存储下来,在一个共同的网络平台上发布,同时提供无障碍浏览及检索,使各高校之间、研究机构之间、各院系之间及各研究人员之间形成无限制的学术交流与沟通,促进学术信息的非正式交流[7]。大学图书馆是科学研究资料和成果的收集和存储者,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在创建机构典藏库中占有优势。一方面,可以根据本校学科研究特点及馆藏优势创建一个机构典藏平台,对本校网络开放获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建立相应的超链接来获取更多相关领域的开放获取文献信息、实现资源的快速流通和全面共享;另一方面,代替传统出版商扮演出版者的角色,向校内外的机构和个人提供服务。即在国家相关制度允许的前提下,利用开放存取系统软件协助研究人员在系统中发布作品,并通过同行网络评价的方法对其进行认可,在妥善做好版权管理后,免费开放给校内外读者使用。此外,还应和其他大学图书馆建立联盟关系,在保证馆藏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化的管理模式,使各大高校共享机构典藏库的资源。

2.4 利用技术优势,整合保存信息资源

开放获取数据资源的长期保存是国内外图书馆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图书馆工作的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更需要技术支持。大学图书馆经过十几年自动化书目及特色数据库建设经验的积累,已经拥有一定的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储备,这为开放获取资源的长期保存奠定了基础。但是,要将数字形态存在的开放获取资源长期保存下来则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技术问题:第一,资源的整合技术。网上的开放获取资源往往都是一些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多种类型、分散异构的杂乱信息,使读者很难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进行查找、浏览,图书馆就必须通过遵循一定的原则、规范、标准,购买或研发一种技术,能够把开放获取资源进行融合、类聚、重组,实现资源间的无缝链接,从而形成一个效能更好的数字资源体系[8]。第二,资源的保存技术。图书馆需要增加专门人员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方案、技术管理及技术检测等问题进行研讨,形成统一标准的保存技术策略,并与其他单位或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以形成布局合理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制度。第三,资源的利用技术。图书馆保存开放获取资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供读者使用,使用率越高越能体现自身价值,因此,开放获取资源的网络导航技术、链接全文技术、跨库检索技术、异构库互联技术等都是必须解决的,这样才能给读者一个无限自由的信息访问空间。第四,资源的维护技术。开放获取资源除了进行长期保存外,还需要进行不间断的维护,以保证数据的安全和稳定,这就需要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图书馆必须要有一套软件系统,对数据的更新、利用、保存及发布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数据的更改与丢失,这样才能让资源得到更加长效的保障。

综上所述,开放获取作为一种新型学术交流出版模式,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国际潮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图书馆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应转变观念,开拓新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运动中来,为彰显自身的学术价值和提升社会功能创造必要的条件。

[1]Open Access Portal[EB/OL].[2011-03-1].http://www.open-access.net.cn/.

[2]高原原.开放存取学术资源分布及利用研究[EB/OL].[2010-08-28].http://wenku.baidu.com/view/0cb9f66648d7c1c708a145d8.html.

[3]喜欢图书馆[EB/OL].[2010-11-26].http://likelibrary.blog.163.com/blog/static/528528542010102622322101/.

[4]锅艳玲.“开放获取”环境下图书馆何去何从[J].图书馆学研究,2006(11):97-99.

[5]黄秀琳.图书馆的开放获取及因应之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2):97-99.

[6]陈兴伟,金明生.大学图书馆在高教信息化中的功能定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3-116.

[7]李欣荣.基于“机构典藏”平台的学术交流与传统学术交流的区别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0(7):4-7.

[8]蔡翠盟.浅谈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及其实现技术[J].图书与情报,2009(4):87-90.

猜你喜欢
期刊大学图书馆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期刊问答
图书馆
去图书馆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