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木恒
在伟大的经济变革中,诞生了一批杰出的中国企业家,李庆云是其中的一位。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探路者——李庆云与“环渤海”》一书,记叙了这位中国企业家在国企转轨中的创业史。
这部书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因为它真实记载下那段令“主人翁”情感纠结的改制历程,细心描述了国企改革实践中探路者的艰辛,用中国企业家的形象重新诠释了企业家内涵。
这部书给人以启迪,因为书中表明的企业家在艰难困苦中创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和战略决策,能够让读者撷取对工作、管理、乃至生活和做人做事的睿智启示。
这部书是现时版的管理学教科书,里面没有生涩的术语和概念,没有时髦华丽的词汇和附庸深奥的模型、公式,它以写实题材的纪实文体,用企业家的身行活动和实践故事,印证了深邃的经济学原理,揭示了中国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不是杜撰的,也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企业家才能与气魄、经营与理念、文化与责任的集中体现。《探路者——李庆云与“环渤海”》一书,用了四个篇幅,把企业界智者的才能,勇者的气魄,舞者的文化、仁者的社会责任鲜活地呈现给社会,献予读者。
阅读此书,笔者有感“探路者”的企业家精神,浅谈几点体会。
15年前,“环渤海”从50万元拆借款和三五间活动板房开始起步,而今已经成为资产存量近10亿元,经营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天津家居建材界的航母。这十五年磨成的一剑,是企业家才能铸就的。
在国企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李庆云与他的“环渤海”创造出了近3万人的就业岗位,使职工收入增长了8倍。这实实在在惠及社会、惠及民生的业绩,是企业家才能的体现。
读“智者无惧”,“探路者”面对大潮、挑战机遇的才智:阅“勇者无敌”,“探路者”亮剑市场、承担风险的气魄;览“舞者无疆”,“探路者”艰苦创业、理性超前的决策;品“仁者无憾”,“探路者”诚信挚爱、回报社会的责任;毋庸置疑,这是企业家才能,这是“环渤海”成功的基石。
这基石是对企业家内涵的现实诠释,是对企业家才能的生动解读,它比经济学对企业家才能的定义更为鲜明。至今,有些人仍不懂得什么是企业家,如同不理解那些有人、有地、有资金、有设备、有技术的企业,怎么就没有效益一样,不知道企业家才能是稀缺的重要生产要素,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
19世纪,学者把经济资源划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直到20世纪初,经济学家才把企业家才能与土地、劳动、资本归结为生产四要素。“探路者”的实践,“环渤海”的成功,直接回答了为什么经济学家把企业家才能确定为稀缺的经济资源这一重要思想,证实了商品与劳务生产的四要素原理。
如今,人们把企业家比喻为企业的化身,把企业家才能比喻成企业的灵魂,就是因为企业家和企业家的才能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由此,才理所当然地把社会财富创造与企业家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93年,李庆云创办的全国第一家建材超市在津诞生,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 《一丹话题》新闻栏目的采访时,说出了自己的理想:“我们这个市场要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做一个辐射环渤海地区的大市场”。看似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实则出自企业家的“大市场、大物流”的意识和信心,正是这样的意识和信心成为日后“环渤海”品牌的发端。
创业初期,“环渤海”摈弃卖地求逸的做法,确定“三业并举,滚动发展”的决策,这看似“愚”人之作,映出企业家坚守国企主人利益,坚信国企可有作为的品质和信念,就是这信念和品质成了“环渤海”兴业成功的根源。
“环渤海”把一切市场服务营建在客户至上的基础上,实行“先行赔付制”,举办“百姓家居”讲坛,为消费者讲解绿色环保知识;积极、主动构建建材行业的“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市场”;这一切维护消费者利益、维系市场健康运行规则的企业行为,这诚心、诚意、诚信为本的经营之道,是企业家视消费者为“上帝”,争创高质量、高品位市场的理念之果。
看“环渤海”的大事记,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探路者”创新之举。从兵发滨海、登陆塘沽,到拯救国企、创建“汽配城”;从建国际经贸大厦,到提升、改造、扩建各项功能厅,从举办全国性、国际性会展,到组织专题性国际论坛;从经营性的投资扩张,到慈善性的爱心反哺。这些出自企业家手笔的创业版本,这些不断变革的经营业态和组织方式,是企业家经营理念的体现。
企业家的市场供求意识、理性的战略审计思想,寻求竞争优势的创新观念、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构成了企业家的经营理念。理念不是与生俱存的,企业家的经营理念是企业家不断从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将理性认识付诸实践,不断扬弃,不断升华的结果。
读“探路者”一书,不难理解,李庆云的企业经营理念,来自他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的日常积累,来自他认真学习、善于思考的修炼结晶。他通过不断学习,否定自我、修正自我、更新观念、提升自我;通过员工对话、述职评比、专家论坛、专题研讨等,形成“环渤海”的学习氛围,充实企业的经营理念。这不断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修来的经营理念终于托起了“环渤海”这块金字品牌,激励“环渤海”人不断进取、拼搏,创新,为“环渤海”带来了勃勃生机。
“环渤海”建立之初,在写给全体职工的第一封信中,中肯地说道:“离退休老同志们,您们为建材事业奋斗了一生,做出了贡献。企业的兴衰也将与老同志休戚相关。”这是一封抵万金的家书,因为信中认同的“‘企业靠职工发展,职工靠企业生存’,全体职工风雨同舟”的员工至上价值观,创业伊始,就根植在“环渤海”的企业文化之中。
李庆云视老职工为企业的功臣,他曾感慨地说,老职工“这一代人太苦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甚至到了八十年代,他们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元,多也不过一百多元,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计报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为国家默默做着贡献,——现在企业亏损,在岗职工大部分都下岗了,这些退休的创业者们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想来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啊!我们都是有父母的人,他们就是这个企业曾经的父母,我们要懂得孝敬他们啊!”。
这感人肺腑的语言是企业家的心声,是“探路者”书中李庆云心系国企老职工的一段记述。李庆云对国企主人翁的感恩情结,使他要求企业上下要像对待自家老人一样孝敬退休职工,他说,只有这样才是对历史的尊重。
是啊,企业尊重老职工,尊重自己的历史,也就尊重了现岗职工,尊重了企业现在;现岗职工会为自己的将来爱岗敬业,会为他们所期望的“根本利益”去拼搏奋斗,企业就会走向辉煌的将来。
一直以来,“环渤海”用“孝敬”的企业行为践行自己的“不孝顺自己父母的就不是好儿女,不尊重退休职工的就不是好企业”的价值观,为下岗、退休职工、为陷入债务不能自拔的油毡厂困难职工、对所有为企业做出贡献的职工,做出了巨大的人、财、物付出。李庆云的“孝敬观”成为“环渤海”企业文化中的一束耀眼鲜花。
是“环渤海”的这束耀眼的鲜花,为那些在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中的人们带去了的温暖挚情。这束鲜花映衬着“环渤海”“带着情感去改革”的发展之路。这束鲜花属于李庆云,属于“环渤海”的全体职工。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经营的文化,那么,一个企业家对企业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为其企业确立几条根本性的价值理念,即在企业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今天,“环渤海”以“工人为天”兴财路,“以人为本”生才智,“以仁为本”聚人气,企业文化不断增强“环渤海”的市场竞争力,催动“环渤海”的发展脚步。李庆云确立的并使员工们拥有和影响其员工行为的一系列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已使“环渤海”的文化花园姹紫嫣红。
企业由企业家经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就应该由企业家承担。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社会公益感就应该体现并落实在企业生产、销售等一切经营活动中。企业家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要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安全、卫生、健康、环境、社区、和制度等等利益相关方面的责任。
“环渤海”的社会责任,明确在企业宗旨、落实在经营规则中。“德行并重、以义取利”是李庆云为“环渤海”确立的企业宗旨。为贯彻这一宗旨,李庆云划定四个方面企业运行规则:定位于社会需求,落实经营标准;以制度杠杆撬动市场规范化建设;安置员工就业;回报社会。
这是“环渤海”版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开宗明义向世人表明的社会责任。这样的社会责任不是标榜出来的,不是口号,更不是用来作为公关或宣传的策略,它是“环渤海”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责任,是李庆云用创业历程兑现的社会责任。
为落实企业宗旨的八字方针,“环渤海”人适应社会需求,做足、做大市场;为了市场的规范化建设,“环渤海”人定制度、建机制,净化、提升市场;从“下岗职工是财富”到“慈善之星”评比;从举办“品牌万里行”活动,到联合12个省市的建材大市场发布“天津宣言”;看“探路者”走过的脚印,处处浸透着“责任”二字。
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是否矛盾?这是企业家面对的现实问题。其实,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并行不悖。企业的“经济人”行为,是实现经济效率的基本条件,这是经济学的理论抽象和演绎结论;而实际市场运行中的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垄断、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的存在,却影响经济效率的实现,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承担关系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社会责任。
在当今社会中,那些见利忘义,制假贩假,危害消费者的势利小人;那些玩忽职守,污染大江大河的企业贪官;那些胆大妄为,制毒投毒的“明星”企业,那些泯灭人性,残害民工的黑砖窑、黑煤窑,那些所有无视、挑战社会责任的企业和个人,所有践踏社会责任的违法行为,理应受到公众唾弃和法律制裁。
一个企业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家精神的突出表现。“探路者”体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价值,远远超过了一个企业成功的资产价值。因为资产是有限的,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员工情感、社会责任,则是无限的。
企业家才能是一个民族的物质财富,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也是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发展的灵魂。在迈向成熟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社会需要企业家精神,人们呼唤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