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中秋(天津万象药业技术服务总监)
在经历了2011年的市场红火之后,兽药企业的技术服务人员有了一个普遍的感触,那就是自身的学习充电急需加速加量。回顾过去一年,市场的红火来自于行情高涨与通胀双重牵引;也来自于疫病防治需求的牵引。这也意味着行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出现质的提纯,也就是市场对整个技术服务体系的从业人员有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比较和选择,这是行业对服务质量标准的一次提升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在之前几年就已经开始萌生、扩展了,并且今后也不会完结。标准的提升也可以叫门槛的抬高,引导技术人员必须高抬腿才能“迈得过”(达到客户满意),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于是,许多技术人员感到自己能量发挥就像蓄电池放电一样,来不及补充,渐次减弱。这也带来了技术人员的需求与抱怨,即技术员想突破瓶颈提升自我,可是公司对此却漠不关心。
虽然大多数企业在打造学习型团队、指导激励员工保持学习力上做得不够,但笔者认为,学习力的保持和提升主要还应该靠个人。技术员首先应明了:学习力比学习内容更重要。
学习力有一定天生的成分,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更有自我发挥的成分。学习力不单单是学校中对课本的领悟、模仿、吸收、应用。一个人自小学一年级起直到大学毕业,学得了不少知识、技能,也会从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学业完成了,今后主要是学着干事情了。但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会以为不过如此,全学会了,想突破却不知从何处入手,这时就形成瓶颈感或停滞感。但当工作面临新困惑、新压力时,又会感到学得少,学得粗,知识不够用。笔者以为,这实质上是学习力的萎缩或僵化,这时虽还有学习,但已经不是主动的、积极、有目标的学习了。
学习力的萎缩,首先表现为失去方向感或视野过于狭窄。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这自然是指在工作中为企业所用。作为企业的员工,当前和今后几年的行业、企业需要就是我们学习的目标。那么,企业的需求主要是什么呢?权威组织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依次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交往沟通的能力,自我表达的能力,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
这在许多人看来太平常了。毕业这么些年了,市场上走南闯北有什么不能适应?什么人没打过交道?以技术赢得客户并推荐产品哪个不是这样做的?可问题恰恰在于我们正渐渐力不从心,亟须充电学习的焦虑心态本身就是证明。
有一位业内同仁对此做了一段精辟说明:“不可能依赖公司来帮助突破(学习的)瓶颈,(技术员)还是自己的自我学习力不够,自我兴趣面、知识面太窄了。毕业这么些年,有多少人完整的看过几本书?寥寥无几。大家平时看的都是应付问题时的查看,工作需要时才看一下。这种基于现实需要的功利性学习、实践、培训都不能突破自我,更不会提升自我。企业的培训是外在的,如果没有内在的足够的知识体系来承载,那是不会见效的。”
失去方向感或视野过于狭窄势必会使得学习的主动性降低,自我约束力薄弱涣散。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学习力亟待提升的关键!
由此,让我们来反省一下自己,我们的环境适应力、交往沟通力、自我表达力、技术应用力真的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了吗?举口才为例,请想一想你的口才,在发音、吐字、语速、用词、素材论据、逻辑条理上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吗?你的语言能让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产生共鸣和认同感吗?我们每天都在关注怎样比昨天见识更丰富更明晰吗?
有待改进提高的方面还多着呢!
其实,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在此,笔者愿意以一些有关学习的格言警句来与业内同仁共勉:“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驰马易放难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那么,怎样做才能提升学习力?
一是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笔记使人精确,用笔记把你每天的工作回顾一遍,梳理一番,记下收获、困惑、疑难、解决方案、缺憾等,这样即有利于丰富个人素材,又有助于文字表达的锻炼,提高写作水平。
二是养成与人讨论、争论的习惯。思想、理念、观点是在交锋、碰撞中升华的,不同的认知可以互补,就算是错误的东西也总会有合理的成分。思想长期不交锋就会钝化、僵化,讨论、争论会促使人思考别人与自己的对错,这样就能吸收到新的知识。
三是养成大声朗读、演讲的习惯。朗读、演讲也是开动脑筋的过程,要把准备好的素材告诉大众,你就得先消化素材,还要随时修正不对的地方。可以充分利用开会发言、内部培训的机会培养自己的演讲功底,演讲不一定必须有大场合,当然有大场合的锻炼更好。
四是养成充分利用网络沟通互助的习惯。网络已经走进大众生活,大量的信息内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快捷方便的传递,利用我们业内的专门网站,大家随时可以交流技术服务中的新产品、新方案、新体会,利用网络还可以广博地获取各方面的新信息,开阔视野,增加谈资。
五是养成给自己定向、定时、定量、定题学习的习惯。有的人自学能力强,可以自律,随时学习;有的人就要靠集体氛围,设定题目、设定时间段来学习。就好比人们在健身房锻炼,在广场集体歌舞一样,环境让人奋发。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互相激励督促,把所需学习的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规定的时间里一个一个的专深完成。
六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坚信机遇会照顾有准备的人。
再接下来就是,学什么内容?
提到学习的内容,真是浩如烟海。我们的学习是补充更新型的,限于时间、精力、各人学习力的局限性,是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的;但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进行系统的补充,这里所说的补充不是那种狭隘的“缺什么补什么”,而是在知识、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的精深与广博之间编织适宜的经纬网,围绕我们职业的核心需求日积月累的搭建我们的知识结构。在这里要指出,我们的专业技术作为补充学习的一支,要有自己的专长,形成自己的强项。因此,针对技术门槛不断提高的现实,各人可以给自己定一两个选题,可以在公司指定的专题范围内选择,或是在学习互助小组的帮助下定题,限定时间(如三个月至半年)搞通透。如可以充分利用技术员禽病研讨会或请资深技术主任解答疑难问题,一时得不到解答的要记录下来,找大家讨论,事后可以请教专家或在网上寻求解答。还可以给自己定写技术稿件的任务,如每月一两篇。总之,通过各种方式精通别人所不知道的;也了解自己所不了解的,以备不时之需。在禽病日趋复杂化的当前,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学问是可以随时拿来为我所用的。
此外,我们在适应环境,交往沟通中不能单凭专业技术。比较起来,如果说技术员的专业技术精深有所不足的话,那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广博知识面就更不足了。有的客户喜欢谈论伊朗、阿富汗、利比亚,有的客户喜欢玩电子游戏,有的客户对养生保健感兴趣,有的客户愿意看传奇故事,有的客户入迷于电视连续剧。人家谈论热烈,你在一旁僵着晾着?但怎么融入呢,我们肯定不能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可以择其中一二有所涉猎。这方面的储备不仅可以增加谈资,更重要的是会带来做人做事的启发,结交更多朋友,开阔视野,厚积薄发。那我们会不会陷入钻研学问的迷宫中,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而不能自拔呢?当然不会,我们根本没有那个时间浪费,每天能挤出半小时至一小时来就已经很不易了!
笔者以为,技术员在学习积累中要采取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相结合的思路,目标应设定为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还要注意在学习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观点,知识新陈代谢的观点。
例如,上世纪60年代,新城疫的免疫关键在I系苗,打一针保半年,可到了90年代,油苗、水苗一齐上能保多久?体液免疫同时又要有黏膜免疫保护的理论告诉我们,每1.5~2个月,就得对鸡群进行一次IV系苗或克隆苗饮水,是理论引导了实践,还是实践修正了理论?我想是后者。在另一些地区,自本世纪初,对开产蛋鸡每三个月打一次油苗,以此来替代频繁的饮弱毒苗,据说效果也不错。再如,理论上认为,饮双抗不会获得抗体,只有肌肉注射才行,可实践告诉我们,饮双抗往往有效。还如,近几年来,国外家禽育种技术进步飞快,商品肉鸡出栏日龄平均每年提前一天,这在我国的国情环境下,如此快速生长的个体与群体,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免疫、早期育雏等方面要做哪些改进才能适应?原有的方法理念怎样修正才能跟上这种变化?养鸡业的空前发展导致了实践突破旧理论。
人的思维、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知识、经验的积累由少到多,由薄而厚,就会上一个台阶,所以点滴积累很重要。我们技术水平的提高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由数量积累(通过主观努力)达到质量提高的过程,这种学习不同于学校中的那种“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过全忘记”。我们现在的学习是实践性极强的积累过程,只有注重实践变化,注重点滴积累,注重知识更新才能日渐成长。
为了今后发展计,为了今后适应变化着的实践计,我们要硬性给自己规定一些学习的任务,强迫自己完成,甚至应该有完不成就寝食不安的轻微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