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 江,许瑞平
(上海体育学院 信息技术中心,上海 200438)
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际名校选择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重新思考和彻底地重新设计学校的核心业务流程,从而更好地服务自己的用户,应需而变,迎合市场适应社会,获得更强的竞争力。那么在我国高校纷纷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提供各种应用和服务时,是否应冷静思考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应如何为学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战略帮助?高校要转型,高校要发展,高校要国际化,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
开信息技术支撑平台。本文拟通过调研上海高校数据中心建设现状,围绕高校核心业务流程再造的命题,基于高校数据中心物理层、数据层架构,设计出适合中小型高校流程再造的模型并加以分析论证。
数据中心的概念很宽广,从体系架构的角度来看,分为物理层、数据层、应用层或服务层,各层之间并非独立,而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普通用户只能感受到服务层或应用层的变化,作为信息技术人员,从不同角度谈论数据中心,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维度效果。
高校数据中心指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以电信级机房设备向校园各用户提供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数据存放业务和相关服务的统一支持环境[1]。高校数据中心主要是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公共基础服务、各类应用服务提供全方位的运行和管理功能。高校数据中心主要定位于服务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层、应用层以及三者的集成。
(1)物理层建设:包括机房、系统、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等底层建设。
(2)数据层建设:通过采取一定策略,使不同业务部门的数据实现集中与共享,实现数据备份与恢复,保障数据安全。
(3)应用层建设:开发和集成高校各应用系统,提供面向用户(教师、学生、员工等)业务流程实现和各类服务。
从2009年开始,作者先后走访了十几所高校信息技术部门,全面了解各所高校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数据中心的建设情况。围绕数据中心硬件架构、公共数据库、数据交换、数据安全、挖掘分析等问题和这些高校信息技术人员进行访谈。并与多家软件服务类公司技术或研发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和探讨。访谈同时作者检索阅读了大量企业、高校数据中心建设,企业、高校流程再造等方面的文献、书籍并查阅了各大高校包括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专题网站,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拓宽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作者经过几年调研、思考和项目建设经验梳理和概括出上海高校数据中心建设四点现状: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硬件支撑全面保障、数据集成数据共享、挖掘分析决策支持。接下来的章节将围绕这四点现状以个案分析的形式展开。
以复旦大学为首,上海高校几乎都是在许多应用系统“信息孤岛”的现状中通过数据整合工具,在硬件条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信息化建设才将数据中心IDC(Information Data Center)从体系架构和实际应用中凸显出来的。高校数据中心的建设不是一个项目一次投入就完成的。像复旦这样的一流大学也是分阶段分期实施,第一阶段基础建设,第二阶段应用系统建设,第三阶段信息资源整合及服务集成。目前复旦处于建设的第三阶段。在数据集成方面复旦选用Oracle ODI中间件,前期由公司根据交换需求进行二次开发,2009年底开始由学校信息技术部门专人根据流程变化需要调整交换策略。在实施数据交换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交换难不在技术而在协调。要在全校范围内确定“标准”,应用系统往这个“标准”进行整改,才能确保交换顺利推进。复旦共享数据库先后经历三次改进,数据仍处于积累阶段,还未达到学校决策支持的最终目标。
调研过程中,我们也看到高校数据中心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华东师范大学选择东软作为长期合作开发伙伴,坚持“一个库”工程。全校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库,分部门更新和管理生产数据。统一的公共数据库和统一的权限管理使得全校基础数据来源唯一,避免大量分置的重复数据,也避免了人工干预同步数据。但由于华东师范大学办学规模大,就平台使用人员来看,2012年在校用户(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职工、教师及科研人员)就有近35000人,这还不包括校友、社会人员。公共数据库膨胀很快,曾出现过核心业务流程因并发用户的激增而宕机现象。笔者认为华东师范大学“一个库”工程打造数据中心战略并未失误。暴露问题并非坏事,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是在高校公共数据库急速膨胀状况下如何从根源上优化基础架构、数据库性能或业务流程,这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复合难题。
上海大学数据中心2006年创建,基础架构投入力度大,超过许多教育部直属高校。数据中心机房无论网络布线、精密空调还是备用电源设备都按电信级标准建设。他们在数据中心高性能高可用的物理层架构基础上分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了以教职工、学生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初步模型。上海大学信息办徐主任认为,“应该尽量减少数据集成,因为有了交换,就会有数据的不一致。上海大学没有概念中的公共数据库,我们不提数字化校园,只提数字化和共享。”
在调研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办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在搭建公共数据库过程中,数据来源相对单一,从而减少了数据清洗和人力协调的成本。上海理工大学在前几年应用系统数据积累基础上选择商用BI工具,用三至四月做了关于教职工人事、科研方面的主题分析,并尝试在数据挖掘方面深入下去,为学校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
上海体育学院是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共建共管的体育高校。该校信息技术部门在上海体育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指导下,连续投入上千万,搭建了合理的硬件基础架构,完成了信息基础平台,人事、科研、学工等十几个应用系统建设任务,并利用整合工具逐步实现数据整合和共享,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目前学校已进入信息化建设二期项目建设阶段。
上海体育学院信息化建设起步虽晚但起点较高。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数据中心IDC初具规模。其中物理基础体系架构已趋于完备,IDC防火墙,网络、光纤交换机,Web应用防火墙等硬件设备保障IDC机房网络、数据畅通以及关键应用服务的访问安全。三套存储设备、不间断备份、异地容灾的数据层架构全方位保障了数据中心的数据安全(如图1所示)。近50多台服务器,虚拟化实验、HA实施,不断提高其关键设备及关键应用的高可用。通过虚拟化技术的应用最大程度保障学院信息化建设过程对服务器等设备的需求,也使学校硬件经费投入产出利益最大化。学院IDC机房实行7*24小时不间断环境和系统监控,最大程度上保障数据中心应用服务稳定可靠。数据中心核心数据库有Oracle RAC、MSSQL Server、PostgreSQL,集中存放学校基础数据、共享数据,并根据建设项目的推进不断整合和优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校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上海体育学院数据中心在机房建设、资源整合、数据整合、应用与服务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图1 上海体育学院数据中心数据层体系架构图
高校流程再造是从企业流程再造BPR(BusinessProcess Reengineering)衍生出来的。高校流程再造UPR(University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以高校用户需求为导向,以管理流程为核心,通过对高校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从而实现高校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显著提高[2]。UPR是一项战略性的进行高校重构的系统工程。实施UPR成功的根本动力是高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UPR借助工业工程技术、运筹学方法、管理科学、信息技术等多项现代社会人文科技手段,从业务流程、组织结构、高校文化等方面对高校进行系统重构。概括而言,UPR由以下要素构成[3]:
(1)从满足高校用户需求出发。高校用户有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员工、校友以及社会人员等。高校一方面要以市场为驱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对组织机构进行改革,提升学生、教职工满意度。
(2)以管理流程为中心。高校要将以任务为核心再设计为以过程为中心。要结合高校“服务驱动”的管理模式,对其核心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改造。具体而言,就是分别对学生事务、教学、科研等核心流程进行跨部门的流程再造,这就是UPR的工作重点。
(3)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人两个主要手段。没有深入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没有变革组织,严格地说不能算再造。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它改变高校业务流程,简化或优化流程。另外教职工管理队伍建设也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再造主要问题就在于人员组织与管理,充分调动员工在核心业务流程中的作用。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实施高校流程再造将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与国际接轨,是实现世界一流体育大学战略目的观念改变、流程改变和组织改变。根据高校流程再造基本原理,我们大胆设想高校UPR系统工程涵盖以下内容[4]:
(1)观念再造——树立现代高校办学理念。
(2)制度再造——构建现代高校制度。
(3)组织再造——建立以高校用户为中心的管理组织体制。
(4)高校流程再造——建立科学化的高校业务流程。
(5)办学策略再造——实行多元化、差别化的办学模式。
(6)技术再造——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
(7)高校文化再造——适应高校国际化文化管理趋势。根据上海体育学院目前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已在观念、制度、组织、办学、文化等方面进行着改革和完善。无论是BPR还是UPR,都要靠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鉴于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在现有数据中心基础上进行流程再造是一个科学的选择。
本文研究的高校流程再造模型是从信息技术和流程管理角度切入,根据中小型高校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管理思路、信息化建设基础等方面着手设计和建构的。设计不是照搬其他综合高校的成功案例,也不是目前高校的主流模型,是以中小型高校创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一流大学为目的,基于中小型高校数据中心建设现状,面向流程再造,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型的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对高校信息管理决策者、战略决策者而言既是挑战也充满机会。
模型以中小型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信息平台为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
(1)适应性。更高的灵活性,无需昂贵的定制就能满足不同部门的独特需求;具备更多自动服务功能;在如何管理高校业务流程方面能提供更多选择。
(2)创新。让学生和老师可以更好地互动,以加速产生学术成果;能满足高校用户不断变化或独特需求的能力;总体成本随着时间推移不断降低。
(3)信息驱动。把信息更紧密地集成到协作过程中,改善沟通效果,实现领导层基于信息决策并采取行动。
虽然中小型高校、特色专科高校办学规模,教职工、学生人数远远少于综合大学,但是其组织机构、信息管理应用系统数量却与综合大学相当,只是职能部门人数,使用应用系统并发用户数远远小于综合大学。通过前期对兄弟院校信息化的调研,我们发现高校应用系统硬件的平均利用率都很低,对未采取虚拟化技术的高校而言不仅浪费能源、设备,还消耗了对应的人力投入成本。以行政职能划分的金字塔型的各职能部门几乎都有自己的应用系统,如人事、科研、学工、教务等大大小小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这些应用系统都是从部门自身的管理角度出发,面向部门内部任务将手工处理流程自动化,更多地是从满足部门管理需求出发。在今天面向“服务”的新型办学管理理念的冲击下,这些应用系统无法或难以根据跨部门业务流程应需而动,已经无法支撑高校服务师生、员工、校友、社会的目标。流程再造势在必行,基于高校数据中心的流程模型构建势在必行。
模型的建构思路来源于前提高校数据中心现状调研。绝大多数高校在打造数据中心的过程中,几乎都是采用数据交换工具整合各个应用系统异构数据。历经数年,标准制定,数据交换工具选型,数据分析,详细的数据抽取策略制定,数据交换过程不间断地监控等等。由于种种原因,这项整合工作周期长见效慢,对于信息技术部门人员而言,几乎要与高校每个职能部门、每个应用系统公司商务和技术人员协商沟通,整合工作推动效果差,不断反复,工作量大见效却小。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全校六百多在岗教职工,信息技术部门专职人员六名,职能部门未设信息管理人员岗位,因此完成全院三十多个应用系统的数据整合工作难度较大。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教育管理基础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6],这为高校数据整合和公共数据库的设计提供了统一的标准。这时我们不能再将思路始终局限于整合、整合、再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整合只是一定历史时期做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在一定的时间点结束“信息孤岛”生命周期。我们中小型高校可以创建适合自身办学规模的、覆盖全校基础数据的生产数据库,在统一的、单点的数据库上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平台和手段再造学生核心业务流程,教师教学、科研业务流程等,突破职能部门界限,通过流程再造更好地为学生、教师、校友和社会服务,突破时空局限全方位体现高校办学竞争力。
基于高校数据中心的流程再造模型并不是摒弃前期的信息化建设投入,而是从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调整和优化信息化建设思路,通过模型图(如图2所示),我们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图2 基于高校数据中心流程再造模型图
模型中未出现职能部门现有的应用系统,这说明需要减少或停止面向职能部门应用系统开发或维护投入。模型中未出现原来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图示,这表明中小型高校在信息技术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数据整合成本,目的是消减信息孤岛。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权限分配,减少单点集成和单点登录风险。模型中需要决策者痛下决心的是重新创建基于标准覆盖全校基础数据的生产数据库,后期的核心业务流程设计基于统一生产数据库实现。模型需选择新平台新工具再造高校核心业务流程。另外利用生产数据库空闲时间完成数据抽取,创建面向主题的数据仓库,让综合查询、统计与分析、决策支持、关联规则挖掘等大数据量计算操作与业务流程操作物理分隔。
本文研究的基于高校数据中心的流程再造模型不是对其他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复制,创新之处在于:它是面向中小型高校信息化建设情况量身定做的模型。模型根据新公布的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打造全校的 “生产数据库”,提供唯一的数据入口,从而减少应用系统与“公共数据库”或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同步。模型不再希望今后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到职能部门内部的应用系统,而是要求在新构的生产数据库和新的统一的平台上重新设计和改造高校核心业务流程,让“服务驱动”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
本文研究的基于高校数据中心流程再造模型在实际中应用和验证,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高校至上而下的观念重建;(2)科学有效的流程设计与重建;(3)流程再造工具、平台 (基于统一的应用构建平台快速配置业务系统)的选型;(4)能提供整体校园解决方案,长期技术合作伙伴的选择;(5)持续投入与持续回报。以上几个构成模型成功应用的关键点,缺一不可,任何一点的失误都将导致整个流程重构的失败,因此要将基于高校数据中心的系统重构作为高校全局的系统工程来看待,否则将使前期投入得不到很好的回报,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为了让上海体育学院早日成为国际化体育大学,学院信息技术中心需要转变自己的职能,从只关注开发和维护转变为信息战略决策者。职能转变后,更多的资源得以释放,才能集中精力搭建更加合理的数据中心,以实现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强大的系统应用平台,从而才能够更加充分支持学校、部门不同的需求。本文根据上海高校特别是上海体育学院数据中心现状研究基于高校数据中心的流程再造模型,突破了僵固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虽然前期投入比传统方式多,但由于运维效率提高会节省大量IT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基于标准、面向服务的业务流程和功能能帮助像上海体育学院这样的中小型高校迅速地与全球发展保持同步,加速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本文的模型研究还处于论证阶段,作者希望能够将这种适合中小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模型不断深入研究下去,并以此得到同行专家的批评和指正。
[1]巫莉莉,黄志宏.高校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构建解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9):11-13.
[2]杜栋.大学过程再工程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
[3]杜栋,童伟.大学流程再造(UPR)的研究与实施[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3):73-74.
[4]田苗.工商银行数据中心问题管理流程再造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5]中兴大学应用 Oracle People Soft校园解决方案[EB/OL].http://www.soft6.com/trade/17/171920.html,2009-12-7.
[6]教育部发布《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 [EB/OL].http://www.echinaedu.cn/ReadNews.asp?NewsId=4288,2012-3-26.
[7]刘丹阳.高校数据中心数据集成方案设计的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256-258.
[8]童伟.基于大学资源规划(URP)的大学流程再造(UPR)[J].财会通讯,2009(11):149-151.
[9]何文华,李学俭.基于共享数据中心的高校学生事务业务流程再造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7):216-218,272.
[10]王迎霞.基于数据中心的决策支持系统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5):33-34.
[11]王德才.高校数据中心建设方案与体会[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3):42-43.
[12]唐蓉君,熊忠阳.高校数据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44-247.
[13]叶建华,邓世昆,杨勇.高校数据中心存储系统的规划与构建[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9-231.
[14]苏林忠.基于 Oracle的高校数据中心建设方案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138-141.
[15]黄蕾,刘浪.顾客满意的高校流程再造内涵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9):91-93.
[16]王强.简析高校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13-14.
[17]周轶.高校数据中心建设中的信息整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11-12.
[18]李富宇.高校数据中心建设中的规范遵循[J].高新技术,20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