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延峰,梁晶晶,张吉新,毕宝林,张 颖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目前已明确,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肌重塑,主要表现在心肌质量、心室容量的增加和心脏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呈球状)。因此,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展,注重远期效果,降低住院率及病死率。壮心汤是笔者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的治疗心衰的中药方剂,能够显著降低CHF患者血清TNF-α、IL-6、MDA水平,提高SOD含量,抑制细胞因子水平、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1]。本研究旨在观察壮心汤对CHF患者心脏超声指标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其作用机理。
1.1 一般资料 心力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随机单盲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2 岁,平均(55.5±3.3)岁;病程 1~15 年,平均(2.2±4.5)年;心功能Ⅱ级5例,Ⅲ级24例,Ⅳ级11例;冠心病18例,高血压病13例,扩张性心肌病9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 例;年龄 24~68 岁,平均(43.8±13.1)岁;病程 1~14 年,平均(1.9±4.2)年;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25例,Ⅳ级8例;冠心病16例,高血压病14例,扩张性心肌病10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心衰西医诊断及分级标准依照文献[2,3],中医辨证分型参照文献[4,5]制定心气阳虚、血瘀水停证标准。临床明确诊断为冠心病、高血压病、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心功能Ⅱ~Ⅳ级并符合上述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者纳入观察。并排除下列疾病:①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泵衰竭;②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导致心力衰竭及合并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病;③各种难以纠正的恶性心律失常;④已系统应用ACEI和/或β受体阻滞剂者;⑤未满规定观察而中断治疗或不按规定用药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CHF常规治疗,包括洋地黄类、利尿剂及ACEI等,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功效的壮心汤(生黄芪30 g、党参20 g、熟附子 10 g、吴茱萸 10 g、川芎 15 g、丹参 15 g、水蛭 9 g、茯苓15 g、桂枝 10 g、陈皮 12 g、枳实 12 g),水煎服,1 剂/d,2 次/d。两组疗程均为60 d。
1.3 观察指标及监测方法 治疗前后两组CHF患者心脏超声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EV)和左房内径(LA内径)等指标的变化(仪器:麦迪逊6000C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为最大限度地减小人为误差,均由技术娴熟的同一工作人员操作)。
治疗后心脏超声LVEF、LVDEV、LA内径检查两组均有明显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CHF患者治疗前后心脏超声检查结果(±s)
表1 两组CHF患者治疗前后心脏超声检查结果(±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分组 LVEF(%) LVDEV(l/cm) LA内径(l/cm)试验组(n=40)治疗前 34.89±6.15 5.77±1.02 4.70±0.59治疗后 41.02±6.34*# 5.02±0.89*# 4.05±0.61*#对照组(n=40)治疗前 34.65±7.85 5.73±0.91 4.70±0.78治疗后 37.90±7.91* 5.59±0.89* 4.50±0.74*
心脏超声检查是恒量心肌重塑状态的重要依据之一。治疗前两组间心脏超声LVEF、LVDEV、LA内径检查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EV)和左房内径(LA内径)降低(P<0.05);且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应用中药壮心汤后,对心脏超声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的对照组(P<0.05)。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壮心汤能更加有效地逆转心肌重塑。方中水蛭可明显降低心肌重量指数[7];附子、桂枝可使左室收缩压增加[6,7],吴茱萸、桂枝、陈皮、枳实能增加心脏功能指数,增加心排血量[6,7],使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陈皮、枳实能降低左室舒张末压[6,7],从而使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EV)减小,进一步降低左房左力,减小左房内径(LA内径)。以上中药的药理作用,进一步肯定了本方具有降低心肌质量及心室容量,减小心脏横径,从而改善心肌重塑的作用。
综上所述,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而组方配伍的抗心衰方剂——壮心汤能够明显增加心脏左室射血分数,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房内径,改善患者心肌重塑,从而改善心功能。实践证明临床上针对病理机制选择用药,中西医结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壮心汤有待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
[1]苏延峰,张吉新,毕宝林,等.自拟壮心汤对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09):804.
[2]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35.
[3]高东升,董殿阶.临床心血管疾病[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1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57.
[5]赵金铎,张镜人,张 震.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5-38.
[6]李仪奎,姜名瑛.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00-101,116-118,135-139,184-189.
[7]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5-117,433-437,490-497,503-507,538-542,632-641,661-674,693-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