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
(长春工业大学 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12)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简称,它是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编辑出版的反映科技文献及引证关系的检索刊物,是利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科技刊物和论文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1]。SCI作为一种国际上著名的检索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定量评估一个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其所收录论文数量的多少对一个科研机构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SCI覆盖着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并且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和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前沿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国际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术界享有重要地位。因此,SCI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机构或大学科研实力,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2]。
我校是吉林省地方重点高校之一,近几年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在学校申博的大背景下,分析我校SCI论文成果产出情况,以期反映我校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的现状、实力和水平以及学术成果产出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我校学者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博士点的建设[3]。我校科研实力的展现,为我校科研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重要依据,也为我校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中以ISI Web of Science为检索平台,以SCI-EXPANDED数据库为依据,检索我校科研论文被SCI收录情况,分析我校科研成果产出情况以及成果被引现状[4]。考虑到我校名称变更以及ISI检索平台在英文翻译或拼写中的实际情况,为保证检索结果的准确性,将检索条件设置为:og=changchun univ technol or og=jilin inst technol数据库=SCI-EXPANDED入库时间=1975-2010。执行检索后共获得论文355篇。利用SCI-EXPANDED的分析检索结果和创建引文报告功能,从发表年度、引用次数、学科领域、文献类型、合作机构、发表期刊等多方面来分析我校SCI论文发表情况。
论文发表年度分析体现了论文增长的趋势,长春工业大学每年出版的文献数如图1所示。
图1 长春工业大学每年出版的文献数
我校从1989年开始就有了SCI的发文,但此后的5年间,只有1991年发文1篇,可见,这5年我校的科研能力十分薄弱。从1995年开始发文量有所上升,但是幅度不大,2000年只有1篇,发文有所下降。可见,这期间我校的科研能力有所提升,但幅度很小。从2000年至2009年期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2010年比2009年少了7篇,发文又有所下降。近十年来,我校发文总数为324篇,占我校总发文量的91.27%;而吉林省高校发文总数为3 331篇,可见,我校发文总数约是全省高校发文总数的9.73%,这说明,我校近十年的发文数量有较大提升,科研能力逐步增强。但从我校占全省高校发文的比重来看,我校发文的数量还不多,还没有达到建设地方一流高校的要求。从总体上来看,发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发文数量很不稳定,有时忽高忽低。
论文被引情况是用来衡量发文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准[5]。分析我校发文被引情况,有利于客观评价我校发文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年度被引频次如图2所示。
我校发文从1992年开始才有被引的情况发生,但被引频次极低,只有2次。从我校总发文量的被引情况来看,到2011年4月末为止共被引用1 416次,而全省高校近十年发文却被引用了22 849次,可见,我校发文的被引频次还不足全省高校近十年发文被引频次的7%(约为6.20%),这说明我校发文的被引情况不高,影响力很弱,发文篇均被引3.97次,平均每年被引78.67次。在我校355篇发文中,有144篇至今从未被引用过,约占全部发文总数的40.56%,发文被引率只有约59.44%。有63篇文章只被引用过1次,占全部发文总数的17.75%。被引频次超过50次的发文只有3篇,还不足发文总数的1%。从发文的H指数来看,也只有19篇论文至少被引用19次以上,约占5.35%,而全省高校的H指数为53,是我校的2.7倍多,H指数是用来衡量一个机构中科学家个体或团体的生产力和影响力,由此可见,我校发文的产出并不高,影响力并不强。总体来看,我校发文的被引次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近几年上升幅度有所增强,仅2010年全年就超过了300次,约占总被引频次的24.36%,可见,我校的科学影响力在逐步增强。从发文的被引情况来看,我校发文的质量还不高,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国际影响力。
图2 长春工业大学年度被引频次
学科领域分析体现了机构在某些学科领域的成就。分析学科主题,便于进一步衡量我校在某些学科领域的贡献,有利于突出我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我校发文涉及了54个学科主题,其中,发文在10篇以上的学科有11个,发文在50篇以上的学科有3个,还不足学科总数的6%,可见,我校较有影响力的学科很少。在我校的发文中,发文较多的学科主要集中于高分子、材料和化学3个学科领域,这3个学科共发文219篇,约占发文总数的61.69%,其中高分子学科为89篇,约占发文总数的1/4,可见,高分子学科是我校学科中的领头雁;这也突出了高分子学科作为我校重点学科的发展战略。在SCI中,我校发文较多的学科除了上述3个重点学科以外,还有冶金学与冶金工程、物理、工程学、晶体学、光谱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这些也是我校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总的来说,在我校发文的各学科中,高分子、材料和化学等学科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我校应该在加强这3个学科领域建设的同时,利用这3个学科的发展优势来带动并促进其它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我校还可以将这3个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加强与其它学科的合作,来增强综合发展能力。前十位学科发文分布情况统计见表1。
表1 前十位学科发文分布情况统计表
文献类型及语种分析体现了机构发文类型以及所属语种的分布情况,此分析有利于衡量我校论文成果的类型分布及语言能力表达情况。从我校发文的文献类型来看,学术研究论文344篇,约占总发文量的96.90%;会议论文27篇,约占7.61%;会议文摘5篇,约占1.41%;Letter 4篇,约占1.13%;评论性论文2篇,约占0.56%;可见,我校发文形成了以学术期刊研究论文为主,会议论文为辅的格局。从发文的语种情况来看,只有3种语言类型的发文,其中英文文献280篇,约占78.87%;中文文献74篇,约占20.85%;日文文献1篇,约占0.28%。可见,我校的发文以英文为主,辅之以中文,其它语种相对较少。
合作伙伴分析体现了国家、地区及机构间的合作情况。当前,在科学研究中,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校的发文中,合作的机构涉及到7个国家106个机构,如图3所示。
图3 国家/地区发文分布
其中,国内合作353篇,约占99.44%;与韩国合作28篇,约占7.89%;与加拿大合作10篇,约占2.82%;其余的14篇分别是与加拿大、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英格兰等国合作,约占3.94%。以上分析表明,我校的发文全部是和其它机构合作完成的,绝大部分是与国内机构进行的合作,只有极少部分是与其它国家合作创作的,与我校合作的国家除了中国外,还有韩国、加拿大、日本、美国等,与欧洲、南美及非洲合作较少。与我校合作的机构中,国内机构71个,约占66.98%。合作较多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111篇,约占31.27%;吉林大学109篇,约占30.70%;哈尔滨工程学院12篇,约占3.38%;东北师范大学10篇,约占2.82%;清华大学10篇,约占2.82%;燕山大学7篇,约占1.97%等。可见,与我校合作的国内机构较多,国外机构较少,我校应该加强与国外机构的合作,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
发文的期刊分布通过对期刊的发文量及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来评价发文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从而客观地评价我校发文的影响力,因为期刊的影响力越强,说明发表在其上的论文质量越高[6]。我校的发文共刊载在151种期刊中,平均每种期刊刊载2.35篇,可见,期刊平均刊载我校发文的数量不多。其中刊载10篇以上的期刊有7种,约占期刊总数的4.64%;刊载1~2篇的期刊有117种,约占77.48%。这些期刊共刊载我校发文144篇,约占总发文量的40.56%,可见,我校发文呈现出较高的离散趋势;其余的125篇发表在27种期刊中,平均每种期刊刊载4.63篇;载文最多的期刊是中国大学化学期刊(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共刊载我校发文25篇,约占总发文量的6.83%;其次是高分子科学应用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共刊载我校发文16篇,约占总发文量的4.51%。
从我校发文期刊的影响程度来看(见表1),记载了我校发文超过5篇的期刊分布及影响因子的大小情况,影响因子的数据是2010年的最新数据。记录显示我校发文超过5篇的期刊共有17种,其影响因子超过3的只有一种期刊,该期刊的名称是高分子(Polymer),可见,我校在高分子等化学领域的影响力较强。影响因子大于1的期刊有7种,小于1的期刊有9种,可见,在我校发文的期刊中,大多数的影响因子并不高。总体上来看,我校在高影响期刊的发文量并不多,而且发文呈现较高的离散度,国内期刊的英文版发文居多,而这些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程度并不高,使我校发文的质量有所折降。因此,我校应加强在国际上高影响期刊的发文数量,这有利于提高我校发文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发文数量最多的期刊为化学领域的期刊,可见,我校在化学领域的影响力较强。发文超过5篇的期刊分布及其2010年度期刊的影响因子统计见表2[7]。
表2 发文超过5篇的期刊分布及其2010年度期刊的影响因子统计表前十位学科发文分布情况统计表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校的SCI发文有较高的增长趋势,尤其是近十年来的增长趋势尤为明显,2007年和2009年的增长幅度最为显著。这是我校在申博及打造地方一流工业大学的理念指导下,重视科研能力及高精尖人才的引进,快速提高我校重点学科领域的发展,大力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及加强学术研究水平的结果,同时也可以看出,我校近几年的学术研究气氛比较浓厚,这为打造地方一流工业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我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支持力度,笔者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我校科研的特点,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SCI发文意识,提升科研能力。我校应该进一步加强SCI写作和投稿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科研人员进行SCI发文的意识,同时应该继续支持广大科研工作者利用SCI进行的科学研究,以利于提升我校的科研能力。
2)鼓励SCI发文,发挥科研潜力。我校应该进一步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通过挖掘、深造,发挥我校科研人员的潜力,以利于提升我校的学术研究水平。
3)以优势学科为基础,带动其它学科发展。我校应该以化学、材料科学、高分子、物理等优势学科的研究手段,带动机电、电子信息、生物等其它学科的快速发展。
4)以重点学科为基础,加强国际合作[8]。我校应该以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为基础,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学院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尤其是扩大与国外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合作,以利于提高我校SCI发文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1]马宁,唐永林.近10年河南农业大学SCI收录论文的计量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58,75-77.
[2]董政娥,徐惠华,陈惠兰.基于SCI2E数据库分析东华大学科研发展[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601-608.
[3]张德江.在吉林省高教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上的致辞[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1):7-8
[4]ISI Web of Science[EB/OL].(2010-03-15)[2011-09-25].http://www.webofknowledge.com/.
[5]庞楠.河北省六所高等学校2004-2008年SCI收录论文统计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1):60-62.
[6]程郁缀,刘曙光.论文质量、期刊质量与期刊影响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5):64-69.
[7]2010 最新 SCI影响因子[EB/OL].(2011-05-15)[2011-09-25].http://wenku.baidu.com/view/826e5e20aaea998fcc220eb1.html.
[8]鞠建伟,赵慧清,鲁玉妙.基于SCI-E的中国大陆主要农业大学科研论文产出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