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来
目前有部分高校存在着同质化的现象或者倾向,因此突出行业和学科特色、提高质量,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如何办好特色学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谈三个问题。
地学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行业和学科专业的特点,这是满足地质工作需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地质工作和学科专业的特点,是不是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复杂性。地质工作的领域、地学学科研究对象的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涉及资源、环境、工程、防灾……甚至太空,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十亿年。随着测试技术、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三维空间上获取地质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从而建立起从微观、宏观到宇宙,从地表、地下到空间的整体的地球系统科学观。天、地、人、环境构成一个整体,成为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质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复杂。
二是综合性。地质工作是对地壳和各种地质体以及有关的地质现象、地质作用进行观察、描述、分析鉴定,并进行科学试验、解释和推理的一项科学研究工作。除了应用地质科学技术外,还要应用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其它学科的知识和有关的技术方法,包括物探、化探、遥感、计算机等。当代地质工作正在逐步实现多学科、多理论、多技术、多方法、多手段、多兵种的综合应用和科学集成,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
三是实践性。众所周知,地质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一门科学。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张洪涛同志的青藏高原专项,如果没有大量艰苦的野外地质调查作基础,这个特等奖是肯定拿不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院士团队里的年轻人每年坚持用1/3的时间跑野外,正是因为有这么扎实的野外实践,才有了他们对生命起源再认识的突破和升华。野外调查、室内研究是一个有机的地质工作整体,同时起着相互验证和反复提高认识的作用。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提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非常适用于地质工作。
四是探索性。地质工作是探索地球奥秘、造福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地球科学以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和变化为研究对象。地球系统是发展的、变化的、联系的,地质现象千差万别,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需要一个不断积累、不断认识、不断探索的漫长过程,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
五是艰苦性。地质工作必须从事野外调查,这就难免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要经受风吹日晒、严寒雨雪,甚至要登极下海、上天入地。与室内工作相比,显然更为艰苦。地质工作现在大多部署在远离城镇甚至荒郊野外的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有时还有人身安全、生命危险,确实非常艰苦。
强调地质行业和学科的特点,主要是希望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现在的地质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划布局、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是不是满足了这些需要,突出了这些特点。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正在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应该说是量越来越大、面越来越宽、精度也越来越高。一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瓶颈制约的矛盾日益突出,立足国内提高资源的保障能力,加大找矿力度、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已成为国家战略。无论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还是保护和综合利用,地质工作领域都在不断扩大,工作程度都在不断加深。二是建设重大工程、改善人居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科技进步,这些都已成为地质工作服务的领域。用温家宝总理的话说就是,地质工作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长期建设的全过程。三是随着科技进步,新认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对地质教育、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单学科纵向深入的同时,也在向横向学科的交叉渗透方向发展;地球科学的前沿研究由立足于学科本身的科学问题,也在向多学科之间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转移。
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强劲需求,要求地质工作实现快速发展和提高。事业兴旺,关键在人,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要求也就是对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为地质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为了适应满足这个要求,要做多方面努力和改革,其中突出行业、学科专业特色,抓好各自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是摆在地质院校面前一项十分重大又基础的任务。
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大家应该是十分清楚的,它是国家事业发展、用人的要求,是学校办学质量的突出体现,是学校声誉的集中反映,具有明显的标识效应。因此,特色学科建设理应成为高等地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特色学科建设上,多年来,各院校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和建树。比如:有的院校提出“建设优势学科”,实行“特色加精品”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历史上,一些地质院校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优势(特色)学科,比如:一说起岩浆岩我们就想起北京地质学院,一说起变质岩我们就想起长春地质学院,一说起沉积岩,我们就想起成都地质学院……这些都是业内公认度高,影响力大的特色(优势)学科。
但是从总体上说,特色学科的建设仍显不足,主要是对于特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还不高,对于自身及行业特点的认识还不够;对于特色学科目标的描述还不够清晰,建设的力量还不够集中;研究行业和学科发展趋势,洞察潜在或新生学科方向的敏感力不强;建设特色学科的措施,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选定、教师团队和梯队的组织建设的措施还不够得力;对特色学科建设的持续力较弱,有的抓抓停停、断断续续、时紧时松,特别是在一些院校班子调整过程中,特色学科的建设,有的就出现了某些传承接续方面的问题,比如脱节现象。特别让人担心的是,有的院校原有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已经优势不在、特色不显,新的特色(优势)学科还没有形成,前景不明朗。
要搞清楚我是谁,干什么,目前处在什么位置,向哪个方向发展,如何战略布局。我想进一步审视特色学科的定位恐怕也是这个意思。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现实特点和优势、国家长远需求、科学发展趋势,确定或调整特色学科发展目标,科学地谋篇布局。
要特别注意研究好三个问题:一是闪光点,就是重视已有的或曾经有的特色和优势。二是生长点,就是要察觉学科发展的趋势,抓住潜在的或初露端倪的学科方向。三是制高点,就是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国家建设急需要破解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厘定特色学科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搞好特色学科的发展规划。
特色学科是一个建设的过程,培育的过程。特色学科的建设,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外,主要靠人的因素。一是靠领导。学校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要集中精力抓好定方向、选人才、创条件三件事。尤其要注意统一班子的认识和步伐,随着情况的变化加以适当的调整,要勇于知难而进,敢于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班子之间要搞好传承,特色学科的建设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二是靠教师。特色学科的建设,首先要注意选好学科带头人,同时要切实抓好特色学科教师团队和梯队建设,维护好学科团队和梯队的持续巩固和发展。学科带头人,教师团队和梯队是特色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选好学科带头人、抓好团队和梯队建设,特别要会识人,能容人,爱护人。人没有完人,人都有个性,都有长和短,有的学科带头人可能在某些方面的毛病或不足还比较突出,在这个情况下会不会识人,能不能容人,能不能做到爱护人,就成了特色学科建设的关键。这里需要的是宽阔的胸怀和对人才的真爱。换句话说,只有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文化,才能凝聚起一流的人才,把特色学科建设好。三是靠学生。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不仅是被教育的对象,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注意在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中发现人才,把他们作为学科发展的接班人来培养,要让他们经常与校友老师主动联系、经常研讨,增强学科发展的动力。要给学生留够创造的空间,要给学生以尊重,坚持教学相长。四是靠氛围和环境。建设特色学科必须努力营造一个自由交流的学术氛围,要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活跃学术思想,要发扬学术民主,要鼓励、支持我们的学生超过老师,要鼓励、支持团队里的一些教师超过学科带头人。五是靠传统精神。要用前辈的事例不断教育师生,发扬传统。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校训激励师生积极进取。同时辅以必要的奖励措施。
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高校一个永恒的主题,应该不断的研究,要有眼光、有魄力,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特色需要同行认同、业内认同、社会认同、国际认同。认同要靠两个成果,一个是人才培养成果,一个是科研成果。特色学科要靠这两个成果来实现。所以,我认为特色学科的建设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我们不应该囿于社会某些评估的导向,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功利和浮躁的情绪,脚踏实地地把某个、某些学科办出实实在在的特色来,办出水平来,从而得到同行、业内、社会、国际的认可,为提高地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