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育华, 武宇清, 王余丁
(1.河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农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河北 保定 071001;3.河北大学 党委办公室,河北 保定 071000)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等教育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在这个要求中,“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是一个具有梯度的表达,即“信念执著”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品德优良”是大学生成才的前提;“知识丰富”是大学生成才的条件;“本领过硬”是大学生成才的保障。可见,其中“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具有人文价值的因素,“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工具理性的因素。前者需要通过对思想的洗涤和升华,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而实现;后者需要通过对专业的锻造和挖掘,即通过专业技能教育而实现。
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手中的一把利剑,专业越精深,这把剑的锋芒也就越锐利;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手中的一个罗盘,政治越为过硬,这个罗盘的指针对“利剑”的指挥导向也就越精准,就是说,思想政治能够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发展和应用提供向导。因此,按照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要求,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检查,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但是在事实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着隐性危机。正是这一危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这一危机是工作本质与工作现象的错位,这种错位是一种惯常的行为。换句话说,这种危机早被认知,却熟视无睹,并继续行为,此种工作态度以致于成为了业界公认的行为方式,所以,这种危机虽已被暴露,但在实际上,他确实是“隐形”的。为此,特就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危机和优化模式进行探讨。
新世纪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与帮助下,这一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主要表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得以全面推进;围绕新课程新教材大规模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全国化教学活动得以实现;部分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已经赢得学生欢迎。但在肯定这些巨大成就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隐性危机。
从本质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与要求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这一工作并不完全是高校发表了多少篇与之有关的论文、各职能部门出台了多少相关的政策、各个年级召开了多少次主题班会等形式化表现。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指出:“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所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归结起来就是“本质现象化与现象本质化”。然而,目前高校存在着严重地把这一本质现象化问题,即工作在运行中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把工作的着力点只做到表面,使得现象不再反映本质,而是掩盖本质,进而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轻视的现实,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要求并没有实际的达到。当前,有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依然是:重视缺、投入少、力度软、工作粗等,这就完全背离该工作发展的轨迹。更令人忧虑的是,在存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现象化的同时,还存在把这些“现象”误认为是“本质”的问题,把功夫投入其中,并把这一工作思维普遍化,以至形成一个思维循环。在这种普遍化思维引导下把该工作完全现象化,进一步忽略该工作的本质,这似乎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潜规则”。这些工作误区在各类高校思政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本质现象化和现象本质化成了当前该项工作的隐性危机。这个隐性危机的“隐性”就在于大家都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但并不去做或不能完全去做,进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末倒置、形式主义、趋于应付。
在建国60年的时间里,中国高等院校在校人数增长了241.17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高校扩招,中国的大学生人数呈直线上升态势。面对这样一个迅猛的递增,与之相适应的应是高校软硬件提升;否则,高校的承载都将面临着超负荷。然而,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多年在低位徘徊,按可比价计,我国生均财政经费仅为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的1/5,加之公办高校保持较低收费水平,如要保证质量不下降,高校就必须努力增收,有些高校还负有巨额债务。于是,解决经济束缚问题成为了国内各级高校工作的一项主要工作,进而出现“高校产业化”的思维和隐性运行。
在规模急剧膨胀的压力下,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投入明显不足,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了一块能够被看见的“盲区”,因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展开需要高校投入相当数额的资金,且其效益的滞后性和社会性,使得该项工作不得不排在“硬性评估”之外,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规模扩大、投入不足压力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位置靠前、投入靠后、说得过去”的形式化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尚未明显改善,即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现象化和现象本质化状况。
高校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人文教育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超负荷运行,出现了工作过粗、形式简单、背离实际等不乐观的现象。但是,高校扩招是超越精英化教育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教育的必由之路,其措施是正确的,必须继续坚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高校扩招,而在于高校扩招之后的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思维的偏移。
在扩招的背后,高校的管理者更多的是在思考学校规模的扩大、教学硬件设施的优化、债务的偿还和创收的方式,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似乎就排在了前三甲之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四门必修课”看成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硬性规定,教授这些课程是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即可。正是这样的态度导致许多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水平不高、理论修养不足、外延知识狭窄,进一步使得“四门必修课”成为了“养老课”。一些有较高政治修养和知识水准的教授都已成为硕导、博导,根本无精力再给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对于专职辅导员而言,稳定压倒一切,只要能顺顺利利把学生送出学校大门即是完成工作,所以辅导员更多的是发挥“保姆与保安”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备。各高校对当前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依据成绩而定。但是,成绩又与考核方式密切相连。如果要依据成绩分优劣的话,考核方式就必须是合理的和科学的。一个《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满分的学生,在德行方面不一定就是一个好学生,因为德行是很难通过试卷来反映的。正是当前“考前背背就能过关”的考核方式铸造出了数以万计的“考前背背就过关”的学习现实。这样一个简单的所谓考核,是无法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以说,围绕着这个简单的考核方式,教师做了很多努力,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一定因此而提高。
资金紧张与政策的不完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的客观原因,工作思维偏移与评价体系简单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的主观原因,后者是主要原因。由于工作思维的偏移,与学生最为接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很难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来获悉学生的需要。这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培养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的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即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了“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大学生,但是由于其信念与品德的不完备,这样的大学生依然只是人,而不是人才。由于评价体系简单,进而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简单。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与选拔,更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钱学森先生多次感叹中国拔尖创新人才缺乏,促使我们深入反思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必须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的各项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为此,全面落实《纲要》提出的“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极难在短期内收到显著效益的工作,有关该项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出于中国当前的发展实际,并要层级明晰、职责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堂。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
教材是课程之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的编写被称为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校现在所使用的“四门必修课”教材是4套通用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使用的教材应该能够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应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近年来,在中央统一部署和安排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编写工作全面完成,已全部投入使用。这四门课程均是立足于中国实际,本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而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以,它们虽各具特色,但内在逻辑与教学方式是可以统一的。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四门必修课”教材不仅承担着理论传播的作用,而且承担着“拨乱反正”的作用,即通过“引”、“疏”、“通”来纠正社会上反面信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但是,就教材的内容来看,依然存在有待于商榷或者系统化的地方,如宗教问题、军事问题、国际政治与经济问题、大学生就业与成长问题、民生问题等“四门必修课”教材涉及不多,而这些又是当代大学生关心且有必要让他们深入了解的问题。《大学生军事理论》的开设,可以解决军事问题板块;国际政治与经济问题、大学生就业与成长问题、民生问题等板块可以通过《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解决,但是这种解决并未达到系统化。国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有力度的行课要求,有的学校,甚至是绝大多数学校游离于制度的边缘,并未正式开设这些课程。开设了这些课程的学校无非也是以选修课的方式或者是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来开设,效果欠佳。
至于宗教问题,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则是少之又少。宗教在政治理论课中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明确的问题,回避这个问题是不客观的,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是同与时俱进精神相违背的。所以,正视宗教问题、研究宗教问题、解释宗教问题、揭露宗教问题的教学板块应该出现在“四门必修课”教材中,并成其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板块。这里不是要求当代大学生去信仰宗教,而是要求他们懂得宗教、了解宗教,而且能够把宗教化和非宗教化区别开来,并做出自主选择。
中国古代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族文化3个教学板块游离在了“四门必修课”教材之外,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恰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给我们展示的是未来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法,但中国古代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这三个教学板块虽然在有的学校以选修课的方式来开设,但是这并不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称谓应该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及人文修养课。其课程开设应该是除现行“四门必修课”之外,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形势与政策》、《中国民族文化》、《大学生军事教育》。其中,现行“四门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形势与政策》处于第一序列,《中国民族文化》和《大学生军事教育》处于第二序列。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1]。其中,每一门课程都要由专职教师教授。这就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要合理分配人、财、物。学校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规定学时。特别是在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其专任教师在入职之初,要先担任《中国传统文化》和《形势与政策》两门课程,在两年之后再任现行“四门必修课”。只有这样,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够立足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进而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个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这就决定了对人的评价必须以对人类活动的评价为基础[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组织过程中,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估机制,即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评估指标,多部门协同制定多元化评估方案和科学的梯级考评标准。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1]。考评的内容要全面,考评方法要民主,可以把教师考评、辅导员考评、学生自评与班组同学考评相结合,考评结果评定的等级应记入学生档案,以作该生毕业时的量化参考(见图1)。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做好两部分信息反馈工作,一部分是收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信息,为下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经验性资料;另一部分是向学校有关部门汇报实践教学活动情况,以促进全校范围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信息交流。在学分计算过程中,将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与专职辅导员的学生工作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同一个行为不同的量化标准(图1)。这一系列活动就是为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我们就是根据他在这方面的态度,说他是好的还是坏的”[3]。只有在这样的价值评价体系中,才能够科学地考核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图1 学分评价体系路线图
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需要建立专任领导负责制。学校、社会和个人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各个有关教育的实体要依据教育要求做到责任到位、到人,并且要切实地担负起相关责任。学校各职能部门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为核心,协同安排,优化运作,决不能互相推诿、相互扯皮。在学校、社会和个人当中,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为实施的主体,所以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其居首位的是资金的合理保障。不要流于形式,不能为应付检查而搞形式,更不能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做形象;一定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教育、着眼于学生,从本学校办学目的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并能切实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并不断使之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浩大而繁琐的工程,同时又是一项“吃钱”工程,同时又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工程。这项工程不但要进行,而且要按第一要务进行,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坚决防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现象化与现象本质化,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完备、优化。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3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l8.
[3][美]爱因斯坦.许良英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