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董颖
自本年起,公立医院将全面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与《医院财务制度》。新财务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成本管理方面,丰富了很多内容,单列一章对成本管理进行阐述,新会计制度新增“医疗业务成本”科目,并下设“临床服务类科室成本”、“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和“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三个明细科目。在对内报表中,增加了“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构成分析表”三个报表。
新制度完善了成本归集和分摊的方法,充实了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内容。新制度为正确反映正常业务活动的成本和管理水平,将科教项目收支单独核算,明确了在进行医院成本核算时不应计入成本范围的开支。
笔者就成本核算的对象、内容与方法、成本归集与分摊及成本核算结果的应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成本核算的对象有科室、医疗服务项目、病种、床日和诊次等。本文主要描述的成本核算对象为医院各科室。根据医院业务性质及自身管理特点,分为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医疗辅助、行管后勤四大类。每一大类依据各项工作的职能、性质及关联程度,分为若干个核算单元,核算单元应尽可能细化,以核算单元为最小单位,根据管理需要,由一个或多个核算单元组成责任中心。医院的每一项成本和支出都要归属到责任中心,财务部门为每个责任中心建立会计核算账户,即为科室成本核算的对象。
成本是为获得一项资产或劳务而付出的代价,医院成本核算的内容就是算清医院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消耗或服务的代价。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的目的是通过对医院和医疗服务成本的核算与管理,更新医院经济管理观念,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减少浪费,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医院成本具有直接成本比率低,大部分成本均需按不同分摊方式转摊至各收益部门,成本中心多、独立性低、成本分摊困难等特点。医院成本包含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其他费用等七个部分。
各责任中心(核算科室)首先进行各项业务支出归集,划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直接计入,间接成本分配计入,归集形成各科室业务成本。再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算的三级分摊方法,依次对行管后勤类科室成本,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进行结转,形成临床服务科室全成本。
医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多个不同学科的子系统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保障子系统所构成。综合医院一般有数十个不同的学科组成,每一学科都因专业不同而使成本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不同;即使在同一学科,因为对同一疾病的诊断、治疗方式不同而使医疗服务的成本构成有所不同。因此,医院成本核算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这就造成了医院成本分摊的复杂和繁琐。
1、相关性原则
成本费用是因使用医院资源而产生的,根据费用产生的相关性,以使用医院资源的数量作为分配基础进行成本费用的分摊。归集与分摊应满足相关方面及时了解医院收支情况以及医院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
2、收支配比原则
即“谁受益、谁承担”,按收益的比例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使各项收入与为取得该项收入的成本费用相配比,某核算科室的收入与该科室的成本费用相配比,某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该期间的成本费用相配比。
3、公平原则
即成本费用的分配要公平对待每一个核算单元,要使被核算单元对分摊的成本费用予以认同。
4、重要性原则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对于主要经济事项及费用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精确;而对次要事项及费用,在不影响成本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处理。
各科室产生的直接成本需要通过HIS系统和会计系统自动采集,按核算需要加工整理后,归集到各责任中心。对于各核算单元直接耗用,有公开的价格和数量信息,能直接计量确认的成本支出,作为直接成本,按照当期实际发生额全额计入。直接成本包括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其他费用等七个部分。
1、人员费用
按责任中心对全院人员进行定位,将员工(包括离退休职工)发生的各项工资福利性支出直接计入该责任中心的成本。
2、卫生材料费
按各责任中心消耗的材料费用直接计入成本;领用而未消耗的材料,视同库存管理,不计入成本。
3、药品费
按药品进价直接计入责任中心的药品成本。
4、固定资产折旧
按会计核算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其中,房屋类固定资产按核算科室的实际占用面积计提折旧;设备类固定资产按核算科室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5、无形资产摊销
医院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分期平均摊销,按受益科室确认无形资产摊销费用。
6、提取医疗风险基金
以临床、医技科室当期医疗收入的3‰计提。
7、其他费用
(1)房屋、设备维修费:常规维修费用按科室(房屋、设备实际占用科室)实际发生数记录;设备维修保养费用按维修保养期间分期计入(符合大型修缮标准的固定资产维修费增加固定资产原值,计提折旧)。
(2)水电费:按核算科室实际水、电用量计算确认费用;无法准确计量的,按科室占用面积或收入等参入分配计入。
(3)办公费、会议费等:按实际发生额直接计入或按领用数量计入。
(4)其他:按核算科室的实际消耗量直接或采用一定方法计算后计入费用。例如:取暖费、物业管理费按照占用面积分配,洗涤、交通费按照工作量分配。
各责任中心发生的间接成本应依据相关性、成本效益关系及重要性等原则,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科室。具体方法是:
1、一级分摊:行管后勤类费用分摊
将行管后勤类科室的费用按人员比例向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医辅科室分摊,并实行分项结转。
核算科室分摊的某项行管后勤类科室的费用=该科室职工人数/除行管后勤外全院职工人数×当期行管后勤科室各项总费用。
2、二级分摊:医辅科室成本分摊
将医辅科室全成本向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分摊,并实行分项结转,分摊参数可采用收入比重、工作量比重、占用面积比重等。
(1)按收入比重分摊
某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分摊的某医辅科室成本=该科室医疗收入/全院医疗收入×当期某医辅科室全成本。
(2)按工作量分摊
某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分摊的某医辅科室成本=该科室消耗的工作量(或医疗工作量)/某医辅科室待分摊的工作总量×当期某医辅科室全成本。
(3)按占用面积分摊
某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分摊的某医辅科室成本=该科室实际占用面积/全院临床、医技科室总面积×当期某医辅科室全成本。
3、三级分摊:医技科室成本分摊
将医技科室成本向临床科室分摊,分摊参数采用收入比重,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科室全成本。
某临床科室分摊的某医技科室成本=该临床科室确认的某医技科室收入(按开单科室统计)/某医技科室收入×当期某医技科室全成本。
成本核算的目的是要对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根据成本核算的结果,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研究分析成本的形成和变化情况,通过成本分析形成降低成本的意见或建议。同时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使各个核算单元具有成本节约的意识,关心成本核算结果,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信息,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医院的绩效工资分配应主要以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依据,也要把成本核算结果作为考核指标之一,通过绩效工资分配,引导各核算单元自觉控制成本。但同时反对单纯以成本核算为依据分配绩效工资,否则会产生科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医疗的负面影响。
医院在进行人员招聘、设备购置、学科整合等决策时,也要参考成本核算的结果,合理配置各种医疗资源,避免决策的片面性、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达到效益最优的目的。
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制定与医疗成本密切相关,物价部门在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时,根据成本核算结果,能够使定价真实反映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因此做好成本核算工作,既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主管部门制定价格,甚至是制定卫生经济政策的需要。
[1]郑伊萍,“医院经济成本核算问题探讨”,《医学信息》,2011年2月,569~270页
[2]朱旭东、迟彦,“基于信息技术的医院成本核算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10年 8月,82页
[3]周瑞、金昌晓等,“关于医院成本核算几种不同理念的思考”,《中国医院管理》,2010年3月,22~23页
[4]郑大喜,“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思路探讨“,《医学与社会》,2010 年 5 月,37~3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