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花开富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王静
内部控制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分析
北京花开富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王静
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促进企业发展,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及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 现存问题 解决方案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或组织为了完成经济活动,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完整、可靠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保障经营方针得以贯彻执行,保证经营过程的效率性、经济性、效果性,而在内部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自我调整、规划、约束、评价的措施与程序的总称。内部控制的合理运作,能够有效地保护企业资产并促进有效使用,确保企业财务及其它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保证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措施的贯彻执行,有效控制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增强企业经营环节的透明度,实现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规范化,达到企业最优化运作的实现可能。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影响特定政策、程序效率发生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能够真实的发映出包括董事会、经理阶层等各个部分成员对于内部控制的认知、态度及行动,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然而,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差强人意,大多数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缺乏明确的认知和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没有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只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内部控制若想充分发挥其整体的功效,必须以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为基础。控制环境、会计监督、控制程序是组成内部控制体系的三大板块。就我国企业所处的现实环境而言,很多中小型企业由于受规模、财力、人力等因素的制约,均未能建立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而另外一些大中型企业虽然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但也仅止于表面,内部控制并未得到有效执行。职责划分不清,权限高度集中,交易、授权程序简化,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现象使得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往往空谈理论,而难以切实实行。以财务制度为例:很多中小企业交易都没有复核程序,并且很多企业都存在将支票和其它各种印章都交给出纳一个人保管的职责划分不明的现象。而在凭证及交易记录方面,则经常会出现失真现象,比如白条挂账、迟开采购发票、冒名顶替工资、隐匿贷款、投资款等。
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重视程度不高,其监控管理机制也呈现为缺失状态。就企业内部而言,很多企业并未设置专门的监控部门,即使有的企业设置了监管机构,也多是由其它部门成员兼任,监控职能被弱化,大大减低了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意义。就外部环境而言,尽管包括社会、政府在内的企业监督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就目前的工作实效来看,这套体系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能力甚微。
鉴于内部控制是针对企业常务工作所设计,因此,一旦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往往会使得常规的内部控制出现失效,因此就需要监控机制的适时评估、调节、修复,监控管理机制缺乏,会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和有效性。
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确保企业正确面对市场竞争压力,有效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很多企业经营者却仍保留着卖方市场的传统经营观念,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及管理机制。大部分企业每年都会设定基本的生产、经营目标。包括收益、产出、利润等具体细则,但甚少有企业会提前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公司可能预见的经营风险进行识别、防范。风险意识淡薄,风险评估体系缺乏,会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形同虚设,难以实现内部控制的存在价值。
解决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内部控制问题,需要从根源入手,从理念入手。只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从根本上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同时注重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应用理念。
完善的体系是保障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载体,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设置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规范包括所有部门、员工在内的企业组成元素在内部控制中所处的位置。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原则,因此,在企业内部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要保持各内部结构的独立自治,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原则,确保企业的业务流程、监控机制以及风险评估等工作内容是在一定规则制约下,规范完成的,要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并且,应积极开展人员培训,通过人力资源的各项制度调节,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提供积极的人力支持。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系统,要确保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必须辅助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加强企业的监控管理机制,要自上而下,明确董事会、经理级别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职责、权利,强化董事会的应有职责。要对包括企业财务统计、产品销售、人员工作情况、具体工作流程进行全面监督,将监督内容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并将监督结果、反馈信息随时下达到具体部门及人员。同时,为增强监管力度,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内审部门或内审岗位,就企业的财务、管理等工作进行专业的审核监控。
为解决企业内部风险意识淡薄,风险评估体系缺乏的现状,各企业应根据实际,从评估程序、评估方法以及评估结果反馈等方面选择最优的风险评估体系。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就企业日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的风险管理流程给予具体指导,企业可以充分借鉴其中的具体内容指导内部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1]李志斌.内部控制的规则属性及其执行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2]路瑞丽.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J].经济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