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水长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河南郑州 450012
无偿献血服务网络建设面临的设备管理问题及对策
赵水长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河南郑州 45001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equipment management of a blood center and combining with the demand service network of constructing of blood donation without repayment, this paper classif i ed the blood stations equi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analyzed the equipment management mode and work fl ow.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meet the demand of service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ensure equipment safety and blood quality during the course of expanding the scale of business about blood collection and supply, effective measures were also discussed based on some current problems of fund, staff and technology in blood stations equipment management.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blood donation without repayment; blood station; equipment management
依据某血液中心设备管理状况,结合无偿献血服务网络建设需求,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对血站设备进行分类,并对设备管理模式和流程进行分析。针对当前血站设备管理面对的资金、人员、技术等问题,探讨提高血站设备管理的有效措施,以满足无偿献血服务网络建设的需求,在扩大采供血业务规模的同时,确保设备安全和血液质量。
公共卫生;无偿献血;血站;设备管理
血站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公益性机构,是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血液应急储备和调运,以及保证卫生应急需要的责任。血站设备作为血液采集、运输、检测、制备、储存等不可或缺的工具,是保障临床供血安全、及时、有效,以及履行血液常规救治和应急保障职责的基础资源。其管理工作分为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两个方面,包括从选择评价、使用、维护维修、直至报废处理全过程。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临床用血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推动血站不断加快采供血服务网络建设,采供血设备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1]。血站一方面面临新进设备日益智能化、复杂化、多样化;另一方面,原有设备存在故障多发、维修困难、急需更新等问题。因此,血站如何统筹做好设备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在采供血业务发展过程中,既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又保证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有效提高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各级血站加强采供血服务网络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紧迫的任务。
血站设备在生产要素中属于资源的范畴,其使用又体现在产品实现的过程中,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血液的生产质量和成本[2]。血站设备必须符合《血站基本标准》(卫医发〔1993〕2号,1993年2月17日)要求,并按照适宜性、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等原则统筹配置[3]。血站设备目前尚未有公认的分类方法[4],常见分类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按照购置资金来源可分为自购设备、捐赠设备等;按照使用状态可分为在用设备、停用设备、报废设备等;按照用途可分为采血设备、血液分离设备、检验设备、冷链设备、净化设备、消毒灭菌设备、质量控制设备以及配套设备等。
近年来,各级血站根据工作实际,按照“一法两规”(《血站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4号,2005年11月17日;《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卫医发〔2006〕167号,2006年4月25日;《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卫医发〔2006〕183号,2006年5月9日)有关规定,或(和)依据ISO9001-2000质量管理标准中6.3、7.4、7.6条款(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GB/TI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S].2001)要求,普遍设立了专职设备管理机构,并建立了相应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成立设备管理领导小组、专职科室,并明确相应管理职责;制定设备采购、确认、培训、管理、维修、检定及校准、档案管理等岗位职责,标准操作程序文件(SOP),关键设备应急预案,以及设备报废审核制度。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血站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正规渠道,但是,由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弱,而且在卫生行业中处于辅助地位,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人员超编、技术薄弱等问题。因此,血站设备老化严重、故障多发、维修困难等问题日益严峻,对资金、人员、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设备管理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3.1 设备更新周期加快
血站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周期性和局限性,大多难以满足设备购置和维保资金需求。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医疗用血量快速增长,迫使血站扩大采供血生产规模,导致设备购置等资金更为紧缺,现有设备不得不超负荷运转和超期使用。同时,由于不能严格落实日常维护、保养等SOP文件,加速了设备老化、折损,导致设备更新周期不断加快,进而促使设备维修和购置资金需求快速增长,造成新的更大的设备管理资金缺口。
3.2 设备管理技能薄弱
近年来,虽然血液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人员编制、待遇等瓶颈问题,设备管理、维保专业技术人员普遍严重匮乏[5],无论从专业方向、职称结构、人员数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因此,血站普遍对设备管理理论、维修费用经济分析缺少系统研究,对国外先进的预防维修模式、状态检测维修等缺乏了解、研究和应用。同时,由于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规划、培训等机制不健全[6],厂家和单位对设备管理、使用人员的培训多局限于使用前,一般缺乏定期开展系统培训的工作规划和监管、考核措施,难以持续提高使用者日常维护、故障判断、维修保养能力,增加了设备管理负担。另外,缺乏统一的维修模式,大多采取事后维修,维修工作不规范,甚至仍然把维护和维修混为一谈,或片面夸大维修的作用,不能处理好维修与维保的关系[7],设备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3.3 管理制度落实不够
目前,各级血站普遍对设备管理工作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并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度落实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追究措施,设备购置、管理和维修落实不到位现象较为普遍。如设备购置中存在片面追求“高、精、尖”现象,一方面部分设备老化严重,超负荷运转,亟待更新;另一方面,部分先进设备存在重复购置,或部分功能闲置,或利用效率较低。维保制度落实不到位,普遍存在简化检定步骤、缩短校准时间等现象, 特别是对于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酶免分析系统,以及冰箱温度、大容量离心机转速等,多是依赖设备开机自检信息或仪表显示数据,判断设备是否受控,是否需要进行检定校准工作,不能按要求对可能影响到血液质量的所有设备定期进行检定和校准[8]。维修制度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对于大型关键设备和进口设备维修,难以有效深入查找和分析设备故障原因,甚至为了规避维修风险和责任,无论故障大小,都依赖厂家派出工程师维修处理,在显著增加维修成本的同时,对业务工作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3.4 设备确认存在瓶颈
设备确认包括对过程状态因素和过程结果(产品)的确认,确保其符合预期的要求。状态因素确认内容主要包括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信息、监控等,过程结果(产品)确认内容主要包括血液产品、检测数据等。调查发现,血站在实施设备确认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其主要包括确认内容缺项,以及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设备性能确认工作具有相当难度,导致部分关键设备没有能力进行性能确认[9]。特别是血站关键设备多为进口设备,需要定期对设备性能进行质量监控或期间核查,而血站自身和地方计量部门多不具备相应的确认能力,只能通过厂家在使用前进行校验和确认,导致后期校验和确认计划多难以实施。同时,受自身质控设备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过程结果(产品)确认工作一般由厂家实施,或血站进行部分实施,使确认工作存在一定的漏洞。另外,随着血站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设备故障也在成倍增长,设备维修确认成为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长期对设备维修后的确认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设备确认培训不足,能力欠缺,致使“重维修、轻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
3.5 设备经济管理缺位
血站设备管理普遍注重技术管理,而对经济管理重视不够,甚至经济管理形同缺失。如,各血站对设备物质运动形态的购置、安装、使用、维修等环节,都能够做到领导高度重视,保障人、财、物供应到位,甚至不计成本(经济管理弱化或缺位),以确保把设备管好、用好、修好,刻意追求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但是,针对与技术管理相应的购置资金、折旧、维修费用支出与核算,以及经济效果分析等经济管理方面重视不够,或只是重视设备购置、使用、维修、报废等某个阶段的经济管理,或缺乏设备维修费用等项目的考核措施和指标,难以保证设备寿命全周期内的费用最为经济。
加强血站设备管理,有效解决当前设备管理中存在的资金、人员、技术等问题,应根据“一法两规”中有关设备管理的规定,按照设备在采供血生产中占据地位、所起作用,发生故障或事故时对血液产品质量、员工生命安全、社会危害程度的影响大小,以及采取补救措施难易程度等,划分为关键设备、大型设备、一般设备和辅助设备4类,并分类采取定人、定机、定岗、定责等相应措施进行管理,努力达到人、财、物良性循环、各尽其用的效果。
4.1 某血液中心设备分类情况(表1)
4.2 设备管理的有效措施
目前,各级血站设备分类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管理流程逐步得到改进,一定程度上缓解或阻止了当前设备管理问题加重。特别是,对于关键设备管理,能够制定预防性维修计划,并及时依据使用、折旧等情况,调整维修重点,实施动态管理,减轻或延期故障发生,提高使用可靠性;对于大型设备管理,能够综合考虑使用年限、故障率、维修费用等因素,委托第三方进行维保、维修,或进行更新;对于部分专业性强的进口设备,由于故障自查困难、维修费高、维修滞后等问题,能够借助网络通讯技术,与国外厂方工程师建立网络维修站,通过电话、视频、电子邮件等方式,实施故障判断、维修和确认等,减少维修费用,提高维修时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技能,深化制度落实,促进部门协作,达到长效缓解资金、人员、技术等“短板”问题的目的。
4.2.1 注重设备管理网络构建
通过构建设备分类管理网络,达到全员参与、各尽其责的成效。首先,自上而下建立单位、科室、班组三级设备管理组织机构,逐级分解设备管理工作任务和职责,为设备管理提供组织保证,为责任追究、绩效考核等提供基础依据。其次,由专人负责某类设备或某科室设备的日常巡视检查和维护维修任务,并承担设备管理目标考核奖惩和事故处罚,确保设备台台有人负责,每个故障责任有人承担。再次,建立设备管理双重负责制,明确规定设备管理、使用双方的职责,既保证设备管理者精心维护、认真维修,又保证设备使用者规范操作、尽心监护,避免设备管理中推诿扯皮或事不关己现象发生。最后,由设备管理考核监督人员,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设备使用科室,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违章违规行为和设备运行缺陷,并依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和教育,有效保证设备操作和巡视维护、管理考核等制度的落实,进而保证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
4.2.2 注重相关监管制度落实
落实设备管理制度要与其他管理制度互为融合,并充分考虑单位和员工实际,以便于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并利于员工心理上适应、思想上接受、行动上配合。重点包括落实:① 设备维护、检修制度,对每台(种)设备按照安全标准、技术特性,详细规定日常维护及检修周期、内容、步骤和要求,并建立规范的记录和档案,作为设备管理的基础资料;② 落实设备巡视检查制度,按照规定的巡视时间和路线,采用听、看、闻、问、摸和测等方法,对预定的设备和内容进行检查,并按要求做好记录;③落实故障分析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的设备故障和损坏,组织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和认真分析,确保查明具体原因、落实防范措施、责任处理到人,并可定期将设备故障和事故进行汇总,作为职工技术培训材料;④ 落实设备管理稽查制度,抽选责任心强、业务精的员工,随时深入设备使用现场查处违章操作、不落实巡视制度、不依规维护设备等不良现象;⑤ 落实设备管理考评制度,将设备故障次数、维护维修费用、卫生状况、违章违纪人次等主要指标同比增减情况纳入设备管理综合考核,并实施全年考评奖罚,激发科室和个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⑥ 落实长效培训制度,让员工达到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会规范操作、会日常维护保养、会排除常见故障,并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表1 某血液中心设备分类情况
4.2.3 注重设备的前期管理
设备前期管理主要包括论证调研、选型购置等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前期管理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制度建设、资源投入、实际执行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使用期管理。把前期管理变通为替领导决策做“前期铺垫”,或流于形式,或浮于表面。笔者认为,前期管理应做到:规范参与部门,明确任务职责,统筹发挥合力,高效服务决策。例如,在某设备前期管理过程中,通过组织检验科、招标办、设备科、质控科、监察室、办公室等部门业务骨干,对使用不同类型、原理设备的血站进行对口调研,充分了解设备市场占有率、用户评价、性价比、易用性、售后服务等,并分别写出调研报告提交办公室和监察室汇总,充分加强了技术经济论证,为选用综合效率高的检测设备夯实了基础,从而牢牢把握住了招标采购主动权,采购结果与兄弟单位相比,不仅节约了近20%的资金,而且增加了系列售后服务,为设备使用期管理提供了强力支撑。从而,达到了充分把握招标购置环节,保证产、学、研工作质量,降低设备维修和保养费用增长过快目的[10]。
4.2.4 注重设备运行风险管理
设备运行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衡量、分析设备运行中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风险,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综合处置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包括风险规避、冗余储备、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自留等处置方法。血站在设备管理过程中,针对采供血设备的特点,运用风险管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人员、资金、技能等“短板”问题。如,通过采取内部或外部培训和考核,不断强化规范操作、自我防护意识,有效规避辐照仪运行风险;通过购置备用关键设备或制定应急方案等,达到采取冗余储备处置方法的目的;通过对大型设备和关键设备的使用者、管理者进行人才储备,以及对相关设备耗材选取2个以上的供应商等,达到降低设备对特定事物或人的依赖程度,以进行风险分散;通过购置车辆、人身保险,对采血车、送血车和成分置备大型离心机运行中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转嫁,以及对中央空调、辅助设备等的管理和维保工作对外承包,以进行风险转嫁;通过制定大型储血冷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运行应急预案或应急计划,实现风险自留。通过采取以上设备运行风险管理措施,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分散血站设备管理压力,在节约人力资源的同时,提高设备管理经济效益。
血站设备作为血液生产、运输、储存以及质量保障的物质基础,以及保障日常和应急采供血服务的重要载体,做好其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应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健全和落实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应结合单位实际,针对资金、人员、技能等“短板”问题,按照“轻、重、缓、急”的处理原则,努力克服困难,适时强化管理网络构建、设备前期管理、监管制度落实、运行风险管理等措施,以便综合把握和统筹推进各管理环节,及时发现和解决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逐步实现采供血设备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进而有效服务业务发展需求,节约人、财、物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满足血站采供血服务网络建设需求。
[1] 李建军,周迎华.先进的设备有助于提高用血安全[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2):104.
[2] 范锴,张敏.浅谈血站设备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1):57-58.
[3] 冯娟.浅谈血站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9):30-31.
[4] 高国静.输血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8-102.
[5] 徐爽,刘青宁,安万新,等.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发展现状[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3):192-193.
[6] 徐爽,刘青宁,安万新,等.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3):194-196.
[7] 许崇梅.中心血站输血设备的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744-1745.
[8] 申喜叶,张瑶婵,潘斌.血站设备使用和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8(2):150-151.
[9] 钱英.我国临床工程发展方向的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32(3):229-230.
[10] 王学伦.中国卫生管理理论与实验:浅谈医院的采购管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8-169.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Equipment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ng Service Network of Blood Donation without Repayment
ZHAO Shui-chang
Henan Province Red Cross Blood Center, Zhengzhou Henan 450012,China
R197.39
C
10.3969/j.issn.1674-1633.2012.08.026
1674-1633(2012)08-0086-04
2012-03-16
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计划(112102310708)。
本文作者:赵水长,高级会计师,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财政学,产业经济学。
作者邮箱:zhaoshuichang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