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莉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 南京210013)
江苏省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汤 莉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 南京210013)
本文结合江苏省实际,通过城乡居民的数据统计和回归分析,认为收入水平偏低、收入差距扩大、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和价格水平偏高是制约江苏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城乡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等扩大江苏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居民消费;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居民消费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消费水平,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扩大居民消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摆在了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研究江苏居民消费的特点、需求层次和变化的趋势,有效化解消费需求增长的“瓶颈”因素,释放潜在需求,对于扩大江苏省居民消费需求、启动和开拓市场进而带动整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出“规模扩大、速度加快、结构优化、层次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一)居民消费规模日益扩大,但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
2000年以来,江苏省消费需求保持了较快增长,规模总量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总量由2001年的4141.92亿元翻两番达到了2010年的17238.08亿元,年均增长14.1%。但与此同时,投资增长加快,一直高于消费需求,到2010年达到21173.29亿元,高出消费需求3935.2亿元。最终消费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由2001年的43.4%下降到2010年的41.6%。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占有主导地位,江苏居民消费率自1978年以来一直在50%以下,并且逐年降低,2010年降至26.4%,为历史最低水平。
(二)居民消费结构稳步提升,但总体消费层次不高
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江苏省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36.5%,农村居民为38.1%,分别比2000年下降4.6%和5.4%,全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已超越小康,进入富裕阶段。但总体来看,人们消费层次不高,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缓慢,衣着、食品、居住等基本消费品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仍较大,居住、教育和医疗类消费支出增加主要是受价格等因素影响,文化娱乐、保障、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则明显偏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主要是子女教育、农业生产资料和购买家用电器,消费潜力亟待挖掘开发。
(三)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但居民消费差距不断加大
2000年以来,江苏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4元,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9118元,年均增长9.7%。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增强,但消费差距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逐年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占比从2001年的45.4%下降至2010年的24.5%,而城镇居民则从54.6%上升至75.5%。二是城乡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消费差距持续扩大。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是最低收入组人均消费支出的3.9倍。三是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也日益显著。2010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居民消费总量之比为54.3∶19.1∶26.6,相比2005年的51.2∶20.0∶28.8,苏南比重进一步增大,而苏中苏北比重均有所降低。
(四)居民消费热点不断更替,但居民消费倾向逐步走低
新世纪以来,居民消费水平进入以享受型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第三阶段,形成了高档家电、汽车、住房等新的消费热点。但受居民收入水平、收入结构、生活和消费方式、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倾向逐渐走低。一是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平均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2010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比2001年下降0.12个百分点。二是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反映了即期消费的份额降低,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一)收入低、增长慢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能否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的增长状况。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增长。2001-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和10.8%,分别比同期经济增长率低6.1个和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直接造成了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即期消费下降,从而抑制最终消费率上升。
图1 近十年来江苏省GDP和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
为更好的反映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城乡居民的数据统计和回归分析。根据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现期消费主要依赖于当前收入,即“绝对收入”。据此,建立模型式中,为现期消费,为自主消费,为边际消费倾向,为现期收入。为消除与 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对回归的影响,对上式作双对数变换,得到:
城镇居民:
结果显示,我省居民消费水平和其收入水平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表明现期收入对即期消费的影响力比较大,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决定性力量。
(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居民消费倾向降低
消费不仅与收入水平有关,更与收入分配有关。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收入分配状况决定的。
为验证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选用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来反映消费需求的变化,分别建立城镇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与基尼系数(GN)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SPSS13.0得到:城镇村居民:
表1 近十年江苏省城乡居民基尼系数与平均消费倾向
农村居民:
(三)预防性储蓄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
在居民收入一定的前提下,消费和储蓄具有相互替代的关系,储蓄对消费有挤出效应。同时,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也提高了储蓄水平,抑制了消费需求。
为进一步分析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我们利用近年来在计量经济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误差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模型将解释消费变量的因素分成短期因素、长期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具体的公式右端的 表示收入的短期波动,反映流动性约束的存在,消费对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性;)是一对协整变量,反映收入与消费的长期均衡关系,即生命周期特性;表示不确定性的影响。公式的经济意义是:居民的消费行为可以由信贷消费制度不发达而导致的流动性约束、人们的生命周期特征及预防性储蓄动机来解释。
本模型分别运用2000年至2010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进行检验。对于不确定性程度变量——的衡量,我们借鉴Carroll研究预防性储蓄的方法,采用样本收入方差作为衡量收入不确定性的指标,用2000年至2010年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数据的标准差作为衡量我省城镇、农村居民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指标。
用SPSS13.0分别建立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误差修正模型,得:
城镇居民误差修正模型:
农村居民误差修正模型:
除农村居民误差修正模型中δ系数的T检验不是很显著,可能与所采用数据时间太短有关,但可以看出大致趋势。总结模型计算结果:
1.我省居民收入的短期变动对消费变动有显著的正影响,可以认为由于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使我省居民本期消费对本期收入具有“过多敏感性”。
2.δ表示的不确定性因素对本期消费正影响,说明我省居民的储蓄行为中存在预防性储蓄,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大小与消费的多少呈正相关。
(四)价格水平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可小觑
价格水平直接关系居民生活(以价格上涨为例)。一是对居民消费观念的影响。物价上涨导致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高收入家庭的消费观念在物价上涨后只能由享受型向发展型转变。二是对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影响。随着物价的上涨,居民实际收入减少,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时,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就低。三是对居民消费信心的影响。由于物价上涨,增加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开支,从而降低了居民的消费信心。
(一)提高城乡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一是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适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和完善工资指导线。二是鼓励创业富民,增加居民收入。坚持创业富民,优化创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增大效应。三是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加大政府的货币化转移支付,通过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逐步提高扶贫、低保、抚恤标准和养老金发放水平。四是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强化各项惠农政策,积极探索各种合作化改革,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五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二)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一是着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加服务品供给,挖掘中等偏上收入者潜在消费需求。二是加强税收调节。从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严格个人所得税征管、抑制过高收入,同时,采取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收入家庭,特别是个体业主、私营企业家把收入用于再投资。三是加大地区扶贫力度,提高苏北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增加对苏北的支持,优先向苏北地区安排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向苏北地区转移。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一是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二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应对体制转轨和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支持机制。三是继续增加对医疗卫生投入,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提高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四是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降低高等教育学费。五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进城务工人员就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的收入风险。六是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
(四)完善消费型金融体制,支持居民消费
一是以消费信贷为杠杆,撬动居民消费需求。加强消费信贷业务营销,传播新型消费观念,合理引导居民消费预期。二是支持扩大农村消费。加大对农民增产增收的金融支持,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三是以消费品供应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引导消费升级。通过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给,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四是帮助低收入家庭提升消费水平。大力开展面向困难群体的微小贷款业务,做好助学、就业、扶贫等政策性信贷业务。
(五)强化市场监管,促进居民消费
一是加强价格监测监管,增强通胀预期管理的有效性。进一步健全价格监测体系,密切关注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动态,加强预测预警分析。二是完善农产品供给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市场有效供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适应市场变化的农产品综合调控体系。三是加强资产市场调控力度,整顿市场秩序。进行加强和改进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四是把握价格调整改革的节奏和力度,缓解物价上涨压力。
(六)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
一是大力开发和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于产品生产各环节,为消费者提供绿色环保产品。二是通过税费减免、市场培育、规范秩序等措施,大力发展信息、金融理财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使消费者放心购物、乐于消费。四是加大市场执法力度,培育和谐市场环境。尽快制定和出台《信用法》,建立严厉的失信惩罚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等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1]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2):68-82.
[2]吴良国.预防性储蓄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J].科技创业,2006(9):86-87.
(责任编辑:高萍萍)
10.3969/j.issn.1674-8905.2012.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