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礼祥,陈习伦,苏登佑,陈 红
(贵州省望谟县气象局,贵州 望谟 552300)
雷电是一种频繁发生的天气现象,往往会造成雷击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雷电天气往往会伴随着强降水天气,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强降水容易使望谟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防雷等级的划分、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的综合防护等均要先了解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1]。因此,本文对望谟国家基本站1959—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得出望谟县雷暴日数气候变化规律和特征,为望谟县的雷电防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分别将年总雷暴日数、月平均雷暴日数与望谟县历年年降水量、逐月平均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选取望谟一般站1959—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作为基本分析数据,以1 d内听到1次或1次以上雷声统计为 1个雷暴日[2],在方法上,主要采用这52 a的年雷暴日数和月平均雷暴日数作统计分析;用近10 a(2001—2010年)月平均雷暴日数与前42 a(1959—2000年)的逐月平均雷暴日数作相应的对比分析。以寻找雷暴日数变化规律和特征;分别将年总雷暴日数、月平均雷暴日数与望谟县历年年降水量、逐月平均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
望谟县1959—2010年的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5 d,属高雷区。最大的年雷暴日数是85 d(1982年),最小的年雷暴日数是44 d(2009年)。图1为望谟县1959—2010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及其趋势图,可以看出望谟县1959—2010年的雷暴日数主要分成3个阶段,有一定的波动性:1959—1976年呈总体下降趋势;1976—1982年为一个阶段性的上升期;1982—2010为一个阶段性的下降期。图中的变化趋势线反映出缓慢减少趋势,某些年(如1993年)雷暴日数突然出现增加,但并没有改变这种总体减少的趋势。
图1 望谟1959—2010年年雷暴日数变化及其趋势图
1959—2010年前42 a平均雷暴日数为66.8 d,近10 a平均雷暴日数为57.6 d,近10 a比前42 a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少9.2 d,也说明年平均雷暴日数总的趋势是减少的。从近10 a(2001—2010年)逐月平均雷暴日数与1959—2000年逐月平均雷暴日数作相应的对比分析(图2)可以看出,减少趋势非常明显,尤其是4、7、8 月,只有 1、6、11 月有少许增加。
雷暴日数的月变化表现出雷暴日在1-7月逐渐增多,8-12月逐渐减少,高峰期出现在7、8月。从图3还可明显看到,在雷暴高峰月之前(1-6月)雷暴日数逐月缓慢上升,过了雷暴高峰月后(9-10月)雷暴日数急速下滑,也就是说望谟县雷暴高峰季节是以月雷暴日数的缓慢递增开始而以急速骤减结束的。这点与邻县册亨比较一致[1]。因为雷暴的发生有一定的区域性。
另外,统计资料显示望谟县各个月份都可能出现雷击,最早出现雷暴的初日为1月2日(2010年),最晚出现雷暴初日为4月28日(1978年),最早雷暴的终日为8月28日(2008年),最晚雷暴终日为12月30日(1992年)。可见,望谟县雷暴初日和终日出现日期的变化较大。
雷暴往往会伴随着降水,那么年雷暴日数和年降水量有多大关系呢,本文就望谟近52 a的年雷暴日数与年降水量作相关计算,发现两者之间相关系数仅为0.104 3,不能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两者之间没有很好的相关性;月平均雷暴日数与月平均降水量之间通过了显著性为99%的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高达0.874 7,有很好的相关性。
①望谟县1959—2010年的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5.0 d,属高雷区,全年各月均有雷暴发生,高峰月为7、8月,但4、5、6月雷暴日数也很多。
②望谟县年平总雷暴日数总的趋势缓慢减少,近10 a减少趋势明显,以4、7、8月减少程度最大,在本文没有统计到的2011年,望谟的年雷暴日数仅为36 d,为1959年以来的历史最低值。
③年总雷暴日数的减少并没有影响到年降水量,近10 a来望谟除了2009年年降雨量仅为814.1 mm偏少以外,其余年份正常。
[1]朱曦荣,等.册亨县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1,6:38 -39.
[2]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