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雪芹,徐丹丹
(贵州省气候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2012年,《贵州气象》迎来了创刊40周年。多年来,在主管、主办单位的领导下,在广大读者作者的关心、支持下,在编委会全体成员、审稿专家的悉心付出下,经几任办刊人默默无闻的不懈努力,《贵州气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不断探索办刊规律,努力提高办刊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科技期刊承担着宣传科学技术成果、推动科学技术交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使命,《贵州气象》也不例外,它既是一个反映我省气象科技发展进程及气象科学研究最新动态的窗口,也记录了我省气象科技工作者贯彻执行气象工作各项方针政策的情况及各个时期气象科学发展的研究论文、技术总结和经验介绍等,它的发展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40 a来贵州省气象事业的发展,回顾《贵州气象》40 a办刊之路,感谢所有关心《贵州气象》的发展并为之付出的人们。
《贵州气象》的前身为1958年12月创办的《气象工作》(半月刊,面向省内气象部门发行),1962年经省委宣传部批准改为《贵州气象》,月刊,内部发行,与国内同领域期刊交换或赠阅,主办单位为贵州省气象局宣传科(处)。1966年10月因历史原因休刊,至1972年12月复刊,为双月刊,仍内部发行,直到1983年上半年止。1983年5月24日经省委宣传部批准为双月刊([83]省通字19号),主办单位先后为省气象局政治处和局办公室,1983年下半年通过邮局国内公开发行,从1986年起自办发行。1989年起主办单位为贵州省气象局和贵州省气象学会,2004—2010年主管主办单位变更为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2011年至今主管单位为贵州省气象局,主办单位为贵州省气象学会。
1984年期刊登记证号为“贵州省期刊登记证042号”,刊号66-28;到1987年第4期开始启用报刊临时登记证,号码为(GZ)第1019号;1988年启用国内统一刊号CN52-1060;1991年刊号规范为CN52-1060/P,1991年7月获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中国国家中心颁发的ISSN证书,ISSN号为1003-6598,意味着《贵州气象》自此成为可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
自成立以来,《贵州气象》的编辑人员都是气象部门的在职在编人员,所学的专业为气象学相关专业,只有2位曾从事过编辑工作的人员为中文专业,编辑部人员最多时达6人,最少时仅1人。然而不管编辑部的机构和人员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是《贵州气象》的办刊宗旨,以及编辑工作者默默奉献、甘为人梯之心。
从创刊至2004年,《贵州气象》一直为16开48页,2005年为适应出版业发展的需要改为大16开48页。为了扩大刊物的载文量及信息量,为广大气象工作者相互学习、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2011年第1期起《贵州气象》由48页增至64页。
3.2.1 栏目设置的变化 1975—1978年期间,《贵州气象》刊登的科技论文很少,没有具体的栏目设置,刊载内容除了少部分与业务有关,主要是一些顺应时事的学习心得体会、台站新闻及部分诗歌散文等,从1979年起业务论文才渐渐增多,到1984年,除了“科学研究”、“农业气象”、“科普园地”、“台站生活”等4个常设栏目相对固定外,其它的栏目都是根据来稿类型临时增设,缺少固定性与连续性,比如1984年第2期的栏目为“气象文摘”、“科学研究”、“农业气象”、“气象观测”、“气象仪器”、“译文专栏”、“科普园地”、“台站生活”、“国外天气”、“图片”等达10项之多,这也与当时气象科学研究不足、气象科技人员来稿欠缺有关。从1987年起,逐步设置了“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农业气象”、“气象服务”等栏目并相对固定。2001年起,栏目设置不再按气象学科的分支专业细分,常设栏目固定为“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气象现代化建设”、“防灾减灾”、“测报工作”、“工作研究”等6类。由于1991年7月《贵州气象》出版范围为国内外公开发行,从1992年起增加了英文目次。所有刊出的“研究论文”类稿件在文后附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图1为《贵州气象》1993年第5期与2012年第5期目次对比图。
图1 《贵州气象》1993年第5期与2012年第5期目次对比
3.2.2 标准化出版 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新闻出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此来提高我国各类出版物的质量和出版业的管理水平。科技期刊作为标准的宣贯者与执行者,多年来《贵州气象》也是以编辑出版的各项标准来要求自己,在编排格式上从刊名、封面、卷期、版面编排、目次页、正文部分、参考文献表、版权标识等方面按照“GB/T3179-1992科技期刊编排格式”标准执行,对所有来稿除了在学术、技术上的把关外,还在编写格式、量和单位的使用、数字用法等方面按照相关标准规定进行修改。《贵州气象》的版式变化及对编辑标准的贯彻实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科技期刊标准化出版的变化情况。图2为《贵州气象》1993年第1期与2012年第5期正文排版对比图。
3.2.3 基金项目论文 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其所在的专业领域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随着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科技工作者获得的各类基金项目也逐渐增多,据统计,《贵州气象》2011-2012年共收到基金项目资助文章共77篇,其中国家级13篇、省部级28篇、局 级 2 4篇、其它12篇。图3为1991年以来刊登的基金论文情况。
图2 《贵州气象》1993年第1期与2012年第5期正文排版对比图
图3 1991年以来《贵州气象》刊登的基金论文数量
3.2.4 专刊与增刊的出版 为及时报道我省气象工作的新技术、新成果,编辑部积极与贵州省气象局下属的各地、州(市)气象局联系组稿,共策划专题组版13期,分别为:1997年第1期、1999年第3期、2000年第3期、2002年第5期、2003年第1期、2003年第3期、2003年第4期、2003年第6期、2004年第2期、2004年第6期、2005年第4期、2005年第5期、2006年第1期。由于版面有限,组织相关稿件以不同的专题出版增刊13期。图4为1976年以来《贵州气象》增刊出版情况。
图4 1976年以来《贵州气象》增刊出版情况
根据“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为更好地发挥《贵州气象》的学术影响,进一步提高《贵州气象》的质量,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将《贵州气象》办成集学术性、思想性、指导性于一身,融理论研究、工作探讨、经验介绍、信息传播为一体的学术类刊物,切实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和我省气象事业的发展,2006年组建了《贵州气象》编辑委员会。同时,加强审稿专家队伍建设,至今已有包括天气、气候、应用气象、大气物理、气象电子、大气探测等专业在内的审稿专家29名,他们全都是副高以上职称,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多有建树,他们当中大多数曾经是《贵州气象》的作者,也可以说是《贵州气象》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发展,随着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成长,反过来作为审稿专家也用自己的付出与努力,关心、支持着《贵州气象》的发展。刊物与作者的发展应该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贵州气象》办刊之初是面向贵州省内的气象科技工作者,随着发行范围的逐步扩大,作者范围也由单纯的省内扩展到了全国,据初步统计,从2010年9月至今,向《贵州气象》投稿的作者达594人,除贵州外,范围还涉及云南、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山东、山西、安徽、辽宁、河南、甘肃、福建、内蒙古、江西、新疆、江苏、湖北、河北、河南、浙江、西藏、海南、重庆等23个省、市。作者队伍范围的扩大,一方面说明《贵州气象》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扩大,另一方面也使刊物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的、高质量的稿件,而不是仅仅面向本省闭门造车,也为广大的气象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一个更宽更广的交流平台。
多年来,由于人手少,《贵州气象》编辑部的人员是编辑、编务等工作一肩挑,事杂,头绪多,效率不高。2010年编辑部引进了远程稿件采编系统,实现了作者网上投稿、查稿;稿件在线编辑、在线审稿、在线处理;期刊数据统计管理等功能。在增进作者与编辑部联系的同时,规范来稿,提高了稿件处理效率。也让编辑能从纷杂的编务工作中脱身出来,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编辑工作。同时,为提高编辑部对学术不端文献的辨别和处理能力,杜绝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行为,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签署《“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使用协议》。
图5 《贵州气象》网站首页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为了扩大刊物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使期刊的内容传播更广,期刊的文章被引用的机率更高,从而提升期刊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自1997年起,《贵州气象》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同时被选作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91阅读网入网期刊。通过这些形式的合作,逐步实现了期刊的网络数字化出版。
1990年《贵州气象》获贵州省科委授予1987—1988年度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1992年《贵州气象》获首届全国优秀气象期刊评比三等奖。1996年《贵州气象》获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四单位联合颁发的优秀科普作品编辑发表三等奖。从2009年起期刊年度核验实行三级评估审核制,2009—2011年《贵州气象》在贵州省26种自然科学类期刊中排名为二级。2011年全省26种自然科学类期刊有15种被省新闻出版局选中参加“第二十一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期刊展”,《贵州气象》名列其中。
从1962年走到现在,《贵州气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贵州气象》将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努力宣传党在气象战线上的方针政策,始终把气象科技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放在突出报道位置上,报道国内外先进的气象科学技术,为提高和普及本省的气象科学技术竭尽全力。作为办刊人,我们也将积极改变通常在办公室坐等来稿的现状,深入了解我省气象业务、科研、服务和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各分支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跟踪科研开发项目,促进业务转化。及时报道科研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方法及得出的新成果,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使各级气象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以及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更好地以创新和发展作为期刊牢牢把握的方向,使《贵州气象》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